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6月20日发布《科技发展新态势与面向2020年的战略选择》研究报告,提出未来5至10年世界可能发生的22个重大科技事件,以及中国可能实现的19个重大科技突破。
该报告称,2010年美国科学家实现人工合成支原体基因组,培育出由人造基因组控制的、可自我复制的细菌细胞,标志着人类实现首个“人造生命”。可以预见,未来10年,有望在人工设计并合成生物分子、生命线路、细胞器乃至真核细胞染色体等“人造生命”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在医药、能源、材料、农业、环境等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和应用前景。
对火星的研究已发现存在大量地下水的证据和其他支持生命存在的迹象,正在开展和即将实施的若干国际探测计划,不久的将来有可能在地球系统以外发现生命或生命存在的证据,这将是人类对客观世界和自身认识的重大突破,将极大拓展人类对生命现象及其规律的认识。
准确预见未来发展特别是未来5-10年重大科技事件是一项富有挑战的工作。就中国而言,在经济社会转型的进程中,面临着能源资源、产业结构、农业现代化、人口健康与老龄化、生态环境与城市化、空天海洋拓展、新安全等重大问题,对相关领域的研发提出了迫切需求。这些需求指明了中国科技创新的主攻方向和战略重点,也必将加快中国的重大科技突破。
200多位院士专家经过一年多的深入研究,综合判断认为,未来5至10年世界可能发生22个重大科技事件:希格斯粒子是否存在将得到确认;中微子振荡实验有望加快破解”反物质消失之谜“;暗物质粒子的探测和研究可能取得突破;量子信息技术将成为下一代信息技术的先导和基础;”人造生命“展现诱人前景;人脑神经连接线路图有望绘出;光合作用及”人造绿叶体“将可能取得革命性突破;人-机-物三元融合将促进信息服务进入普惠计算时代;未来电网将实现从交流向直流的重大变革;太阳能光伏发电将实现平价上网;深层地热能将成为主要可再生能源之一;石墨烯将成为”后硅时代“的新潜力材料;绿色智能制造技术将引发产业全面变革;基于干细胞的新的生命繁衍方式将会出现;个体化诊断和治疗技术将取得突破;对肿瘤等重大疾病的早期干预和治疗有望实现;分子模块设计育种科技将创造新一代农业生物品种;合成生物体将革新工业生物制造;青藏高原未来地球系统研究将成为地球科学研究突破点;地球系统以外可能发现生命或生命存在的证据;国际空间计划加速基本科学问题和空间技术的重大突破;深海探测的新纪元即将到来。
报告提出未来5到10年中国可能取得的重大科技突破有19个:量子通信将可能率先取得重大突破;自主可控的基础软硬件平台将产生重大突破;普惠计算将取得重大进展;模块育种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等技术将成为未来育种的重要手段;干细胞整体研究水平将进入国际第一阵营;生物医药实现局部跨越式发展;工业生物制造技术进入世界领先行列;泛在制造信息感知与网络技术可能取得重大突破;先进材料可能实现原创突破和全面提升;煤炭资源清洁高效综合利用将形成新兴产业;地球深部勘探关键技术与核心装备实现自主研发;规模化可再生能源发电及分布式电网有望实现商业应用;废物能高效清洁利用将催生”城镇矿山“新兴产业;区域高压直流电网将建成;载人航天、嫦娥工程及其他空间重大工程将产生重大突破;空间科学卫星形成系列;新原理航空发动机样机有望研制成功;深海勘探技术将实现跨越式发展;海洋新技术的重大突破将促进蓝色海洋经济快速发展。
中科院院长白春礼指出,当今世界科技正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和特征,主要表现在6个方面:一是科技发展呈现多点突破、交叉汇聚的态势;二是大数据科学成为新的科研范式;三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焦点;四是世界各国更加重视利用科技创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五是产业科技、国家科技和学院科技三足鼎立、协同发展;六是科技创新资源配置呈现出全球化竞争与加速流动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