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的不断演进,使很多传统行业都面临被重新分解或整合的命运,雅昌身处的印刷业就是这样一个行业。印刷企业正在面临双重风险:在行业内,白热化的低层次同质化竞争带来的微薄利润,已经使低端的传统印刷企业走到了末路;而新技术的变革则将带来整个印刷产业结构的变化,印刷业的定义很可能要被重新界定。
幸运的是,雅昌公司不是那种危机当头才开始有所反应的公司。早在十几年前,当行业困境还并不那么显山露水,而雅昌还只是一个初具规模的“印刷作坊”时,它的领导人就已经开始对这个行业的命运做出思考。这种思考一直延续至今,引领了雅昌的每一次重大转型,如今,这家曾经的来料加工企业甚至已经不被其领导人定义为印刷商,而是“数字资产综合管理服务提供商”。
从服务领先到专业细分
1993年,已经在深圳一家中日合资的印刷公司做到了董事职位的万捷,离职创办了深圳雅昌彩色印刷有限公司。当时的深圳,由于香港印刷企业的大量内迁,吸引了大量优秀的国外印刷专业人才,而深圳又是改革开放的前沿,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能够更多地吸收国外和香港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理念,因此成为中国的印刷之都。行业性的整体繁荣催生了大量印刷企业的积极生长,加上万捷本身在当时中国“最现代化的印刷企业”多年的资历与经验,雅昌很快就实现了快速增长。1995年,雅昌成功收购了中轻包装印刷有限公司,实现了从制版公司到提供制版、印刷和装订全面服务的综合性印刷企业的转变。
当时的万捷已经意识到,印刷企业不可能仅仅依靠简单的来料加工制造长期生存下去,因此在现有业务规模的基础上提出了“选择雅昌、一步到位”的口号,并提出了“印刷是服务业”的经营理念。尽管现在的大多数传统印刷企业都已经将自己称为提供服务的企业,但在当时,雅昌还是这一理念的首倡者。
尽管步步争先,但雅昌所走的道路也还是印刷企业的传统路子:只要是印东西,什么活儿都接,同行之间的竞争大多还是资金、速度和规模的比拼。领先于同行的经营理念可以为企业带来更好的口碑和更多的生意,但是传统印刷业务的利润始终微薄,并不能为雅昌带来显著的利润增长。万捷很快就发现,要打造雅昌的竞争优势,还需另辟蹊径,聚焦于某一细分市场可能会是一条出路,门槛不高的低端包装等普通印刷业务竞争只会日趋激烈。
万捷还在北京印刷学院读书时,由于学院是从中央工艺美院分离出来的,很多课程都由来自中央工艺美院的老师讲授,他也受到了不少艺术趣旨方面的熏陶。一次偶然的机会,雅昌承印了南京一个艺术品拍卖会的目录,万捷于是想到,比起普通的包装印刷,艺术品印刷对质量的要求更高,而当时中国的艺术产业几乎没有成型的商业运作,专门从事艺术品印刷的企业凤毛麟角,因此,万捷为雅昌选择了聚焦于一个细分领域:艺术品印刷。
雅昌将目标客户群确立为艺术家、文博机构、出版机构和拍卖机构等,专注于为画家印刷画册、为拍卖行印刷拍卖图录,以及为博物馆印刷纪念资料等等。由于业务聚焦,加上近些年来经济繁荣造成的艺术品“牛市”,雅昌创造了一个相对比较稳定的利润来源,获得了万捷希望打造的细分市场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