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科技日报
科技专论
近20年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然而,高速增长的背后也存在隐忧,大量引进国外技术、处于全球产业价值链低端是中国未来发展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对于那些坚信“开发先进的技术和新产品创新才是维持经济长期增长重要保障”的人士来说,中国过去在创新方面尽管做了很大努力,但仍有很大差距。而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教授布瑞尼茨在《奔跑的红色女王》一书中提出,中国现阶段虽然缺乏突破性的产品创新,但在现有政治经济体制下建立的“二次创新”能力是中国保持经济快速增长并继续发挥其经济优势的保证。这里所说的“二次创新”,包括集成创新、渐进式创新和工艺创新。换言之,中国的创新能力不仅仅体现在流程和产品上,也包括产品组织、制造技术、物流、设计等方面的“二次创新”。这一观点使我们可以从一个新的视角来审示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历程。
二次创新是当前我国企业创新的一个比较优势
我国企业的创新模式可以有多种选择。第一,利用新兴产业的发展机会,在新的产业技术轨道上实现跨越式创新,即在全新的创新模式中发展,实现对发达国家企业的追赶。第二,在现有的产业技术范式内快速追赶,即引进消化再创新和集成创新,这是中国企业的强项。第三,基于我国现实国情的自主创新,这是西方国家的企业没有做过的,如低成本医疗设备的创新。
从实践经验来看,虽然我国在突破性技术方面的成功案例不多,但我国企业能够在国外技术的基础上做改善、应用和商业化,这是现阶段我国能抓住产业链中更多价值的关键所在。世界某个地方发明新产品并推向市场之后,中国企业总能非常迅速地推出含有该技术或者产品的新版本产品,而且通常都更简洁、更便宜、更节能。这种能力不仅使我国经济取得了快速增长,更是我国能在制造环节上保持长久优势的动力。因此,理解中国的创新,不应该过多地考虑是否有突破性技术的涌现,而应该更多关注那些中国已经做得非常出色的领域:从生产到物流等众多领域展开渐进性的创新。也就是说,中国应该专注于目前生产和创新领域中的已有活动,并为此投入更多的研发,在产业链的更多环节展开竞争,维持经济增长的同时逐步登上价值链的高端。
联想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发展到全球PC出货量第一的计算机公司,成长速度举世瞩目。但联想一直为人诟病的是自主创新能力,其实联想做了大量的二次创新。联想坚持不贸然进军所谓的核心技术创新,如计算机的CPU。逻辑很简单,企业要生存,行业要垂直分工。企业要做好垂直分工的某一个环节,而不是通吃。联想认为,它的核心产品如Thinkpad,零部件没有一件是联想的。但让它形成一个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却有着非常高的技术含量。因此,二次创新的一个关键点是,不能过于强调全方位的创新而使企业失去核心能力,好的二次创新可以保证企业同样具有国际竞争力。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百度公司从界面到搜索引擎内核都借鉴了谷歌,但是却根据自身的中文处理能力,建立了基于中国市场的产品。富士康具有高效能的代工生产能力,使得苹果公司的高端产品都在中国生产。富士康能非常迅速地将工程师和生产工人从一条生产线安排到另一条生产线,从一款产品转入另一款产品。这种中国特色的生产方式创新,就是二次创新的具体体现。
从历史上来看,日本在汽车行业取得统治地位,靠的不是新产品创新,而是卓越的生产体系,如精益生产方式、全面质量管理等。二次创新并不是仅仅在中国才出现的特定现象,世界上很多国家在快速工业追赶阶段,都曾经借助二次创新取得了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