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不断加快创新驱动,使得以光谷为核心的武汉东湖高新区总收入年年迈上新台阶。
“一个国家只是经济体量大,还不能代表强。我们是一个大国,在科技创新上要有自己的东西。一定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培养和吸引人才,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真正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到实处。”
——摘自习近平总书记7月21日在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光谷展示中心考察时的讲话
“光谷,光剩骨头”、“光谷,光着屁股”。10多年前,不少人这样调侃新生的武汉•中国光谷。如今,光谷已和黄鹤楼、长江大桥一样,成为武汉的标志。
光谷地理上并无“谷”,而是1991年成立的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2001年,光谷成为中国第一个光电信息产业基地;2006年,光谷被国家列为重点建设的六大高新区之一;2009年,继中关村之后,光谷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第二个自主创新示范区。
自主创新是光谷的灵魂。从原始面积仅24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一跃成为武汉经济的腾飞之翼、中国科技产业的追“光”之谷,光谷有着怎样的创新魅力呢?8月上旬,记者来到“火炉”武汉,走进了光谷。
创新成果•全球首创
仅2012年,光谷就申请专利10529件,平均每天29件,其中很多都是“全球首创”
光谷正华银兴影城,银幕上正放映着成龙自导自演的《十二生肖》。当看到影片中文物窃贼用高科技手段打印了一个一模一样的赝品,替代真品偷走了铜首时,蔡道生会心地笑了。
蔡道生是光谷滨湖机电技术产业有限公司的研发人员。电影中窃贼的手段他太熟悉了:3D打印技术。他所在的公司是国内最早开展该项技术研究的单位之一,主打产品技术性能指标与国际同步。
滨湖公司地处光谷中国首个3D打印产业园。8月10日,在该公司的展示厅,蔡道生指着外观像柜子、里面分布着各种精密仪器的“3D打印机”告诉记者,只要把零件的三维数据输入电脑,按下“打印”键,零件就像植物生长一样整体成形出来。去年初,光谷诞生了全球工作幅面最大的3D打印机。“像这样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在光谷比比皆是。”东湖高新区科技创新局局长李世庭自豪地说。
多年前,当国外激光技术广泛运用于军事、工业、农业、医疗等领域的时候,激光技术在我国还只是实验室里的“阳春白雪”。上世纪80年代,华中科大建立了我国唯一的激光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然而在技术应用和产业化方面却落后了几十年。
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就只能永远被别人牵着鼻子走。大学刚刚毕业的孙文不要分配的安稳工作,带领4个同伴贷款10万元,在光谷创办了武汉第一家激光企业——楚天激光公司。他们围绕我国航天用电池精密焊接的技术难题展开攻关,开发出我国第一台双光路精密焊接机,一举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封锁,在人造卫星和神舟系列飞天工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出口美国硅谷,实现中国激光产品出口发达国家零的突破。
激光只是光谷的众多自主创新杰作之一。今天的光谷,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光纤光缆生产基地、中国最大的光电器件生产基地、光通信技术研发基地、激光产业基地。光谷的创新成果早已不再用“湖北”“华中”甚至“全国”来度量,越来越多的人更愿意用“世界光谷”对其进行重新定位。对光谷的“全球首创”,东湖新区知识产权局局长何兆忠如数家珍:全球首台数字正电子发射层成像仪、全球首套“双标”癌细胞诊断仪、全球首条全自动化数控激光切管生产线、全球首台28米数控立式铣车床……
申请专利10529件,平均每天29件,其中发明专利3168件,平均每天9件——这是2012年光谷交出的创新答卷。这里,每天都在演绎着新的创新故事。
创新保障•求贤若渴
光谷推出促进体制创新的“黄金十条”。在政策激励下,3年来,光谷有21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
这是一个至今被光谷人津津乐道的现代版“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
闫大鹏曾在美国一家光纤激光器公司供职。国内激光器研究一直处在实验室阶段,长年依靠进口。2006年,闫大鹏随海外高端人才代表团到武汉考察。正在寻求领军人才的国内激光龙头企业——华工科技得知这一消息如获至宝。闫大鹏到武汉的当天,正在外地出差的华工科技董事长马新强星夜赶回武汉,随后又追着闫大鹏的脚步飞到了北京。
几番长谈之后,闫大鹏被马新强的真诚打动,当即拍板与华工科技展开合作。次年,双方合作成立了武汉锐科光纤激光器技术有限公司。短短三四年时间,公司迅速跻身为国内第一、全球第三的光纤激光器供应商。闫大鹏也从一个外企的“高级打工仔”华丽转身为“闫总”。
“没有人才,就没有光谷”。闫大鹏的归来,是光谷求贤若渴的生动例证。2009年,东湖高新区实施“3551人才计划”:3年内,每年投入不少于1.5亿元,在光电子信息、生物、新能源、环保、消费电子等五大产业,引进和培养50名左右掌握国际领先技术、引领产业发展的科技领军人才,1000名左右新兴产业高层次人才。
世界纳米专家王肇中来了,探测癌症的先行者孙小蓉来了,“21世纪内镜发展革命”发起人肖国华来了……近3年来,光谷21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创业人才,占全省88%,企业新增博士2297人,超过过去20年总和!
既要让人才“很想来”,更要让人才“不想走”。解决这一课题的,是光谷敢为人先的体制创新机制。去年8月,借鉴硅谷经验,光谷出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创新若干意见》,被外界誉为“黄金十条”,随后又相继推出40多项配套政策。
建立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是其中重要一条。“研究院就好比政府建了个‘养鱼池’,温度、营养成分等由政府主导,一头吸引创业的‘鱼苗’,一头引来资金的‘水’,让‘小鱼’在水池中逐渐壮大,最终游进大江大河的市场中形成产业。”东湖高新区管委会主任张文彤形象地介绍。
武汉大学教授杨代常利用转基因水稻重组“人血清白蛋白”,在水稻中“种”出了“人抗胰蛋白酶”。这两年,他在“黄金十条”的扶持下,带着研发成果入驻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光谷生物城,短短一年多就实现了项目产业化,并创造多项全球第一,产品供不应求。
创新文化•宽容失败
“鼓励创新、敢为人先、宽容失败、追求卓越”的“光谷文化”,让“800家企业同一条街,2万名创业者共一个家”
在光谷,创新不是一组组枯燥冰冷的数字,也不是一座座鳞次栉比的大楼,而是挂在创业者脸上自信的微笑,是创业者锐意进取的脚步。
80后“武汉伢”夏彦端曾是一位典型的“草根”。2006年从武汉大学毕业的他,组建了第一个手机游戏开发团队,依托运营商WAP网站,通过收费下载盈利。由于当时的手游开发处于萌芽时期,竞争少,成本低,一周做2至3款手机游戏,一个月差不多可赚8万。
然而,就在夏彦端事业道路上顺风顺水的时候,一场意外的“寒流”突然袭来:2007年,一场整顿风暴席卷整个移动互联网,运营商停止了WAP计费。没有了销售渠道,夏彦端也断了收入来源,2007年大半年里,他仅靠积蓄艰难地维持团队开支。
光谷忠爱强者,但决不轻易抛弃弱者。2008年,光谷创新基金扶持机构向夏彦端伸出了援手。得到鼓励的夏彦端积极改变销售策略,推出与新兴的游戏门户网站合作发展策略,几番周折后终获成功。2008年,他成立了“行动梦想武汉有限公司”,开始扭亏为盈。2010年,着眼新市场形势,他果断卖掉“行动梦想”,成立“家天下伟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启属于他的“手游王朝”,公司业绩引起手游界的高度关注,夏彦端也被评为“光谷创业十大先锋人物”。
“鼓励创新、敢为人先、宽容失败、追求卓越”,光谷就是靠这种特有创新文化,打造了让人叹为观止的创业“梦想园”。
海归博士曹祥东留美20多年,2008年回国创办了武汉虹拓新技术有限责任公司。他告诉记者,一般来说,创业者成功创业后有两种选择:一是把企业做大,自己做“国王”;另一种是把企业卖掉,做“富翁”。曹祥东并不满足于做“国王”。他将武汉虹拓的部分股权出让后,把所有资金投入到武汉畅联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目前公司HDMI矩阵系列产品已在智能家居、高清视频监控等领域取得了广泛应用。
光谷创业街上有这样一条广告语:“800家企业同一条街,2万名创业者共一个家”。在光谷,创业的气息弥漫在楼道里、空气中,感染着在这里工作和创业的人们。
“这种氛围让你觉得创业的道路上并不孤单,成功有人分享,挫折有人鼓励,失败也被宽容;这种氛围让你永远不会停止对成功的追求,对自我的超越和挑战。这就是光谷的魅力!” 光谷创业中心主任龚伟说。
创新拓展•军民融合
支援国防和军队建设义不容辞,光谷发挥自身科技创新优势,打出了一套漂亮的军民融合式发展“组合拳”。
光谷高等院校林立,科研机构众多,科研人才荟萃,是中国智力最密集的地区之一,有着军民融合的巨大潜力。“作为国家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推进军民融合、支援国防和军队建设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高新区党工委书记胡立山说。
前些年,空军驻汉某工程建设局领受某大型地下洞库工程复建任务,原计划设计3年建成的工程项目,要求在一年半内竣工。建设过程中,该局遭遇最不愿遇见的情况:短短500多米的距离,32个溶洞像一个个张牙舞爪的“拦路虎”横亘在面前。
怎么办?工程建设局依托当时的一项合作机构,请来12名武汉理工大学的专家联合攻关,仅用7个月时间,就完成数十万立方米的挖掘任务,为工程按时完成赢得宝贵时间。
这个合作机构就是“林茂光军事工程技术研究所”。去年4月,空军后勤部与武汉理工大学在武汉签署协议,联合创办“空军武汉理工大学空防工程防护技术研究院”,将原来的研究所升级为空军级的军民融合式科技创新平台。“空军与武汉理工的军民融合实现了信息互通、资源共享、融合发展,这也是光谷所独有的。”开发区科技创新局局长李世庭告诉记者。
成立军民融合式发展领导小组,出台《关于在社会建设中加快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意见》, 建立完善军地资源共享模式。近年来,光谷以对国家大局负责的态度,发挥自身科技创新优势,打出了一套漂亮的军民融合式发展“组合拳”。
2009年,中国国防科技工业企业管理协会与东湖开发区签订合作协议,斥资逾100亿元在武汉光谷建设国内一流的国防科技工业园。随着一大批中国兵器装备、中国电子等国有军工集团相继入驻,光谷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军民融合发展曙光。
与此同时,一大批民营企业也纷纷主动加入军民融合的大潮。总部位于光谷腹地的“智能鸟”公司,是国家地球空间信息产业联盟成员,国家863无人机组网关键技术项目研究的成员单位之一。四川雅安地震发生当日,按照国家遥感中心的统一部署,“智能鸟”公司工作人员紧急赶赴灾区,第一时间获取了灾情即时信息,拍摄2000多张照片,为部队遂行救援任务提供了可靠的灾情评估和交通疏导。
湖北省军区政委陈大民认为,充分发挥光谷人才科技优势,加大科研成果、人才、资金、信息等要素的军民融合的力度,既能有力推动军队和国防现代化建设,也必将拓展光谷的创新和发展空间,真正实现“战场”和“市场”双促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