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中科院重庆研究院一间40多平方米的实验室。
里面堆放得满满的,全是“高科技”产品——机器人。
“我们已经有6个机器人项目,还在研发很多款不同类型的机器人。”留法博士张祺兴奋地说。
一旁,该院机器人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郑彬脸上却露出了愁容。他说:“机器人做出来了,但‘养在深闺’,还难以走出实验室。”
研究机构“干瞪眼”
机器人产业化“无门”
一台体型有些庞大的“机器人”,不仅“视力好”,能够进行高速、高精度光学自动定位,而且“手脚灵活”,依靠伺服控制系统能够麻利地完成LED极性分拣、三色混插、剪脚、弯脚等动作。
“这叫作‘高速LED插件机器人’,目前正在完善中。”郑彬告诉记者,以前LED行业都是手工插件,效率低、易出错,如果用机器人,就能有效地解决这些弊端。“6月份就能出样机,可以替代8—10个工人,但成本却不到国外产品的1/3。”
“这种LED插件机器人填补了西南地区在LED领域自动化设备生产的空白。目前我们正在寻找中试基地,希望与企业进行合作。但遗憾的是,至今还没有一家企业找上门来。”郑彬叹息说。
今年1月,包括重庆日报在内的本地媒体对中科院重庆研究院石墨烯项目进行了报道。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有企业“闻讯而来”,催生了一笔2.67亿元的大单。
这让当时出席双方签约仪式的郑彬感慨万千。“啥时候也有企业来跟我们谈机器人产业化呢?”
其实,受到“产业化”困扰的,并不只郑彬一人。
“重大搞机器人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了,但一直是有技术没市场,进展十分缓慢。”重庆大学自动化学院教授石为人坦言,申报国家和市级科研项目,都有产业化考核目标,但由于本地企业不接招,研究机构只有“干瞪眼”。
企业为啥不接招?
没看清市场前不敢贸然投入
为何重庆本地企业不肯接招?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重庆本地企业的承接能力不强。”市科委成果处处长冯光鑫坦言,涉足机器人领域成本高、风险大,在没有看清市场以前,企业不敢贸然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