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市场期待已久的中国版“工业4.0”规划——《中国制造2025》终于落地。《中国制造2025》提出,坚持把创新摆在制造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推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突破一批重点领域关键共性技术,促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走创新驱动的发展道路。
《中国制造2025》究竟怎样引领我国制造产业的发展?“互联网+”时代将如何改变中国制造业?我国的制造产业应该走怎么样的发展之路?近日,记者就以上问题采访了东莞市机器人技术协会副会长罗百辉,请他谈谈对“中国制造2025”的认识和理解。
记者:日前国务院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哪方面的内容是你最关注的?
罗百辉:工业互联网和机器人无疑是《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内容。随着与“互联网+”的融合,传统制造业的升级将围绕工业互联网和机器替代的路线展开。工业企业应用互联网技术提高整体竞争力,就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也是“互联网+”最早实现的行业之一。而智能机器人和高档数控机床的使用,则将成为先进高端制造装备的“大脑”。国际机器人协会的数据显示,去年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增长27%,达到22.5万台左右,其中中国市场的工业机器人销量增长54%。
工业互联网代表着新的生产力方向,将为传统行业带来巨大效率改进,未来20年中国工业互联网有望可带来3万亿美元GDP增量,相关产业市场空间巨大。
记者:《中国制造2025》规划提出,大力推动十大领域突破发展,那么你认为十大领域中,那个领域更容易有突破发展?
罗百辉:《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提出,大力推动重点领域突破发展,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十大重点领域。
我认为,上述十大领域中,其中一个主攻方向就是智能制造,而智能制造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大力发展智能装备和智能系统。智能装备中的机器人特别是智能机器人是重中之重。
工业机器人作为实现工业自动化的中坚力量,正悄然改变着制造业的用工模式,以人为主的生产模式正逐步向以机器人为主的模式转变。在用工荒和安全法规的压力下,众多企业都表现出了迫切的机器人换人需求。企业也开始逐渐接受机器人生产的高效率和低成本优势。
此外,随着市场的不断升温,机器人及成套装备成本快速下降,东莞市机器人技术协会出台的“一年回本的机器人”投资方案导致了机器人应用市场拐点的提前到来。在政策支持和社会需求的双重驱动下,一场以机器人技术为核心的产业风暴正在席卷全球。
记者:《中国制造2025》规划提出,发展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目前,我国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与国外的差距在哪里?
罗百辉:当前我国数控机床正处于快速提升阶段。近几年,为航空、航天、汽车、船舶和发电设备等制造领域研发的高端数控机床品种已达100余种,但与国外先进机床制造企业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一是制造装备和管理技术落后,产品质量及可靠性不高。精密制造设备品种少、精度保持性较低、自动化水平不高及环保性差。企业的质量争优意识还不够深化,质量安全保障体系不够完善,质量管理能力薄弱等,成为企业制造出的产品质量差、可靠性及精度保持性不好的一个主要原因。
罗百辉:中国机器换人大趋势即将到来
当今世界正处在金融危机后的深刻变革和调整阶段,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新生代技术交流和碰撞日益频繁,各主要工业发达国家将目光重新投向制造业,中国在面对国内外诸多压力下选择发展智能制造这一新兴产业,是完成工业发展转型升级,助推工业化和信息化高层次深度结合的一条最理性的发展道路。
可以说从长远来看,工业机器人大规模代替传统廉价劳动力进行生产活动是大势所趋,不仅在于劳动力成本上涨导致人口红利消失,也在于高端精密智能化制造方式的内在要求,同时还背负着将人类从繁重、危险、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的历史使命。
现在面临的问题就在于我们是否已经在市场基础、管理理念、商业模式、社会结构等各方面做好准备迎接工业机器人时代的到来?机器换人的大潮何时可以开始又何时结束?全智能化生产后将会对我国乃至世界经济、社会、生活方式产生怎样的影响?
首先从全球来看,近年来世界工业机器人安装量快速增长,其原因一方面主要是发达国家吸取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教训,实施再工业化战略,确保制造业制高点;另一方面则是得益于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需求的高速增长。目前全球各国对智能制造均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各种政策措施相继出台。重要原因在于三年来全球范围内的制造业持续走低,市场、就业等因素施加在各国经济上的压力逐步增大。欧美日等传统发达国家期望利用智能制造来应对国内疲软的经济形势,夯实经济基础,并对抗制造业向新兴市场国家转移的大趋势。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则希望利用智能制造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提高综合竞争力。德国提出标志性的“工业4.0”即是智能制造发展的长远目标,而智能制造装备又以工业机器人为标志。
2014年全球工业机器人安装量创下新高,达到20.5万台,同比增长15.2%,较2012年安装量增长4.6万台,增长的主要动力来源于汽车行业需求的稳定增加。全球机器人产业在保持着良好增长势头的同时,随着电子产品及新型产业不断增长的需求,以及自动化生产的需要,工业机器人在下游行业的应用主要集中在汽车、电子电气、橡胶塑料、金属和机械领域。汽车领域应用最广,占工业机器人应用总数的39.0%;其次是电子电气领域,占比20.3%;食品饮料和药品化妆品领域相对较少,占比分别为3.5%和1.1%。
全球机器人产业研究专家罗百辉认为,近两年随着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提出,两化融合的稳步推进,中国智能制造装备领域得到了全社会范围的广泛关注。随着产品性能提升的内在需求增加和中国劳动力价格上涨,产业转型升级的压力不断加大。工业机器人作为智能制造领域的代表,在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目前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具备较强的政策优势,由于制造业转型与升级,政府扶持力度不断加码。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制造业向高端发展是必经之路。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利用机器人技术提升我国工业发展水平,完成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
在产业政策的激励和市场需求的带动下,近年来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实现快速增长,业内领军企业产业化能力不断提升,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新企业也积极投身于机器人产业当中。2014年中国工业机器人产量12050台,同比增长26.2%,而2012至2014年的复合增长率则高达44.6%。
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蓬勃发展的背后是产业环境的不断完善。2014年1月,工信部发布了《关于推进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中国工业机器人发展目标,即开发满足用户需求的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技术、主机设计技术及关键零部件制造技术,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提升量大面广主流产品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指标,在重要工业制造领域推进工业机器人的规模化示范应用。除了国家对工业机器人产业的总体指导外,各地对工业机器人产业也制定了相关政策,予以支持与鼓励。
与工业发展相类似,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也面临区域分布不均匀的问题。制造业及发展较好的地区是中国工业机器人应用的主战场,也是拉动工业机器人发展的驱动力,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主要分布在华东和华南区域。我国工业机器人的使用主要集中在广东、江苏、上海、北京等地,其工业机器人拥有量占全国的一半以上。珠江三角洲地区和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两个地区,其中长江三角洲地区在制造业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企业资金与技术实力雄厚、对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要求高,这促使企业使用较多工业机器人需求越来越强。
从工业机器人生产研发等产业的角度来看,目前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主要在东北、长三角和京津冀地区发展较好。东北是国内老工业基地,是最早从事于工业机器人生产的地区,主要企业包括沈阳新松机器人公司、哈尔滨博时自动化设备、海尔哈工大机器人技术公司等。长三角地区是中国汽车制造业、电子制造企业集中地,也是重要的机器人自动化公司集聚地,主要企业有上海富安工厂自动化、上海机电一体化工程中心、上海广茂达伙伴机器人、安徽江淮自动化设备公司等。京津冀地区因其技术优势,机器人产业也有所发展,代表企业包括北京紫光、艾捷默、远大超人、拓博尔等,覆盖领域包括工业机器人及其自动化生产线、工业机器人集成应用、工业机器人技术咨询等产品和服务。
从应用行业统计数据来看,汽车、电子工业是国内工业机器人的主要应用领域。其中汽车工业是工业机器人最大的应用行业,占比达到38%,与国际对应比例相近;而电子工业领域占比达到18.1%。其他应用行业包括橡胶塑料、军工、航空制造、食品工业、医药设备、金属制品等领域。
受国家宏观政策调控及居民消费水平提高的影响,我国汽车业进入高速增长期,整个行业增产扩能增加了对工业机器人的需求,汽车工业的发展是近几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增长的主要原动力之一。另一方面,一些新兴的中低端市场也迅速扩大,如工程机械领域,甚至一些过去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如石化、粮食、建材、化肥、饲料等领域市场需求也迅速发展起来。
近年来,通过拓展下游应用服务,开拓传统市场接纳新兴生产方式,家电、轨道交通、船舶等领域是机器人未来应用的主战场。在一般工业应用的新领域,如光伏产业、动力电池制造业,包括酒类、饮料、乳业、糖等在内的食品工业,以及化纤、玻璃纤维、砖瓦制造、五金打磨、冶金浇铸、医药等行业,都有工业机器人替代人工的环节和空间。
摘自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