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外出办事,也可操控手机软件,指挥家里的电饭煲煮饭、洗衣机洗衣服,将空调调节到合适温度、电视调换到喜欢的频道……这就是“互联网+”的魅力。
如今,各行各业都感受到了“互联网+”扑面而来的热度,食品、家电、化工、钢铁等传统行业涌现出一批“互联网+”平台,孵化出一批又一批创业公司,为敢于率先转型的传统行业提供了可循路径。
然而,对于“互联网+传统行业”的模式,仍有不少传统企业难以实现,连“+互联网”都没有做到,更不用说“互联网+”了。但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已习惯通过网络完成消费决策和消费行为,这为传统企业敲响了警钟,即使很难也不得不加快融入“互联网+”的步伐。
当传统行业邂逅“互联网+”,不同行业采用的方法有所不同。文章开头展现的美好画面,体现了家电行业力推的智能家居理念:将电器与互联网互通,再加入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些服务,比如社区、医院、衣食住行等。说到底,这会为消费者带来更便利、更健康、更舒适的生活。
在钢铁行业,作为最早践行“互联网+钢铁”的企业,2012年初于上海成立的找钢网就在行业内率先提出了“第三方免费撮合”和“商城直营”的模式。从原材料采购端就与煤炭企业、钢厂形成“煤钢联动”创新模式,再借助分销能力形成集中订单流,为买卖双方提供智能云仓储和现代化物流配送、加工服务。同时,依据大数据分析建立的信用模型,为中小服务商提供金融融资服务,改变了传统钢材贸易方式。
对于建材行业来说,目前与“互联网+”或许仍有距离,但融入趋势已经渐显。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建材行业市场规模达到4万亿元,装饰建材及部品市场规模也在不断增加。然而,全国前100强装饰公司采购量占比仅为10%,中小装饰公司才是建材采购的真正主体。但是,建材类网站数量虽然不少,但在线交易和本地化服务等问题却比较突出。如果能有一批通过线上线下业务协同和深度本地化服务、帮助建材卖家与数十万中小装饰公司实现对接的“互联网+”平台出现,建材卖家将得以提升终端渠道覆盖面、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将中小采购需求变成真实的、可靠的生意,建材行业整体水平也会因此提升。
工业4.0时代的到来,对传统行业是挑战也是机遇。传统企业如果不快速接入互联网,将无力参与市场竞争,最终被市场淘汰。而选择拥抱“互联网+”的传统企业,或许将会迎来新的飞跃式发展。
互联网唱响新型消费大戏
“双节”来临,受八项规定和反“四风”影响,以往的高价消费火爆的场景不复存在,但是公众消费热情不减,理性化消费成为主流。月饼等传统礼品价格回落,销量看好;高档餐饮遇冷,大众餐饮火爆;休闲旅游获得消费者青睐。这些现象表明,越来越健康的消费市场正逐渐形成。
同时,多样化、个性化也成为公众消费的另一个重要特点,而互联网则扮演了促成公众消费多样化、个性化的重要角色。中秋节亲朋好友相聚,打开手机外卖APP下单,大餐就能送上门;国庆长假想外出旅游,打开手机APP,查看旅游热线,在线订酒店、机票、门票,足不出户,准备工作全部做足……如今,互联网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
目前,可以说我国公众消费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伴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得到普遍提升。同时,消费方式也呈现多样化、个性化的趋势,借助于互联网,消费者的个体化需求得到了有效呈现,越来越多的新型消费需求被发掘、组合,在市场上形成新的消费热点,与之对应的,市场也借助大数据等工具获取消费者需求消息,进而从生产角度满足消费者需求。而借助于互联网,很多传统产业也主动寻求转型,以适应社会需求。例如,伴随着反腐倡廉,原来面向公款消费的很多高端餐饮企业把目标锁定普通大众,通过团购、网购等方式转型为大众消费场所。
从中秋国庆节日期间消费热点来看,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结合,带来的不但是公众消费习惯的转变,也带动了传统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的结构转型。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消费对于稳定经济增长的作用进一步得到了凸显,虽然经济下行压力必然传导到消费层面,导致消费增速也出现一定程度的下行,但是消费稳定性最好,在“三驾马车”中拉动力最为强劲。
这样的情况也被研究数据所反复验证。商务部研究院此前发布的《2015年消费市场发展报告》指出,消费率在近十年中首次突破50%,位居“三驾马车”之首,而李克强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致辞中则表示,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已经达到60%。
与此同时,政府强力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经济发展新动力,正与“互联网+”背景下消费产业重要性的增长和结构转变相呼应。传统产业特别是服务业与互联网的结合,创造了大量新的商业模式,由此产生了大量的创新项目,给公众生活带来日新月异的变化。
借助于互联网对消费产业的改造升级,公众消费需求不断得到满足和进一步提升,我国经济结构正在经历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也会不断得到新的动力。
摘自《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