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
关注中国自动化产业发展的先行者!
CAIAC 2025
2025工业安全大会
OICT公益讲堂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资讯频道

带动市场需求 产业发展空间蔚为可观
  • 点击数:757     发布时间:2009-09-24 13:46:40
  • 分享到:
关键词:
 
  尽管从政策层面和未来趋势判断,外部因素都有利于我国再制造产业化的加速发展,但目前似乎再制造的推进并非人们想像的那样顺利。

  据我了解,现在很多企业对再制造这项工作还是一头雾水,有的更是对再制造抱着拒绝的态度,这些企业考虑的是,一旦实施再制造生产,其再制造产品一定会冲击原有的新产品市场。再制造的产品越耐用,新产品受到的冲击就会越大。日前,中国机电装备维修与改造技术协会理事长魏连成说,这种状况势必会影响我国推进再制造工作的进行。当前,最重要的就是加深人们对再制造的认识,而国家相关部门也应该从税收等方面对再制造产业发展予以支持。


  
设计阶段应植入再制造理念

  我国的《循环经济促进法》中已经明确了汽车、机床等产品要推进再制造工作,那么相关的配套政策就应该尽快出台,从而保证《循环经济促进法》的实施,推进再制造工业的顺利进行。从现在起,在一些产品的设计阶段就应该植入再制造理念,不断地把再制造技术及理念向前延伸。

  ———李冬茹人们对于再制造的认识是推进再制造的关键,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秘书长、绿色制造技术创新联盟秘书长李冬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她指出,当前人们对于再制造的概念更多地还停留在翻新、维修、改造的简单理解平面上。而对于再制造过程中所实施的新工艺、新技术,以及再制造产品的低成本等特性都还缺乏足够的认识。


  据了解,当前专家学者对于再制造概念的表述虽然略有不同,但中心内涵还是较为一致的。即认为再制造加工主要是针对达到物理寿命和经济寿命而报废的产品,在失效分析和寿命评估的基础上,把剩余寿命的废旧零部件作为再制造毛坯,通过采用先进的表面处理技术等技术加工手段,使其性能恢复甚至超过新品。用专家的话讲,再制造产品等同新品甚至超过新品,但价格却比原来便宜一半。


  再制造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在当时由于资金与资源的缺乏,一些美国企业开始通过产品的再制造,来寻找节约资金和资源的有效方法和途径。这种经济大背景与眼下的经济形势颇有些相似,同样是经济危机,同样是资源需求的紧张和价格高企。这些外部因素为中国推进再制造工作提供了最佳契机。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目前中国机床保有量大概在700多万台左右。按照最保守的估计,每年有3%~5%的废旧机床需要进行再制造的话,那也有21~35万台左右的规模。现在国内从事机床维修改造的企业不过2000多家,其中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再制造的企业更是少之又少,所以我们不难看出再制造拥有多大的发展空间,魏连成说到。

 
  市场很大,但要改变人们的观念,还需要与再制造相关的各个方面做更多的努力,李冬茹认为,首当其冲的应该是政府层面给予更多的支持。不久前,国家有关部门下发了《关于组织开展机电产品再制造试点工作的通知》,以及更早之前出台了《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试点监管办法》,这预示着来自政策层面的利好正在不断释放。不过,李冬茹认为这还远远不够,在她看来,我国再制造工作的推进还有很多政策问题需要破解,实现再制造产业化发展就必须形成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


  李冬茹指出,改变人们认识观念的另外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在推进再制造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应当加强科技领域的支持,并且多加宣传。她建议,国内企业应当积极寻找国外合作伙伴,引进再制造技术,同时也应当在国内加快相关领域的研究及应用,使再制造产业发展能够得到一个全方位的技术支撑。


  
再制造发展亟待政策引导

  再制造需要的逆向物流,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创造需求,这比建立固定的渠道还有效。再制造企业增多后,市场需求会驱使很多企业来从事废旧产品的回收工作。这同样需要政府有关部门能够引导再制造企业尽快发展起来

  ———魏连成据了解,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再制造企业是美国的卡特彼勒公司,这家企业不仅自己在从事工程机械方面的再制造,而且近几年还收购了北美等国其他汽车再制造企业。2007年,这家公司再制造产业销售收入已实现200亿美元。归结其成功的原因,还是成熟政策及市场环境给企业带来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据了解,在美国相关的政策法令允许废旧零部件参与市场流通,同时也允许旧件可以像原材料一样跨国流通。此外,美国还拥有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能够确保消费者使用再制造产品的利益。针对再制造可能涉及的知识产权问题,美国也有相关的明确规定,如原制造商的商品在第一次出售时,其产权就随原产品转让给了消费者,消费者在产品消费后,无论是报废、维修还是重新制造,原制造商都无权干涉。还有就是不论产品瑕疵是原来产品就存在,还是原来产品经过使用后性能降低所致,或是再制造过程中产生的,再制造厂商要对其产品产量负责。


  而当前我国再制造行业却仍处于起步阶段,整个行业存在准入门槛低,行业队伍良莠不齐等诸多问题。目前,机床、工程机械再制造行业基本上还是业主与再制造双方的单线联系。再制造产品的回收渠道十分复杂,没有一个完整的回收体系,一些废旧机床集贸中心提供的废旧机电产品种类更是五花八门。此外,由于缺少可作为依据的、具有权威性的标准和规范,如再制造产品的质量标准规范、再制造企业的资格认证体系等,有关质量、周期、相关服务等方面的纠纷也时有发生。


  回收困难还缺少认证,缺少行业标准,这必然会影响企业和消费者的热情,李冬茹说到。


  《循环经济促进法》中已经明确提到,销售的再制造产品和翻新产品的质量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并在显著位置标识为再制造产品或者翻新产品。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用户必须要知道自己买的是再制造产品,否则就会造成再制造产品与新产品的混杂,价格区分就会十分模糊。魏连成指出,这些现象的存在都亟待政府有关部门能够从政策层面加强引导和解决。


  李冬茹指出,除了加快出台配套政策外,国家有关部门还应当出台更加有利的税收政策,从所得税、增值税的减免和返还上,增加企业开展再制造的动力。


  
谁是再制造产业的主力

  为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将选择部分机电产品制造行业,确定一批具备行业代表性和较好再制造基础的企业开展再制造试点。国家有关部门将采取有关激励政策用以推进该项工作的进行。

  ———工信部目前在国内不乏一些发展得比较好的再制造企业,如重庆机床集团、济南复强动力有限公司等,但这些企业的数量在我国众多机电企业中还是显得太过单薄。有数据显示,与国外相比,我们的再制造企业还不到国外再制造企业的万分之三。


  不过,在我国的企业中还有一大批从事维修改造的企业,这些企业正随着我国再制造产业的发展逐步走进人们的视线。与一些大企业相比,它们似乎有着更迫切的愿望。


  据了解,随着上世纪90年代我国企业体制改革的加快,机床企业为了突出主业,改变过去的大而全、小而全的模式,最终把很多为主业服务的机修车间、分厂分离出去。如北京一机床、二机床、北重等企业都把维修业务与主体做了分离。而此时,一批由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技术人员、国企分流人员组成的维修改造企业应运而生,多种力量的汇合并逐步发展壮大,到今天这些企业已经形成一个较大的维修改造行业。


  这些企业有最强烈的愿望参与再制造,但这些企业也有弱项,即在厂房资金方面都很难与大型机床、工程机械等制造企业相匹敌。根据工信部发布的《关于组织开展机电产品再制造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家有关方面还是想在机电产品制造行业中,选择一批具备行业代表性和具有较好再制造基础的企业开展再制造试点。如此看来,维修改造行业可参与的余地并不大。


  别看这些维改企业人员不多、厂房不大、产量较低,但却有最专业的技术人员。一些企业在电子、电气等方面都有一定专长。这也是他们能够在竞争中生存下来的核心所在,魏连成说到。一些大企业可能具备很好的条件,但是否具有再制造的动力和想法那就另说了。


  魏连成认为,从长远来看很难说具有规模的大企业就一定是再制造的主力军,包括具有潜质的维改公司在内,只要条件成熟政策支持,独立的再制造企业也会成为主力军。


  实际上,按照国外成熟的再制造产业来看,再制造的运作模式大体包含三种企业类型,即原制造商投资、控股或授权生产的再制造企业,独立的再制造公司,还有就是数以万计的小型再制造工厂,由这些企业用各种灵活的方式支撑着再制造产业的发展。


  为此,魏连成也指出,国家有关部门在制定政策过程中,不应忽视了这些公司的存在,政策的制定和引导还要考虑如何鼓励更多的企业参与进来,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推进再制造产业的加快发展。


  

热点新闻

推荐产品

x
  • 在线反馈
1.我有以下需求:



2.详细的需求:
姓名:
单位:
电话:
邮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