多晶硅:被国外长单卡死
保利协鑫旗下中能硅业副总经理吕锦标告诉记者,中能硅业今年国内市场占有率为70%,而这一数字在去年末是50%。“这反映了多晶硅的行业集中度有显著提高,对行业是一个利好。”吕锦标解释,多晶硅行业讲究规模效应,从国际趋势看,多晶硅行业的技术一直掌握在7家龙头企业的手中。
虽然淘汰落后产能卓有成效,但吕锦标也表示,对于多晶硅企业来说,国内市场的真正启动则要看多晶硅价格何时可以回到理性水平,而这要取决于中国对欧美多晶硅企业双反立案的情况,以及国外多晶硅公司对国内下游组件商长单的解除。
吕锦标透露,去年和今年中国组件商多晶硅的使用量都是14万吨,但去年6万吨来自进口,8万吨自产。而今年情况正好相反,8万吨来自进口,6万吨为国产。而这进口的8万吨中,德国进口2万吨、韩国进口2万吨、美国进口4万吨。进口量上升原因,吕锦标认为是国外多晶硅企业在早年和国内组件商签订长单,目前仍然在履行中,目前的履行价格为40美金/吨。相比之下,目前国内市场上多晶硅现货价格已跌到20美金/吨。
此种情况下,国外多晶硅企业便和中国组件商私下协商补偿措施。解决办法之一,是国外多晶硅企业答应在长单以外,再以比较低的、甚至是低于成本的价格向组件商提供多晶硅。“这种做法绑架了市场,逼迫组件商购买进口的多晶硅。”吕锦标表示,而这种“补偿式销售”的出现,也扰乱了整个价格秩序。吕锦标解释,国内企业不得不跟进这一低于成本价的价格,来应对国外的低价竞争。
组件商:红利落不到制造业
而对于国内市场的启动,组件商制造商也有自己的担心。
目前,多家光伏龙头企业的决策人都担忧,国内市场启动的红利可能不能落到他们头上,而是被电站开发和运营商获得。他们呼吁要先解决公平分配再做蛋糕。
担忧原因来源于目前国内大型电站的招标价格都低于成本价,如今年8月开标的中电投150MW光伏电站项目,其中标价格为4.42元/瓦,同期开标的三峡20MW光伏电站项目,中标价为4.1元/瓦。目前国内组件生产平均现金成本为4.2元/瓦左右,还不算上运营成本、财务成本等,因此实际组件成本价格均高于招标价。
“这种情况要是维持下去,那么卖组件就是越卖越亏,根本不能真正盈利。”一位龙头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
为此,尚德副总裁龚学进称,关键问题还是避免同行业互相压价,导致恶性价格竞争。
运营商:银行兜售组件
国务院会议上强调要着重开发光伏应用市场,这对于电站运营商来说是一个好消息,但民营电站运营商却另有苦衷。
民营光伏运营商天华阳光在世界十几个国家都设有子公司,并有项目运营。天华阳光董事长苏维利表示,民营企业在国内做电站仍然有很多阻碍需要克服,其中最大的困难则来自于银行对于民企和国企在信贷政策上的差异化对待。
苏维利告诉记者,在项目贷款方面,目前国企只需要提供资本金20%-30%的担保即可,而民营企业则需要提供全额担保。“企业没有那么多资产可做担保,所以在银行政策上就牢牢地卡死了民营企业建电站的规模。”苏维利说。
而银行在光伏行业中的影响不仅在此,苏维利还透露,银行已经通知企业,从2013年开始,民营运营商要获得银行的项目贷款,还需要与另一家龙头的光伏制造商绑定,做“撮合交易”。所谓“撮合交易”,就是当企业去银行申请项目贷款时,银行有权推荐他们认为应该扶持的企业的产品。而“推荐名单”原则上以国开行此前公布的“六大六小”名单为基准。
除了“六大六小”这一标准外,不同的地方银行和支行也会根据自己与组件企业合作的深度来为运营商捆绑“撮合交易”。“比如在江苏和河北,银行推荐的组件商肯定就会不同。”苏维利说,这相当于银行在帮着组件商推销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