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2012年,中国光伏企业没有英雄,只有野心家。
面对欧美国家的“双反”大棒、疯狂扩张的产能过剩、企业经营不善营养不良、大比例质押股权、内斗甚嚣尘上等灾难,尚德危机不断、赛维濒临崩溃、超日阴霾未散,一众光伏企业纷纷上演现实版“迷失”。
据海润光伏1月15日发布的公告显示,公司计划投资2.2亿元人民币在上海、吉林和山东分别设立电力投资有限公司,负责海内外及本地区太阳能光伏电站项目投资。有评论指出,在如今光伏行业产能过剩、竞争激烈的背景下,海润光伏仍不顾市场后果继续其光伏电站的产能扩张计划,这无异于步超日太阳后尘,自取灭亡。
不过,部分光伏企业独辟蹊径,从不被大企业看好的“金太阳”项目,找到了自己的定位。
欧美双反强势 企业寄望电站项目
资料显示,2012年11月,美国对华光伏产品“双反”终裁落地,美方针对中国相关生产和出口企业征收介于18.32%至249.96%的反倾销关税,以及介于14.78%至15.97%的反补贴关税时。几乎与此同时,欧盟委员会正式发布公告,称已对从中国光伏企业进口的硅片、电池、组件启动反补贴调查。至此,欧盟也步美国后尘,对中国光伏产品进行“双反”调查。
一位尚德资深人士告诉腾讯财经,中国光伏企业从发展开始就严重依赖海外市场,而国内光伏企业产品的主要出口国就是欧美,欧美此举意欲击垮中国超八成的光伏企业,并乘机抄底,中国企业即将丢失美国和欧盟市场。
“上游产品失去竞争力,这迫使很多光伏企业不得不将业务转向电站项目”,该人士指出,“电站也有问题,审批上很麻烦,获得国家补贴也很困难,这也实在是无奈之举”。
事实上,光伏企业也早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超日太阳总经理张宇欣此前就公开表示,“投资‘海外电站项目’这一战略方向本身并无问题,反而属于具有行业前瞻性的战略转型,眼下光伏行业包括行业内上市公司均看好这个方向”。
一般来说,境外光伏电站投资大部分来自于银行贷款,但欧债危机以及欧洲经济衰退导致当地银行对电站建设贷款收紧,贷款比例缩减,放款速度拖延,这使得较早开始向光伏电站开发商转型的国内太阳能企业首当其冲,同时主要客户为欧洲电站的国内光伏企业应收账款回款周期也大幅延长。
“不管是投资国内电站还是国外电站都很困难,但是不得不这么做,总不能等死”,尚德的人士继续说,“电站回款周期太长,企业砸进去的钱很难回收,这是恶性循环”。
寄希望于投资电站这棵“救命稻草”究竟能不能救命?目前还不得知。
企业嫌回报低 “金太阳”黯淡
资料显示,“金太阳工程”始于2009年,是国家支持国内促进光伏发电产业技术进步和规模化发展,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项政策。
2009年7月21日,财政部、科技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了《关于实施金太阳示范工程的通知》,决定综合采取财政补助、科技支持和市场拉动方式,旨在加快国内光伏发电的产业化和规模化发展。
在2013年1月7日召开的全国能源工作会议也提出,2013年中国要大力发展分布式光伏发电,全年新增光伏发电装机10吉瓦,是2012年新增装机规模的2.5倍。然而,在由财政部、科技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公布的2012年“金太阳”示范工程项目目录(第二批)中,除英利集团外,其他大型光伏企业的身影寥寥。为何这些光伏大佬们面对这块肥肉,始终不下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