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届中国科协年会国际科学大师论坛5月24日在云南师范大学举办。
以“开放、创新与产业升级”为主题的第十六届中国科协年会近日在云南省昆明市举行,来自科研、生产、教学第一线的科技工作者,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国际知名科学家、海外专家学者,以及国际知名科技组织的代表共4000余人出席大会。在年会举办的17项学术交流活动、8个专题论坛、8个系列科普活动和11项专项活动中,科技工作者们为政府和企业代表提供咨询意见,向社会公众普及最新科技进展,以实际行动让科技梦与“中国梦”紧密相连。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在本届科协年会的大平台上,来自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科技工作者们,正积极投身于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
促进交流的平台
年会是学术交流的大平台。
“学术交流是产生原始创新的源头之一,科学本质是质疑,它需要更多学术思想、学术观点的相互碰撞,年会聚集了大量的科学家,在不同的场合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学术交流,进行学术观点的碰撞。”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沈爱民说,“科技是不分国界的,我们要想从科技大国转变为科技强国,就要加强国际交流合作。这次年会有20多个国家的科技团体、科学家来参加,其中还有获得诺贝尔奖、菲尔兹奖等世界大奖的国际科学大师,这说明我们的科技影响力在国际上越来越大。”
年会也是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薪火相传的所在。
在国际科学大师论坛上,几位大师的报告就吸引了很多参加年会的青年学子。学子们通过科学大师的报告了解国际相关科技领域的新进展和新思想,启迪创新智慧、激发思想碰撞。大师们则以自己的成长经历和科学人生,激励青年一代投身科学、弘扬科学精神和理念。
1991年诺贝尔生理学奖获得者、德国哥廷根大学教授厄温·内尔以“脑研究与人类生活”为题作主旨报告,介绍了他对细胞内离子通道的研究。他建议从事大脑研究的大学生们要学好生物学和神经科学的知识,要学会使用新技术手段。“任何年轻人如果想要成为科学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保有一颗好奇心。好奇心会让你去追求问题的答案,拥有不解决问题就不罢休的精神。”
199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道格拉斯·奥谢罗夫也分享了他的科研经验。“就科研而言,第一要用最新技术,第二遇到失败不要泄气,第三遵从自己的好奇心。”道格拉斯建议,“在科学领域没有一个人能独自发现任何重要的东西,必须依赖整个科学界,大家共同努力、分享想法,然后互相支持、讨论,看看其他领域的科学家在做些什么,这样才能够不断鼓舞自己的好奇心。”
在云南省党政领导与院士专家座谈会上,包括两院院士在内的十多名专家学者在前期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各自研究领域,就云南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课题出谋划策,各抒己见。
刘人怀院士建议,云南在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中可以发挥关键独特作用,打造区域科技教育交流中心和“信息高地”;樊杰研究员提出,云南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实施城镇上山和坝区农田保护工作时应注意实行精细化、科学化管理;张礼和院士表示,云南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需要重视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创新型园区建设和综合技术研究平台建设……
“为举办地服务是中国科协年会的传统。”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说,“一个地区的发展路径应当与当地的资源禀赋相吻合。”
倡导创新的活力
创新是本届年会的高频词。
年轻学子渴望创新。
在第十六届中国科协年会专项活动“韩启德主席与云南大学生见面会”上,一位来自云南师范大学的同学说,现在许多大学生对前沿科技并不是很了解,关于前沿科技的公选课也很少,形成供需不平衡。对此,韩启德建议,学校要增加前沿科技的教育内容,大学生则要扎扎实实地打好专业学习基础。“有了坚实的基础,才会有底气、有洞见,有探知最前沿科学技术的能力。我参观了西南联大纪念馆,深深为当时的师者风范和学人情怀所折服。在炮火纷飞、物资匮乏、科研条件极其简陋的年代,他们中的很多人打实了专业学习基础,掌握当时最前沿的科学技术,最终在学术上造就了自己,成为大家。”
女科技工作者期待用改革激发创新活力。
在年会的女科学家高层论坛上,中国女科技工作者协会副会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高瑞平的报告引发了与会者的热烈讨论。2012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在读女研究生占研究生总数约一半,高校女教师占教师总数近五成,可其中有正高级职称的女教师不足三成,两院院士中女院士仅占总数5%左右。高瑞平说,这恰好印证了国外相关学者所发现的科学界女性科学家群体的特殊分布结构——“泄漏的管道”,即随着学术地位的提升,女性的人数却越来越少。“造成这一问题重要原因在于,女性参与科研相关决策和管理的机会较少。”
1986年国家自然基金委第一届评审组中女性科研人员只有23人,仅占4.7%。2012年评审组换届后女性比例尽管已创历史新高,但也仅为10.4%。
其实,一些小小的改动就能带来巨大的转变。国家自然基金委从2011年将女性申请青年科学基金的年龄从原先的35岁以下放宽到40岁以下。这让女性资助率(即获资助者占申请者的比例)达到13.62%,比男性还高出3个百分点,改变了过去女性资助率长期低于男性0.5%~3.9%的局面。女科学家们期待用更深入的改革激励更多年轻女性迈入科学殿堂。
年会还罕见地将周光召基金会科技奖颁给富于创新精神的企业家。
在本次年会开幕式上,小米科技创始人雷军获得第七届周光召基金会科技奖。周光召基金会奖励评审顾问委员会代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科技部原部长徐冠华在颁奖词中表示,互联网时代已经全面来临,现在创新已经不单纯是传统意义上的技术革命,更是思维的创新,雷军领导的团队把“技术创新、模式创新、服务创新”融合为一体,带动了传统手机行业的革新。
产业升级的源泉
如何让科技为社会服务,让创新推动产业升级,也成为与会专家热议的话题。
“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巨大需求,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强大动力。”中科院院长白春礼在大会特邀报告中指出,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中国既面临着难得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长期以来,我国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弱,产业发展总体处于国际低中端水平,而且在一些重点领域仍以跟踪模仿为主,技术储备不足,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
白春礼提出了三大创新战略选择:一是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学前沿,做好创新战略的顶层设计;二是重视科学原创,加强基础研究,增强创新发展后劲;三是抢占技术竞争制高点,推动关键产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跃升。
在大会期间举办的各项活动和论坛中,专家们纷纷提及这一话题。
“产业转型升级必须依靠科技。我国传统的技术和产品要适应经济形势和社会发展需要,必须进行产业转型,而转型离不开科技支撑。”中国工程院院士何季麟说,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应注重合作平台建设。“如果还是各自为政,企业做企业的,研究机构做研究机构的,各自仅仅局限于自己的范围,不搭建协同创新平台,政府再怎么喊转型升级、发挥市场作用,还是不容易到位。”
“新科技带来的信息化使传统产业不再依靠消耗劳动力、原材料以及污染环境便能产生新的产品、技术和服务,从而直接造福于百姓。”两院院士李德仁表示,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四化融合的进一步推进,必将带来新的经济转型。
在两岸四地科技论坛中,中国产学研促进会执行副会长、秘书长王建华阐述了在世界性产业结构变动与资源重整的背景下,两岸四地产业进行互补与协同创新的必要性。“应推进两岸四地各领域产业的合作,推动协同创新平台的建设,建立两岸四地区域内要素流动的市场配置机制,加大科技金融对产业集群发展的支持力度。”
香港科技园副总裁杨德斌认为,人才、创业文化、资金等是构建科技创业生态系统的重要因素,健康的创业生态系统对推动科技产业健康发展非常重要。“目前,两岸四地逐渐出现地区性的生态系统,应加强彼此的相互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