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科技日报
欢迎你,机器人伙计!
2011年2月,超级计算机“沃森(WATSON)”在全美闻名的电视智力竞赛节目《危险边缘》中,以压倒性优势战胜该节目有史以来最优秀的两位人类冠军。
沃森可谓“身世显赫”。其前辈“深蓝”曾于1997年击败国际象棋冠军卡斯帕罗夫,开创了计算机击败人类的先河。沃森自身则是IBM团队20多名研究人员历时4年的结晶,它由10台IBM服务器组成,体积为10个冰箱大小。沃森获胜后专家曾预计,未来机器人将被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人机合作关系将进入一个崭新时代。自那时以来沃森变得更加聪明,目前其体积也只有手提箱般大小,运算速度则提高了3倍以上。
据《经济学人》杂志近日报道,目前造型更为流畅雅致、算速更为快捷的“沃森”正在被投入商业化应用——为临床诊治癌症提供建议,很多人担忧这体现了机器取代人工的一种趋势。《经济学人》的文章指出,尽管机器人的功能正在变得越来越强大,但这未必对技术工人是个坏消息。
技术创新不等同于降低人工劳力作用
2011年,麻省理工学院的埃里克·布伦乔尔森和安德鲁·麦卡菲,在其所著的电子书《与机器人赛跑》中指出,人工将无法适应正在日益加快的技术创新步伐。而早在2009年,软件企业家马丁·福特在《隧道中的光》一书中,对未来前景做出了更为暗淡的描绘。他指出,目前大约40%的美国工人从事护士、记账员等传统职业。技术创新将很快导致企业削减数百万个就业岗位,如目前的300多万个出纳岗位将会受到自动收银机带来的威胁;与此同时,技术创新能为那些被替代的工人创造很少的新就业机会。
但大量研究指出,技术创新最终未必导致人工劳力作用的降低。麻省理工学院的戴维·奥特最近发表论文指出,经济学家惯于使用标准“生产函数”来描述生产过程,现在需要对其内涵进行重新审视。这些生产函数将同一处方中的劳动力和资本当作相互割裂的元素加以对待——将“一大汤匙”的熟练人工和“一服剂量”的资本混合起来生产“一份”GDP。然而,在现实世界中劳动力和资本之间的区别并非那么泾渭分明。
奥特把生产过程模型化为一系列任务。企业需要应对的挑战是:根据资本、各种不同技能劳动力等要素的自身竞争优势,进行合理配置。在不同时期,生产成本和技术水平都会发生变化,工作任务的分配也应随之改变。如某种技术创新可能会取代人类现有工作岗位,但也将使他们在其他方面更加富有成效。
奥特指出,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一个新模式将会诞生。机器人将接管一些常规工作任务(如重复的数字运算或汽车部件焊接等),这些工作被编程后,为机器提供详尽而具体的工作指令。与此同时,那些被机器取代的人将被重新分配工作,从事一些更需要灵活处置或人类主观判断的工作。例如,在航空公司登记手续办理柜台,计算机正在取代公司职员处置打印登机卡等普通工作,从而使人更易于应对一些意外事件(如航班取消或者航线变更等)。
在其他工业领域,机器成为人工劳力的替代者或者必要补充。沃森最初的工作只是向医生提供若干种方案并附以每种方案的可信度,以帮助医生决定癌症治疗方案,但它最终可能会取代医生的某些诊断工作。此外,机器的使用可能会增加人们对医疗服务的需求。《美国医学协会杂志》近期刊登的一篇论文指出,与完全由人工完成的微创外科手术相比,虽然机器人助理外科手术未必肯定能带来更好的手术效果,但医生通过这种方式将更为容易地知悉和熟练掌握机器人助理技术。因而,机器人辅助外科手术将能使某些外科手术更加便宜、更为广泛地得到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