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国安 本报摄影记者/吴军
[ 一个世界级企业,最重要的是什么?在杨国安看来,领导班子和“一把手”常常是决定一个企业能否成为世界级企业的根本原因 ]
鞋子、袜子、打火机。在一个大型论坛上,一位发言者感慨,中国企业在这些非主流的产品领域,一直占据着绝大部分市场份额。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飞利浦人力资源管理教席教授杨国安指出,在不少制造领域,中国企业的确将市场占有率提升到了世界第一的位置。这的确是令人骄傲的成绩。
但与此同时,中国制造的地位仍然令人担忧,对于全球范围内的很多消费者而言,中国制造仍然代表着低成本与低质量。
“特别是过去一年,我们的玩具、奶粉事件,进一步强化了这些不良的形象。”杨国安颇感惋惜。
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杨国安说:“回顾过去30年,中国很多的企业确实能够抓住经济快速发展的机会粗放地成长。”但与此同时,他并不赞赏抓规模与抓速度的增长方式,他希望中国企业向着受人尊敬的世界级企业迈进。
全球竞争力企业
在过去的一年当中,杨国安走进迈瑞、比亚迪、格力、联想、华为等中国企业,“中国有具备全球竞争力的企业,他们有机会成为世界级企业。”
在杨国安看来,这些企业特点鲜明。其一是,这些企业在与真正的世界级企业竞争的时候,依靠的是为客户创造更多价值,而非低成本优势。
其二是这些企业能够真正借助中国优势来创造价值。所谓的中国优势,并不单单是廉价劳动力,而是指那些聪明勤奋、价格不高的研发人员,他们掌握了核心技术,也能够实现产品的定制化。
但有了这些研发人员,企业还不一定能够真正实现他们的价值。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如何充分培养和调动人力资源的积极性。
一些企业早已经开始了行动,他们充分授权给员工,让其快速成长;建立利益共同体,与员工分享股权,给员工好的福利待遇,使员工愿意长期投入;建立公平透明的环境,让员工专心于工作。
三个调整
但对于大多数中国企业而言,成为令人尊敬的世界级企业,仍然有漫长的道路要走。
杨国安建议,那些有成为世界级企业目标的公司,应该在三个方面进行调整。
首先是不再追求“规模大”,而是追求影响力与美誉。从全球范围来看,金融业、航空业、汽车业的翘楚,并不意味着以最大的规模来取胜,他们往往是用最强的实力说话。“未来中国企业要成为世界级的企业,我们应该看我们服务的客户是什么等级,我们的同台竞争对手是谁,我们有没有在业界得到认可。”
其次是不单单靠低成本制胜,而是依靠为客户提供更高附加值的产品。考量中国企业是否实现了这个维度的调整,关键要看中国企业是否掌握了核心技术,中国企业的品牌形象、人才素质、组织管理能力等是否能够与世界级企业相提并论。“比如,我们未来30年希望中国制造这个产品的形象代表是技术含量高、质量好、性价比高的产品,这是我们追求的发展方向。”
其三是,中国企业不只是能在中国市场赢,更能够在世界重要的市场与世界级企业同台竞技。在中国市场领先并不意味着在世界市场领先。“因为中国的市场份额很大、规模很大,一些企业在中国取得了第一,自然就成为全球的第二、第三,就以为自己是世界级的企业,但是从指标来看,我觉得他们离世界级企业还很远。”
世界级领导力
一个世界级企业,最重要的是什么?在杨国安看来,领导班子和“一把手”常常是决定一个企业能否成为世界级企业的根本原因。
他建议说,中国企业想成为世界级企业,领导者要更重视战略导向而非机会导向。要学会专注与专心,做好一两件事情,而不是事事都做,分散精力。
其次,领导者要平衡好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一些企业的领导者常常因为争取短期内做出业绩,而忽略了长期的投入,比如在核心技术、人才等方面进行投入。此外,有的企业领导者不知道如何平衡股东利益与客户利益。为了赚取短期的利润,牺牲客户的利益,实际上还是会对股东的利益造成损害。
最后,他希望领导者要有清廉正直的人格和企业家精神。领导者不能说一套做一套,以权谋私;要有魄力,全心全意投入到事业当中。
中国企业的领导者们具备了上述素质后,更为重要的是,公司治理要跟得上企业发展的步伐,“中国企业未来升一级,成为世界级的企业,治理体制的改革、优化和完善还是一个重要的基础。”杨国安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