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济日报
在北京举办的2014亚洲国际机器人展览会上,来自世界各地的工业机器人相关企业和单位展示了其最新成果。其中,工业机器人是本次展会的重点内容,展示类别包括工业机器人本体、应用产品与解决方案、开发平台与软件技术等。(资料图片)
“机器人”一词,最早源于捷克作家卡雷尔·查培克的剧本《罗萨姆的万能机器人》。剧中,机器人“Robot”本意苦工、劳役,在查培克笔下是一个具有人的外表、特征和功能的机器,是一种人造的劳力。若干年后,现实版的工业机器人在美国诞生。
如今,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它们已然成为制造业、生活中的重要成员。但这也引发新的争议:这些不用吃饭、全年无休、越来越智能化的机器人到底是帮手还是对手?它们会不会大举抢走工人“饭碗”?
机器换人: 技术红利显优势
工业机器人迎来了发展的春天。这可以从其销售量的变化管窥一斑。根据今年7月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发布的数据,2013年全球共销售17.9万台工业机器人,同比上升12%。其中,中国购买3.7万台,占全球工业机器人总销量的五分之一,并超过日本和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购买国。
显然,中国制造业正经历一场悄无声息的变革:大量使用工业机器人。早在2011年,全球最大的电子代工企业富士康就曾对外宣称,“用3年多时间建立一个百万机器人军队,以替代工人的重复性手动操作,在5到10年内看到首批完全自动化的工厂”。如今,其内部工厂所使用的工业机器人正以每年3万台的数量增加。
不仅是富士康,许多来自江浙、广东等地的企业也在酝酿从全人力向人力与工业机器人相结合的产业结构调整。格力电器的选择便是一个佐证,“2015年前实现70%的自动化生产率”,格力电器称。
而这只是冰山一角。广州政府提出,到2020年全市80%以上的制造业企业应用工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在东莞,由政府组织的抽样调查显示,近五年来该市共有66%的企业投入资金开展了“机器换人”工作,92%的企业表示未来两年将继续加大投入或准备开展相关工作。
“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提升产品质量、可靠性和生产效率是关键,而这依赖于以人工智能化、数字化制造、机器人等为代表的先进制造技术的使用,对企业来说同样如此。”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执行理事长兼秘书长宋晓刚解释,作为“世界代工厂”,过去中国的优势是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如今这一人口红利正逐渐消失。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机器换人”带来的技术红利。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邢登鹏给记者算了笔账:目前电焊工人日薪200、300元,一台能替代3人工作的焊接机器人售价约20万元,一年左右就可以回本。而且,工业机器人相对人力具有更高的效率和精度,还免去了复杂的岗前培训,即便是新产品上市,也只需通过简单的编程就能实现,这大大缩短了生产周期,进一步降低了用工成本。
“面对用工荒的矛盾,机器人优势十分明显,可以连续地工作,不会出现操作失误,不会辞工,还免去了人身安全的担忧和监管的成本。”宋晓刚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