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济日报》
西门子股份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罗旭德日前在访华期间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跨国企业将不再带有属地性质,随着新兴市场需求的攀升以及高端制造业的兴起,企业“全球化”运营是大势所趋。
记者:当前,在华跨国制造企业出现回流趋势,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罗旭德:随着全球化的深入,“离岸”跨国经营模式已经成为过去时。劳动力成本不再具有战略导向作用,跨国企业正在转变运营战略,即不再延续只在某一地区生产再将产品出口至世界各地的传统经营模式。取而代之的新规则正在主导跨国运营:第一,尽可能贴近消费市场,哪里有消费者就在哪里落户,跨国企业将不再带有属地性质。第二,向消费者提供更智能的高精尖产品。很多跨国企业像西门子一样,将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置于同一地区,这样更有利于企业创新,也能快速迎合消费者需求。
现代的跨国运营是以一个研发基地为轴心,通过辐射效应使其各分公司共享创新成果的模式。例如,西门子在德国研发的智能城市技术,能使西门子全球各运营公司实现远程技术对接,将最新的城市化技术应用到各国智能城市建设中。
工业自动化解放了劳动力。劳动力成本不再是吸引跨国企业落户的主导因素,企业会综合考量市场需求潜力、供应链成熟度、税收政策以及监管环境等因素。目前,部分跨国企业之所以将生产基地回迁至研发中心所在地,是出于多重考量,如知识产权保护和创新、政府激励措施、新市场需求等。西门子便是如此,继在上海建立了生产基地后,迄今为止,西门子共在华设立了17家研发中心、73家运营企业和65个地区办事处,中国已经成为西门子在德国以外的第二大海外市场。
记者:高端制造业如何把握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机遇并赢得发展?
罗旭德:技术创新是关键。第三次工业革命就在当下,其核心是能源再造和信息技术的融合,例如3D打印技术、智能机器人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管理以及新材料技术等。西门子在工业软件与自动化技术方面处于全球领先地位,美国登上火星的“好奇号”就是利用西门子工业软件技术生产的。我们提供的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软件和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技术能够优化从产品设计和开发到生产、销售和服务的整个产业链,为产品投放市场缩短50%的时间,同时大幅降低生产企业的能源和污水处理成本。
在全球制造业总体收缩的情况下,西门子扩大了在华业务布局。去年3月份,西门子工业自动化产品生产和研发基地在成都开工建设,这是西门子在中国设立的最大现代化数字工厂,采用了当今最先进的工业软件和自动化生产技术,几乎不需要多少人力。该数字化工厂在德国的母工厂每年能为西门子创收净利润10亿欧元。
记者:西门子未来在华的运营战略是什么?将拓展哪些领域的投资?
罗旭德:中国市场在西门子全球营收中占8%,是西门子的第二大海外市场。在全球经济增长趋缓的大背景下,西门子2012财年的中国业绩却接近历史最高水平,营收额达到63.5亿欧元。
西门子视中国市场为其“本土”市场,在中国市场设计的产品也畅销欧美等地。西门子在深圳建立了核磁共振医疗设备厂,生产的医疗产品30%内销,70%销往日本、德国和欧洲大陆。随着人民币影响力的提升,西门子近期成立了专注于人民币风险投资的投资实体,该公司将主要投资能源、医疗、工业、基础设施及与城市相关业务领域的初创及成长型高科技企业,在原有美元投资的基础上,用人民币为更多中国企业提供股权融资支持。
随着城市化进程和中国农村医疗的发展,我们将专门研发中国农村消费者需求的智能产品,拓展中国医疗产品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