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推广产业园区模式
“过去10年的城镇化进程,并非由房地产一个产业支撑。但未来10年,城镇化的进程,尤其是中小城市的建设仍会对房地产行业有需求。”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王珏林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在北大经济学院院长曹和平看来,“重点不是什么产业支撑新型城镇化,而是过去五六年间兴起的产业园区模式已经发展到一定规模,完全可以吸纳大量农村人口,支持城镇化的进程。”
他认为,现在各地的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区,实际都是产业园区的表现形式,两万多家产业园区已经在全国实现了行业的全分布,只是依地域发展特色而有所不同。因此,产业园区模式应该成为未来城镇化发展的支撑方向。
回顾过去城镇化的轨迹时,他认为,农村人口在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候鸟式迁徙”是一种根本上的阻碍,而产业园区的出现,为城镇化的发展带来新契机。产业园区因为多在城乡结合部或要素配置的地理中心,这里的土地容易输出、整理和优化,有利于按照城市的要素资源进行配置。
“园区征用农民的土地,成为城市的边际,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了回迁房,回迁房的发展恰好成为农民向城镇转移的巨大推动力量。”曹和平预计,未来10年,全国270万个村庄有90万个要消失,成为新的产业园区用地,其中存在着巨大的产业发展机会。因此,产业园区应成为城镇化下一步发展的大方向。
现代制造业将成重要推动力
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何维达认为,单纯依靠房地产支撑城镇化进行的模式已经不可持续。未来新型城镇化的产业支撑,应分为县级和市级两个层次来区别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