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很多人会对以科技促经济的设想提出质疑,那么这一方式实现的希望又有多大呢?历史经验表明,全球性经济危机往往能催生出重大的科技创新并激发新的技术革命。1857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以电气革命为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以电子、航空航天和核能等技术突破为标志的第三次技术革命。最近一次的信息技术革命,也有效地帮助美国走出了1987年经济危机的阴影。
“网络新政”收效显著
早在1992年总统竞选期间,克林顿就宣称要使信息高速公路像州际高速公路系统那样成为国家基础结构的新基石;1993年9月,副总统戈尔提出了建立国家信息高速公路的设想,正式名称是“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行动计划”。该计划意欲投资4000亿美元,在2015年前,以光纤光缆等现代通讯手段为“公路”,建立起一个连接全美所有家庭和社会机构的光纤通信网络;以电脑、电视、电话、传真等多媒体为“汽车”,数字化、大容量、高速度地向各地乃至全世界传输各种数据、视听信号和图文资料等信息,通过电子方式实时进行双向的多媒体信息交换。1994年10月,白宫首次开通了与全球最大的计算机网络相联的多媒体交互信息网点,从而正式踏上了“信息高速公路”。
这一计划的实施使得克林顿在任的8年经济得以持续增长,其影响也一直延续至今。而美国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也在持续走低。自1991年3月到2000年12月,美国经济已持续增长116个月,超越了历史纪录。
据统计,1997年至1998年,美国中等收入家庭的年收入增长了3.5%,达到了38885美元的历史最高点。而且,美国的失业率已从1992年的7.4%降至2000年4月的3.9%,为30年来的最低点;通货膨胀率自1992年以来,一直控制在3%以内。1999年底,如果不计食品和能源,美国消费品的通胀率只有1.9%,增幅为1964年以来的最小值,且没有明显的上升迹象。而且,公众普遍认为官方将通胀率至少高估了一个百分点。若真如此,那就意味着美国经济几乎达到了零通胀水平。
在强劲的经济背景下,长期困扰美国乃至世界的美联邦巨额财政赤字逐年大幅减少。在1997年财政年度中,联邦财政赤字从上年度的1073亿美元锐减至226亿美元,为1974年以来的最低纪录。1998财政年度,美国消灭了联邦财政赤字,实现了自1969年以来30年首次财政预算平衡,并实现了728亿美元的财政盈余。
此外,在互联网经济的刺激下,美国股市也是一路走高。1966年至1983年的18年间,道琼斯指数一直维持在1000点水平。从1983年至1995年的12年间,道琼斯指数上升到4000点。1995年11月道指首次突破5000点,1997年2月道指升上7000点,1999年3月16日盘中首次突破历史性的1万点大关。
据统计,1995年至1998年实际经济增长的35%为互联网相关的企业所创造。1998年信息产业提供就业岗位740万个,约占全美就业人数的6%。1999年,美国互联网相关企业创造的产值超过5070亿美元,信息产业首次成为美国第一大产业。2000年信息产业的产值占到美国GDP比重的8.3%,对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1/3之多。当年6月美国商务部发表的《数字经济2000》报告指出,信息技术已成为美国经济增长的第一推动力。基于这一平台,其他产业的创新发展也迸发出了无可比拟的巨大能量。
21世纪初,由于金融投机交易过度膨胀,虚拟资本同实物资本和实业部门的成长脱离得越来越远。社会经济开始虚假繁荣,导致了互联网泡沫的破灭,并造成了美国经济的短暂衰退。但这都无法磨灭信息技术革命为促进美国经济快速发展所作的巨大贡献,而克林顿政府的“网络新政”也是声名远播,为人津津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