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天前,我国继西气东输一线、二线工程之后的又一条天然气大通道——西气东输三线工程正式开工。该工程是“十二五”期间开工建设的第一个国家重大天然气项目,为打破长期以来国外公司对中国长输天然气管道关键设备的垄断,支持国内装备制造业发展,在国家发改委、能源局的统一组织下,中国石油将首次在新建长输天然气管道上大规模应用国产化电驱、燃驱压缩机组、大口径干线截断球阀。
近十年来,正是在一大批以“西气东输”为代表的重大能源工程的带动下,我国的能源装备业实现了历史性跨域。中国装备,不仅装备了中国,也正在加快走向世界。
统计显示,装备制造业近年来的增加值年均增速高达28%,远远高于GDP的增速,也高于整个制造业的增速,装备制造业的支柱产业地位越来越突出,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越来越强。据统计,装备制造业对全国工业总产值、就业的贡献率均超过25%,对外贸出口的贡献率更是超过50%。发电设备等电气产品的生产能力已位列世界第一。2001年我国的发电设备产量为1300万千瓦,2008年已超过了13000万千瓦,7年时间增长了10倍。
科技创新能力逐步增强
今年5月9日,我国首座自主设计、建造的第六代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81”在南海正式开钻。这标志着中国海洋石油深海战略拉开序幕,对于维护我国能源安全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作为中国首次自主设计、建造的超大型第六代3000米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81”代表了当今世界海洋石油钻井平台技术的最高水平,创造了多项世界第一的纪录。如首次采用200年一遇的风浪参数加上南海内波作为设计条件,大大提高了平台抵御灾害能力;首次突破半潜式钻井平台可变载荷9000吨,为世界半潜式平台之最,大大提高了远海作业能力……
“海洋石油981”只是我国能源装备科技创新能力增强的一个缩影。近十年来,我国能源资源勘探和开发技术、能源加工与转换技术、能源输配技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等实现了全面提升。
此外,我国工业用能整体技术水准得到提高,开发了一系列高效锅炉和高效电动机,节能新工艺的开发和推广进展迅速,大型节能设备在钢铁、建材、石化等行业获得了广泛应用,余热、余压、尾气等余能回收技术逐步得到采用。如钢铁行业中的干法熄焦技术、高炉煤气余压透平发电技术,建材行业中的新型干法窑外分解技术、水泥窑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石化等行业中的催化裂化装置余热回收技术、高温水源热泵技术等。
与此同时,能源装备行业成套能力得到提升,一批核心设备研发成功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有力的保障了重点能源工程建设和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继欧洲、日本之外为数不多的能够成套提供百万千瓦核电设备的国家;世界单机容量最大的70万千瓦大型水轮成套机组、世界电压等级最高的国产1000千伏交流和800千伏直流输变电成套设备已顺利投入运行;成功建造了14.7万立方米薄膜型液化天然气(LNG)运输船,摘取了世界造船业“皇冠上的明珠”。
重大装备打破国外垄断
“以前,我国330千伏以上的空心、支柱绝缘子均不能自主生产,全部依靠国外进口产品。瓷产品不但存在着污闪跳电、爆炸伤害、覆冰闪络、地震碎断等恶性事故隐患,而且价格昂贵,交货期无法保障,严重制约了我国电网的建设。然而,这一切在短短的10年时间里就彻底改变了。”江苏省南通市神马电力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马斌曾告诉记者。
据业内人士介绍,葛洲坝至上海的输变电工程,全套设备都是从国外引进,而到建设向家坝至上海的输变电工程时,主要设备实现了自主化。过去,输变电工程中所用的晶闸管完全依赖进口,现在,我国不仅摆脱了这种局面,而且可以制造出发达国家都没有制造过的6英寸晶闸管。
记者了解到,十几年前,中国500千伏电网输电线路保护设备,80%都要依靠进口产品;而今,仅南瑞继保公司一家的全国市场占有率就超过40%,并成功地为长江三峡、神六发射基地、大亚湾核电站、西电东送等重大工程保驾护航。
2010年投产的天津百万吨乙烯及其配套项目则是我国石油炼化领域的一个标志性项目。该项目设备国产化率在70%以上。这一跨越让一些老石化人感慨万千。因为,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大庆、燕山、齐鲁、金山、扬子等乙烯装置,国家要花巨额外汇从国外成套引进技术和装备,价格和供应周期都要受制于国外供货商。在同样技术条件下,用国产替代进口节省了大量资金。如天津百万吨乙烯裂解气压缩机,由天津石化与沈阳鼓风机集团共同研制,是我国首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百万吨级乙烯裂解气压缩机,投资成本比进口价格降低约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