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
关注中国自动化产业发展的先行者!
CAIAC 2025
2025工业安全大会
OICT公益讲堂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资讯频道

“转方式调结构”先行军 高新区崛起创新型产业集群
  • 点击数:672     发布时间:2013-12-17 15:32:00
  • 分享到:
关键词:

    创新为魂,产业为脊。作为我国第一个以市场机制为基础,强调创新和竞争力导向的产业指导性计划,火炬计划深入实施的25年,是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从萌芽起步、破茧而出到发展壮大的25年。

  在“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指引下,25年来,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得到长足发展,甚至是跨越发展。2012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突破10万亿元。

  依托国家高新区这一重要载体,我国从集聚高科技企业到新兴产业萌芽发展,从战略性新兴产业崛起到创新型产业集群崭露头角,已经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道路。

  新时期,在科技部启动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工程的推进下,以中关村移动互联网、保定新能源与智能电网装备、本溪制药、武汉东湖国家地球空间信息及应用服务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以知识或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要内容的创新型产业集群正在崛起,成为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强力引擎。

  如今,科技部首批认定的10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在全国发展如火如荼,数十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培育)单位成为国家高新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成为中国经济版图上的一道别样景致。

  从萌芽到壮大 高新区成战略性新兴产业摇篮

  上世纪80年代,在智力资源丰富的北京中关村,以陈春先、柳传志为代表的一大批敢闯敢试的科技勇士积极响应政府号召,走出科研院所,“下海”创办科技企业,逐渐形成了中关村电子一条街,这里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祥地。与此同时,在我国南方江浙、闽粤地区,乡镇经济萌芽兴起,形成了依托集体经济、个体经济形成的特色产业集聚区。

  这些自发性的产业集聚,形成了高度专业化分工基础上的产业配套,产生了较强的外部规模经济、创新效益和竞争效益,具有显著的产业规模和良好的发展潜力,也逐渐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和主导。

  广东、浙江、江苏、福建、山东等沿海省份,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率先形成了较好的市场条件,产生了大批具有创新活力、产品和品种不断更新、产品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品牌越来越响、在国际市场上不断攻城略地的高新技术产业。

  在火炬计划的带动和培育下,历经20多年发展,国家高新区大批高科技企业迅速成长,创新成果大量涌现,高新技术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

  20多年来,国家高新区紧密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和重大民生需求,瞄准未来产业技术发展方向,在前沿关键技术开发、重大系统与装备研制、国际技术标准创制等方面超前部署,承担了大量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及科技计划项目,取得了一大批前瞻性、战略性的重大成果,成为引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的重要策源地。

  20多年来,国家高新区已经发展了涵盖绝大多数现代高新技术产业门类。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在逐渐成为国家高新区的主导产业,并形成了若干具有相当规模和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产业链发展完备、技术领先、创新活跃,已经形成国内企业最多、产业规模最大的信息技术产业集群;

  在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光纤光缆产业集群生产规模稳居世界第一,国内市场占有率达55%,国际市场占有率达25%;

  在无锡高新区,光伏产业的产能和产量均居全国首位,成为我国最大的光伏产业生产和出口基地;

  在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形成了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通信设备研发制造和软件开发等特色产业;

  在西安高新区,形成了通信、光伏与LED、生物医药、软件与服务外包等主导产业……

  进入新世纪,全球经济竞争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科技发展正孕育着新的革命性突破。世界各主要经济体纷纷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努力抢占国际经济制高点。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我国积极应对挑战、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战略举措。

  2009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大决策,重点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

  作为我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进产业结构升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基地,国家高新区成为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策源地,成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载体。

  从培育到试点 创新型产业集群崛起

  在火炬计划的引导下,依托国家高新区等重要载体,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取得长足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卓有成效,它们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扩大。但与此同时,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等矛盾日益突出,再加上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优化资源配置和产业布局,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进一步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已经迫在眉睫。

  放眼全球,近年来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驱动下,工业全球化正加速呈现出规则统一化、组织网络化、机制效率化和技术创新化的发展趋势。而我国工业化整体水平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环节。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攻坚阶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挑战日趋严峻。

  在国家“转方式、调结构”的战略部署和地方经济转型升级的需求下,为进一步实现通过科技资源向产业链的集聚和整合,培育和壮大一批具有较强带动性的特色支柱产业,以促进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2011年7月,科技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火炬工作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指导意见》,明确了新时期火炬工作的重点是实施国家高新区创新发展战略提升行动、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工程和科技服务体系火炬创新工程,并发布了《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工程实施方案(试行)》。

  《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工程实施方案(试行)》提出,要以国家高新区为重点,每年开展一批产业集群建设试点。经过3-5年的发展,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形成若干国际先进型和国内领先型产业集群,培育20个以上年销售额超过千亿元的产业集群,30个以上年销售额超过500亿元的产业集群,带动地方建设100个以上年销售额超过200亿元的省级产业集群,成为区域支柱产业。

  和传统产业集群不同,创新型产业集群是以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人才为主体,以知识或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要内容,以创新组织网络、商业模式和创新文化为依托的产业集群。

  同年,科技部从74家申报单位中遴选出首批41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培育)单位,大庆石油化工新材料产业集群、深圳新型互联网设备产业集群、上海张江重大疾病新医药产业集群、乌鲁木齐电子新材料产业集群等脱颖而出。这些产业集群有着各自不同的发展模式:有的依托当地资源优势,通过民间自发的创新原动力、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而逐渐成为富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有的以活跃的技术创新为支撑,以丰富的科研背景为依托,在政府的支持下快速增长;有的则在几家龙头企业的牵动下,吸引大批产业链相关企业、研究机构、中介组织聚集。

  创新型产业集群把发展科技型企业与地方经济发展和国家战略导向结合起来,强化科技服务经济的能力,成为具有较强区域带动力的特色支柱产业,为加快转变区域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首批41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培育)单位绝大部分是其所在城市、高新区的支柱产业和发展重点,但总体发展水平和建设规划与创新型产业集群设定的目标还存在一定差距。为此,科技部设定了遴选试点与培育示范两个步骤来推进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力争在3年内达到创新型产业集群的认定标准,实现示范效应。科技部侧重从培育和提升两个方面分类指导,推动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工程试点3-5年内达到千亿元的产业经济规模,并引导和催生出若干个百亿元产业集群。

  2012年4月,国务院把开展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建设工作纳入到《关于进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科技部根据任务分工和多个省区市开展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培育)工作的实践,结合对主要发达国家创新集群的研究,于2013年2月制定发布了《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认定管理办法》及评价指标体系。这为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工作确立了规范的管理办法和评价体系。

  从试点到辐射 创新型产业集群效应日显

  2013年6月,科技部发布《关于认定第一批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的通知》,认定北京中关村移动互联网等10个产业集群为第一批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这是自2011年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工程启动以来,科技部根据《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认定管理办法》审核认定的首批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

  根据《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认定管理办法》,试点入选单位在集群建设与发展规划,所在地政府促进集群产业发展措施,集群产业链企业、研发和服务机构,与集群产业链相关联的服务机构等方面都符合一定要求,首批10家试点单位都是各具特色、具有示范作用的创新型产业集群。

  以中关村移动互联网创新型产业集群为例,移动互联网和新一代移动通信产业已经成为信息产业中发展最快、创新创业最活跃的领域之一。中关村具备移动互联网和第四代移动通信(4G)的先发优势,在产业链关键环节聚集了国内80%的龙头企业,形成云到端的完整产业链。2011年,中关村移动互联网和新一代移动通信产业收入达到3000亿元。未来3年,中关村将打造全球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最活跃的移动互联网和新一代移动通信产业集群。到2015年,力争实现收入5000亿元。

  经过多年的培育和发展,新能源与智能电网产业在保定高新区茁壮成长。目前,保定高新区已汇聚200多家新能源企业,形成了风电产业园、光伏产业园、储电产业园、节电产业园以及电力自动化产业园等产业聚集区。今年总投资183亿元的巨力集团光伏与索具产业链和总投资16亿元的中航惠阳工业园将为保定高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增添强大的动力。未来,保定高新区将发挥园区在新能源与智能电网产业领域的领先优势,力争成为全国产业规模最大、产业集聚程度最高、产业链条最完备的新能源与智能电网产业集聚地和领军园区。

  此外,本溪制药创新型产业集群、无锡高新区智能传感系统创新型产业集群、温州激光与光电创新型产业集群、潍坊半导体发光创新型产业集群、武汉东湖高新区国家地球空间信息及应用服务创新型产业集群等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也各具特色,均是国内特色产业集群领域的领先者。

  科技部在《关于认定第一批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的通知》中表示,希望各省区市科技厅(委)继续加强对辖区内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工作的领导和支持,进一步完善集群试点工作的协调推进机制和保障措施,强化集群建设与发展规划的组织实施,为促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推动地方经济转型发展做好支撑和示范。

  据了解,为更好地促进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发展,科技部将通过国家火炬计划、创新基金、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和国家重点新产品等政策资源,支持和推进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工程试点的建设发展;对认定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工程试点内高新技术研发项目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连续3年给予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对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工程试点内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生产力促进中心和技术转移机构等服务机构,优先纳入国家级认定管理序列并给予资金支持;建立产业集群数据年度统计和运行跟踪制度,完善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工程试点评价指标体系,实施年度考评,促进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工程试点的快速健康发展。

  日前,科技部又发布了2013年度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培育)名单,丰台轨道交通等29家产业集群入选。新一轮创新型产业集群培育、试点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推进中。与此同时, 国家高新区在关键前沿技术开发、重大产品与装备制造、国际技术标准创制等方面涌现出一大批高端技术和产品,在高效能计算机、高性能宽带信息网、人工非线性晶体、纳米材料和印制、基于MEMS传感器、智能机器人、中文信息处理、量子通信、人用禽流感疫苗、3G/4G技术及标准、燃料电池技术和应用等方面相继获得重要突破,开辟了产业发展新方向。

  站在火炬计划实施25周年的新起点上,创新型产业集群正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在火炬计划的引导下,未来,这批从国家高新区崛起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将成为整合区域创新的主体和要素、推进区域创新的重要途径,为加快转变区域经济发展方式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热点新闻

推荐产品

x
  • 在线反馈
1.我有以下需求:



2.详细的需求:
姓名:
单位:
电话:
邮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