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
关注中国自动化产业发展的先行者!
CAIAC 2025
2025工业安全大会
OICT公益讲堂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资讯频道

东莞转型:不一样的“机器换人”
  • 作者:张鹏
  • 点击数:615     发布时间:2016-04-18 13:58:00
  • 分享到:
关键词:

近日,东莞制造业转型升级备受瞩目,“机器换人”成为焦点。记者获悉,2016年伊始,东莞市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机器人智能装备产业 打造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基地的意见》,提出将东莞建成中国机器人产业先行市,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基地,力争2020年机器人产业产值达到1000亿元。特别是,《意见》明确计划未来5年内完成2000个“机器换人”项目。这对素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代表的“东莞制造”而言意味着什么?

“在推进‘东莞制造’向‘东莞智造’转变的过程中,‘机器换人’是‘提升人’,而不是‘淘汰人’。”东莞市副市长贺宇说。对此,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东莞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最终是人的“转型升级”。

产业布局

东莞素有“世界工厂”美誉,多年来一直依靠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的“三来一补”模式,逐渐形成以电子信息、电气机械及设备、纺织服装鞋帽、食品饮料、造纸及纸制品等为代表的各类传统制造业“代工厂”。而随着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及我国进入创新驱动发展的新时代,过去依靠人力、土地和环境投入等要素驱动的经济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产业转型已成为东莞转型发展的迫切之需。

自2013年开始,东莞市委、市政府每年的“一号文件”均聚焦实体经济发展,并出台重要政策和配套举措。此次出台的《意见》是继2013年减轻企业负担、2014年扶持实体经济发展、2015年实施“东莞制造2025”战略后,东莞市连续第四年发布“一号文件”重点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

一组数据见证了东莞的产业转型:2015年,东莞市经济总量突破千亿美元,增速达到8%;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比分别达47%、36%;传统制造业则从2010年的22.9%下降到18.8%;进出口增幅在全国外贸总额前五名城市中排名第一;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位居广东省地级市第一,仅次于广州、深圳;986家创新型企业、28家创新研发机构、30多家创新孵化器的科技创新能力均位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3%。其中,先进制造业增长8.5%,高技术制造业增长10.2%,两者增速均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平均增速。

今年1月,堪称目前全国地方政府中最全面、最系统的支持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在东莞市浮出水面,一举从应用先行、产业培育、全链布局、技术引领、集群发展、要素支撑等六个方面,提出了50项务实举措。

“大力发展机器人产业,就是要为东莞制造‘撑腰’。”贺宇表示,制造业升级是东莞经济转型的关键。大力推进以机器人产业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将为东莞市经济发展提供新的源泉和动力,巩固其未来制造业的优势。

据介绍,东莞市将立足于制造业升级需求,优先发展3C制造、焊接、搬运、加工等先进适用的工业机器人。同时,注重发展智能代步、安防监控、家政服务等服务机器人,以及无人机、无人艇、空间机器人等特种机器人,并积极布局发展柔性机器人、微纳机器人等下一代机器人,以抢占未来机器人产业制高点。

构建体系

据了解,《意见》提出到2020年,东莞市将构建起产业特色鲜明、企业集聚发展、配套链条完善、公共服务齐全的机器人智能装备产业链,机器人广泛应用于制造、服务领域。

未来5年,东莞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产值力争实现年均增长30%,带动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超过55%和45%;

工业机器人将普及应用于电子、机械、食品、纺织、家具等行业,服务机器人初步应用于家政服务、养老助残、医疗康复、教育娱乐等领域;每万名员工使用机器人台数提高到120台以上,国产机器人当地市场占有率超过50%,其中东莞产机器人在当地市场占有率超过25%。

《意见》提出,有效提升东莞创新能力,建成一批机器人国家级和省级企业研发中心,机器人研发经费支出占该行业生产总值的比例超过4%;完善东莞的产业配套链条,建成2-3个工业机器人产业园和10个智能装备特色产业基地,形成覆盖本体、伺服电机、减速器、控制器、系统集成等较为完备的机器人产业体系。

目前,广东省智能机器人研究院、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等平台载体已相继落户东莞,聚集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企业400多家,2015年实现产值260亿元,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上中下游产业链。   

志在提升

事实上,东莞“机器换人”计划2014年就已启动,截至2015年年底,该市企业申报“机器换人”项目已达1262个,总投资超过100亿元,预计减少用工7.1万人,单位产品成本平均下降10%,劳动生产率平均提高65%。

企业“招工难”状况有所缓解,劳动效率和产品工艺得到提高。而对于“机器换人”会否导致工人下岗、失业的忧虑亦随之而来。对此,东莞市委、市政府明确表示,“机器换人”是“提升人”,而不是“淘汰人”。“机器换人”后,应用、销售机器人的企业会对使用机器人的员工进行培训,工人的水平、素质、技能也会大幅提升,把普通工人培育成技能型人才,这对工人是一种帮助和提升,可以把工人从低端生产岗位解放出来,实现高质量就业。

来自东莞市人力资源局的数据显示,目前东莞约有75%的企业实施“机器换人”,工人就业基本持平或增长,就业减少的企业仅有20%多,用工人数仅减少了几个点。

记者从东莞市经信局获悉,大多数企业推行“机器换人”是运用于新增产能部分,在新增的生产线上试行机器换人,对原有产能的工人影响并不大。“总体而言,‘机器换人’对人的数量需求总体上可能会下降,但对人的素质要求会更高。”东莞市经信局负责人表示。

“东莞机器人产业能走多远,关键在于人才。”贺宇表示,机器人产业发展不是弱化工人在工业中的地位,而是更依靠人,发挥作用的并不是机器人而是人本身,创新、维护、研发人才的数量有多少、素质怎么样,将决定东莞机器人产业走多远、走多高。

据了解,为进一步推进“机器换人”计划,未来5年,东莞市财政每年将安排不低于2亿元的普惠性“机器换人”专项资金,鼓励电子、机械、食品、纺织、家具、鞋业、化工等行业开展“机器换人”。

对此,东莞市政府推出的五项创新举措:一是企业可以零门槛、零首付实现“机器换人”;二是政府将补助企业试用莞产机器人;三是促进工作母机类制造企业发展;四是发展“四众”平台支持机器人技术创新;五是将把机器人领域的高层次人才作为重点引进对象,对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给予最高500万元的扶持和奖励。

摘自《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热点新闻

推荐产品

x
  • 在线反馈
1.我有以下需求:



2.详细的需求:
姓名:
单位:
电话:
邮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