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创新的源头活水,没有一支富有创造性的人才队伍,创新和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
于深圳而言,高校数量不多、基础研究力量的先天性缺陷,使得对外来“活水”的渴望极为强烈。而“孔雀计划”就好比一根供水管道,将这些“活水”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深圳,滋润灌溉这片创新热土,让它焕发出勃勃生机。
为基础研究提供源源活水
日前,由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陈道毅教授研发的深海观测设备研制成功,弥补了深圳先进装备制造在深海观测仪这一领域的空白。
作为仪器仪表行业中最薄弱的行业之一,我国大型高精度的海洋仪器几乎全部依赖进口,市场需求达数百亿到千亿元的价值。这套集成了图像芯片、图像实时处理和流动及颗粒观测的顶尖技术,为海洋观测提供新一代原位观测系统的设备,将为深入认识全球气候变化等重大问题,深入认识海洋生物和生态过程提供帮助。
4年前,英国利物浦大学讲座教授、浅水动力学主要创始人之一陈道毅作为中央“千人计划”国家特聘专家回国发展,将再次“创业”的地方选在海洋资源丰富,对人才求贤若渴的深圳。
研发这套基于智能图像的海洋观测系统是他回国后的第一大任务。在国外工作多年,来深圳后一切从零开始的他并没有“水土不服”,而是很快融入这片追求创新、重视人才的土壤,一头扎进实验室干了起来。
“当时,这个项目被引进为‘孔雀团队’,享受到深圳市的经费支持,很快解决了课题运营初期的燃眉之急,我至今仍心存感激,并深受鼓舞。”陈道毅说,该海洋观测系统拥有很好的产业化前景,将为深圳的海洋产业发展注入动力,为高科技产业拓展新的发展空间。他在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组建的海洋学科,也得到了“孔雀计划”人才政策的支持,目前,20名师资团队中,有近1/3是通过“孔雀计划”引进的。
在深圳,这样的“孔雀团队”还有很多,他们分布在深圳各大高校、科研机构和相关企业。有了人才、经费上的支持,他们潜心于各项基础研究,有的致力于电子通信等新兴产业领域的技术研究、有的专注于领先全球的重大疾病药物研究,实现一项项前沿技术突破,为深圳的产业创新提供种种可能。一度不为人看好的深圳基础研究“短板”正在被迅速补齐和夯实,获得源源活水。“为基础研究提供支持,必将为深圳的源头创新带来活力,这样的投入是具有前瞻性的。”陈道毅说。
凤栖梧桐反哺创新发展
在“孔雀计划”的支持下,一只只“孔雀”飞上深圳梧桐枝的同时,也在以另一种形式反哺着深圳的创新驱动发展,为深圳在国际竞争中争取发展机会和主动权。
3年前,签约南方科技大学不久的梁永晔副教授,凭借入选2011年最热门论文排行榜的10篇论文,在全球最热门论文科学家中排名第十,位列世界华人学者之首,将世界目光聚集在这所新建高校以及深圳这座创新型城市上;
2013年,新H7N9甲型禽流感在中国出现后第一时间,南方科技大学“80后”副教授贺建奎的一篇有关H7N9的论文在世界顶级杂志刊发,成为国际公开发表的首篇有关H7N9流感的学术论文;
近日,陈意钒教授作为主要撰写人之一主导制定IEEE国际标准1906.1——纳米尺度与分子通信体系架构,成为南方科技大学参与制定的首个国际标准……
正式创建才3年多的南方科技大学,在引进的210名师资中,有一半通过“孔雀计划”人才认定,90%的教师具有海外工作经历。截至目前,南方科技大学教师已在国际学术期刊和会议发表论文237篇,其中期刊论文184篇、会议论文26篇、著作6本、国际标准1部。
这些活跃在全球的教授,还通过举办各类国际论坛、会议等,使得这片创新热土大师云集,从来不缺学术大腕的身影。
由中科院院士吴云东领衔的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化生团队组织的有机反应机理国际研讨会,邀请了2005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大学教授Robert Grubbs、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Donald G. Truhlar、国际量子分子科学学院院士Walter Thiel等著名化学家参加并作精彩学术报告。
据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统计,目前已确认的1219名“孔雀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主要集中在教育、科研机构和科技类企业,其中深圳大学、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南科大、哈工大深研院、北大深研院、清华深研院、华为、华大基因研究院等机构确认的人数占确认总量的比例接近65%。
“孔雀”们举办的一次次的国际盛会,不仅向全世界展示了深圳在科研领域的众多成就,也加深了世界顶尖学者对深圳相关产业领域的认识,赢得产业合作先机。
人才效应引来国际顶级机构合作
深圳大学城内,一个正在蓬勃发展中的脑认知与脑疾病研究所,正在吸引着美国艾伦脑科学研究所等国际一流脑科学研究机构和嗅觉灵敏的国际大型制药公司负责人前来。多位来自国内不同科研院所和医院的科研人员和学生也纷至沓来,利用这里实验室的优势技术和包容严谨的科研环境完成科研课题。
这个去年正式揭牌的研究所由世界顶尖脑研究机构——MIT麦戈文脑科学研究所与深圳先进院合作共建。脑所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脑认知与行为的神经环路基础,脑疾病的发生机制和新靶点,脑科学研究新技术研发等。
世界顶尖研究机构为何会“相中”深圳?这与强大的人才辐射力不无关系。
具有多年临床工作经验,曾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的王立平,主要从事光遗传技术的研发及其脑疾病神经环路调控的研究,从2008年开始在深圳组建研究团队,希望让国际前沿的生物技术在深圳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应他的邀请,MIT麦戈文脑科学研究所专家、国际脑认知领域的领军人物罗伯特?戴西蒙教授2013年第一次来到深圳先进院进行学术交流,正在寻求合作伙伴的MIT麦戈文脑科学研究所,与当时研究成果已获得国际同行肯定的深圳研究院产生化学反应,成立“脑所”。
以罗伯特?戴西蒙为带头人的“新兴遗传工程介导重大脑疾病研究创新团队”入选为深圳市2014年度第四批“孔雀团队”,团队核心成员包括冯国平、周晖晖、詹阳等,获得深圳市政府的资助1500万元。
如今,这个“高配置”的团队,不仅在脑科学与脑认知领域参与国际前沿竞争,也在努力使应用基础研究和新技术开发的研发能力在深圳生根,推进“脑技术”与科研、产业需求的对接,促进自主创新与国家生物产业需求的有机集合,打造国际一流研究平台。
摘自《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