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装备制造》杂志
装备制造编辑部
诚如我们所知,发生在18世纪晚期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实现了英国的崛起;发生在20世纪早期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了美国、德国的制造业繁荣;那么在新工业革命时期,谁将受益?
面对新工业革命滚滚而来的浪潮,思考我们的现实和未来,既面临着现有制造业比较优势丧失后的考验,也面临着迎接“数字化革命”基础不足的挑战。
从工业革命的发展机制来看,技术变革始终是工业革命的核心动力。每一次的工业革命都是伴随着科技革命的发展而发展的,科技革命是工业革命的基础也是必要条件。
追根溯源,我国工业大而不强,关键症结就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核心技术受制于人。
未来国家竞争力的基础在于能否占领新工业革命核心技术的制高点。
如何突破一批“卡脖子”的核心关键技术,尽快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是当前我国应对新工业革命面临的最大难关。增强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无疑是我国应对第三次工业革命挑战的重要选择。
新工业革命的创造性“毁灭”过程在使许多劳动密集型产业消失的同时,也将使机器人、可再生能源、新材料、3D打印机、纳米技术、生物电子技术等新兴产业不断成长为新的主导部门,这些产业在装备制造、产品研发和相关生产性服务业中将创造大量就业机会,使单纯的体力劳动者更加难以生存。
更重要的是,如果一个国家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主导部门的核心技术上不能取得国际领先地位,那么它原先在传统工业上的国际竞争优势最终也将会丧失。这是因为,每一项技术革命的重大作用远非局限于新兴产业部门,它还将通过组织创新与自身所创造的新型通用技术的共同作用,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使这些产业的生产率发生跃迁。这就是在新工业革命时英国最终丧失“世界工厂”优势地位的根本性原因。
第三次工业革命在带来诸多挑战的同时,也将为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发展先机提供契机。历史经验表明,每一次工业革命都为后发国家成功实现赶超打开“机会窗口”,英、德、美、日等都是善于利用工业革命机遇的成功者。就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而言,第三次工业革命同样带来了赶超发展的“机会窗口”。
这或不失为中国产业、企业崛起的最佳契机。用智能制造代替人工制造,通过3D打印、机器人等来实现生产方式的变革,以能源互联网引发重大经济转型。而新能源、通信、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则最可能成为探路先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