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可攻玉
这两天听了很多很好的意见,我也试着来对这次金融海啸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和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对应的措施做一点我的理解和说明。
第一个问题,我想说一下我对这次金融海啸的性质的理解。现在好像有这么一种舆论,认为这次世界金融出现的问题是美国的问题,或者叫做华尔街金融海啸,我对这个有一点不相同的意见。我认为这次金融海啸的性质是世界金融体系的危机,虽然出现这个危机的原因源于美国,而且这次危机的爆发和触发这次危机爆发的因素也来自美国,但是这不是一个美国金融体系危机,而是世界金融体系的危机。
次贷只是这次危机的一个触发点,而不是它全部的原因。只要有了这样的触发点,不管是什么因素,都会引起世界金融体系的危机。这是关于世界金融危机的性质。
经济困难也有中国经济体系自身问题
接着来的就是我们自己。现在有一种看法,认为在这次世界金融危机中中国所碰到的困难全部是外生的,我认为这种判断也是很值得讨论的,而且这个判断会对我们怎么应对产生很重要的影响。
在我看来,中国的经济体系已经深深地融入了全球体系。所以全球体系发生问题,对我们来说不是一个完全外部的东西。因为这个体系发生了问题,我们作为世界金融体系的一个部分,本身不是不存在问题的。而且因为最近一些年,中国经济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地位不断提高,所以世界经济体系存在的问题在我们这里早就有反应,根本的问题在于我们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这种粗放的增长方式通过出口导向的政策,就和世界金融体系联在一起了。它带给我们很多好处,同时它存在的问题在我们的经济体系里也有表现。
在改革开放的早期,一直到1994年外汇改革,应该说世界经济的格局对我们是有利的。我们利用了这种格局,大量向世界市场出口。在我们的失业人口、低就业人口大量存在的情况下,我们运用出口导向政策应该说积极的影响是主要的。使得大量农村的富余劳动力可以在出口加工企业里面就业,能够取得收入。我们的出口需求就支撑了我们的高速度增长。
但是,正像采用所有采取出口导向的国家一样,在成功的执行了这种政策一二十年以后,都出现了一个问题,就是所谓外汇存底的大量增加,也就是说以美元为代表的外汇大量增加。于是,本国货币升值的压力就提高了。按照原理来说,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进一步推进外汇形成机制的改革,实现它的市场化。
2003年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李永宾(音)教授就强烈呼吁要实现人民币升值,但这种意见始终很难得到大众的认可。直到2005年7月才开始缓慢升值。在升值压力很大的情况下,怎么才能缓慢升值呢?唯一的办法是中央银行入市干预,收购外汇。所以从2003年开始,人民银行收购的外汇越来越多,收购的速度大概2003年年初是每天平均收购3亿,到了2005、2006年已经到了每天收购七八亿美元,今年最高点是每天收购25亿美元以上。这样大量的美元是要中央银行用货币去换的,所以外汇占款就大量的增加。2006年10月中国外汇储备8800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一,年底达到1万亿美元,现在国家外汇储备是1.9万多亿美元。
这么多的国家外汇储备,人民银行花了多少钱?前后汇率不同了,大致上发行了15万亿人民币。这是中央银行货币,它形成的购买力,按照货币乘数计算就是70万亿人民币的购买力。当然人民银行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去对冲,但是很难把它全部冲掉。
在我们的经济体系中也有大量虚拟的资产泡沫存在。在资产市场上,2007年10月,股票市场的股指到了最高点,中国股票市场的股票总市值33.62万亿,现在相当一些经济学家认为,现在的股价已经跟基本面接近了,但是也有人认为还没有到。这个事情很难说,因为股票市场高度信息不对称,很难说什么是底。最近的市值约9万亿-10万亿,20万亿已经消失了。
所以我认为现在不是一个完全由于外生原因造成的当前经济困难,而是在世界金融体系出现很大毛病的情况下,我们跟美国的状况正好是一个互补,这种互补的结果一方面维持了这个体系的运行,另一方面使我们承受了许多金融泡沫。当危机爆发以后,我们要考虑怎么样对待的时候,就一定要考量自身体系中的问题在这种环境下会出现什么样的事情。
用松的财政政策来跟货币政策打拼
根据这样一种判断,我们的应对之策是什么?正像刚才已经说过的,我们中国已经深深地融入全球化进程,所以我们是世界经济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不可能置身事外,要采取正确的对策。
我想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看待这个对策。从短期对策来看,一方面对我们自己,通过我们的宏观经济政策努力保持宏观经济不至于崩盘,因为虚拟财富的大量消失,这种崩盘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从股市过去的情况看,用了一年多的时间逐步消除泡沫的东西应该说还是比较好的情况,如果是突然的,在几天之中,股市突然下降,像现在这样百分之七十几,这个就很严重了。
现在更加使得大家关心的是房地产市场。我的估计是,房地产的泡沫也是很大的,怎么防止突然崩盘,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从宏观经济政策来说,我的看法是在货币政策方面不宜于大量放水,因为大量放水就是造成今日困境的原因。
当然前面有的发言人也讲了,短期中可能还得放水。在近期要防止崩盘的话,可能要放水,但是不宜放得太多,因为它的后续影响是在几个月以后,一年以后,一年到两年以后,这个账是早晚要还的。用什么办法呢?我一直认为我们应该采取松的财政政策来跟货币政策打拼。
此外还应该用一些不需要注入货币不需要放松的办法,比如说我们应该回忆一下,1998年我们对付东亚金融危机冲击的时候所采取的办法。当然我们有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比如说1800亿的国债,那一年我记得发改委的朋友都很辛苦,春节是完全没有休息的,就是编项目计划,一过春节,大量的国债投资就进去了。
但是我们不能忽视还有其他的办法,比如说从1998年4月开始的扶植中小企业,国务院采取了很有力的措施去扶植中小企业。经贸委的中小企业司就是当时国务院要求建立的。同时国务院指令中央银行要求各专业银行建立中小企业贷款的专门机构,决定了中小企业贷款可以利率上浮十个百分点,当时利率是管制的。经贸委和财政部在各地建立中小企业信贷担保公司。这一系列的措施不需要花多少钱,但对支持中国经济抵御东亚金融危机的冲击起了非常好的作用。
比如说劳动合同法,国务院的14条规定就是一个很好的办法。还有其他的办法,不需要放松你的货币政策,比如浙江把地下钱庄的借贷翻到地上了,不但能够防止借贷的风险,能够净化市场而且能够降低利率。应该要尽量采取这样的措施。
另外,在国际上来说,从短期,现在也有各种各样的议论,比如说是不是应该趁此机会用人民币去取代美元,或者是前一段时间有些国家纷纷提出来要与美元脱钩,我们是不是应该采取这样的办法,或者说是不是应该抛售美国国债。我同意曹远征先生刚才讲的,他一再讲覆巢之下无完卵,其实是连在一起的。我很高兴看到我们中国政府采取的态度,就是要加强与世界各国之间的合作,叫做通力协作,同舟共济,共度时艰,要把它稳住。
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金融问题难解决
从长期来看,对我们自己来说,根本的问题还是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因为这个问题的根源是经济发展方式。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经济中的一些由资源过度投入造成的问题,由于投资率过高,消费不足所造成的问题,对于环境造成的问题,以至于金融体系的问题都解决不了。
我刚才讲到从长远来看要解决问题是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个已经提出来很久了,“九五计划”的时候就提出来要实现根本转变,但是十几年过去了至今没有能够很快地实现这个转变,“十一五”在这个方面所提出的方向、采取的措施,现在看来都是对的,是合适的。可是这种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并不是非常顺利。
沿海地区都有这个感觉,特别是近年来,沿海各省都提出要加快转型,升级提升,但是有很多进度不快。根本的问题在于体制障碍,怎么消除这个体制障碍,这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一个是旧的经济发展方式,就是用资源投入和出口来驱动的这种发展方式要转变,要舍弃这种方式,最重要的就是政府。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有越位的地方,掌握了过大的资源配置权力,而且把GDP的增速作为政绩的主要标志。
我们一方面有一些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肯定要淘汰,另一方面我们应该发展出新的增长点,比较高的附加值的,比较高效率的产业,但是这种产业的发展现在看起来也是太缓慢了。太缓慢的主要原因,有不同的说法。有的说我们中国人基础技术差、创新能力差、模仿能力不强,但我们的技术装备水平不高,技术人员水平不高是主要原因。
我这几年在国家信息发展专家资源委员会承担一些工作,我们在各地考察发现,虽然我们基础人才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还不高,但是因为我们人数多,所以现在我们的技术人员人数是世界第一,超过美国,我们的研发投入现在是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已经超过了日本,我们的发明数量并不少,而且现在有一些是到了前沿。但是要把这些发明创造变产业化,创造我们自己的传统产业,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步履维艰,障碍在哪里?在体制。政企不分在很多重要的领域握有垄断权的企业,阻碍了创新,阻碍了一些新技术、高技术的产业化。这种例子是到处可见的,这是很要命的事情。
(作者系著名经济学家,本文摘编自作者在第64次中国改革国际论坛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