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
关注中国自动化产业发展的先行者!
CAIAC 2025
2025工业安全大会
OICT公益讲堂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资讯频道

上海:以“双创”发展全力助推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 点击数:604     发布时间:2016-05-16 20:09:00
  • 分享到:
关键词:

2015年,上海市积极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精神,结合“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战略目标,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旨在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整合社会资源,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动局面,为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2015年,上海市各类众创空间载体达到450家,包括新增科技企业孵化器42家、新增苗圃单位19家、新增科技企业加速器1家、新增新型孵化器62家、众创空间备案147家、新增苗圃项目2042个,全年在孵企业8304家、毕业企业380家,超过3000初创企业和团队参加创业大赛;2015年,受理创新资金2326项,立项1380项;完成10批496项高转项目认定;立项科技小巨人工程项目202项;完成科技贷款13.53亿元,较好实现了对科技创新创业工作的支撑与促进。

出台政策支持“双创”大发展

去年5月底,上海出台《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共5个部分,22 条,正式开启了上海建设全球科创中心的序幕。“22 条”明确了上海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总体部署以及重大的目标方向,理清了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基本思路和重大举措,并聚焦难点推动改革创新,是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纲领性文件。

“22 条”的出台,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上海市各级党委和政府、各单位都积极研究探讨,随后出台了一系列推进落实“22 条”的配套实施细则以及一系列细化落实的文件,通过充分发挥社会力量作用建设众创空间,降低创新创业门槛,吸引创新创业人才等措施,为“双创”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有力支持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蓬勃发展。

大力推动“双创”载体建设

2015年,上海市积极推进“双创”载体建设工作,不断提升载体孵化能力和行业自律,载体数量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态势。

首先,全力提升孵化载体能力。2015年,上海市新增科技企业孵化器42家、新型孵化器62家、科技创业苗圃备案19家、科技企业加速器1家。截至去年11月底,上海市已有各类众创空间载体450家。其中,科技企业孵化器139家,新型孵化器62家,科技企业加速器14家,科技创业苗圃备案90家,创业服务机构备案200余家。成立了上海众创空间联盟,备案众创空间147个,并吸收联盟会员57个。初步形成了多主体参与、多组织型态、覆盖上海全市的孵化载体网络。提升“双创”载体服务能力。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集聚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创新创业服务,鼓励孵化载体开展区域外服务,提升服务范围;通过优化调整导师队伍的方式,聘任219名创业导师,形成了总人数达1100人的“创业导师+辅导员+联络员”三位一体创业导师工作队伍;通过推动“孵化+投资”服务,该市由众创空间成立的天使投资基金达16.75亿元,获得上海市天使投资引导基金投入2.74亿元,累计投资企业近700家,苏河汇和上海莘泽创投两家龙头企业全国抢先登陆“新三板”。

其次,积极打造“四新”创新基地。2015年,上海市依托创意产业集聚区、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等园区的软硬件优势,着力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四新”创新基地,首批50家已开始试点,涉及工业机器人、3D打印、高端医疗器械、互联网金融等30多个产业领域。建立网络视听、智慧照明、集成电路、物联网等8个人才实训基地,着力培养一批满足“四新”经济发展需要的高技术尖端人才。同时,上海十分注重产业创新联盟建设,先后成立智慧应急产业联盟、上海智能交通系统产业联盟、上海首席信息官联盟,积极推动同业企业的沟通交流和科研合作,集众智推“四新”企业发展。

第三,推进众创空间行业自律。为更好发挥市场和社会力量,2015年上海市积极推动行业自律与发展,一方面,配合取消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认定工作,改为孵化协会备案,通过降低各项硬性指标,调动社会资源参与孵化载体建设,引导孵化机构聚焦创新创业服务。另一方面,积极指导创业服务组织成立上海众创空间联盟,通过行业自律推动行业发展,集聚社会创新创业资源,规范众创空间发展。

大力推进科技与金融有机结合

科技金融的有机结合能为企业提供资金保障,是“双创”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小微企业的需求重点。2015年,在已有工作的基础上,上海市通过营造良好的科技金融服务环境、充分发挥政府资金杠杆作用,稳步推进完善科技信贷体系建设,强化金融对“双创”工作的支持。

首先,营造良好的科技金融服务环境。2015年,上海市积极探索投贷联动金融服务模式创新,支持设立创新型科技金融机构,积极推动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设立科技创新板。

去年12月底,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科技创新板”正式开板,首批挂牌企业共27家。其中,科技型企业 21家,创新型企业6家;19家企业处于初创期,其余8家企业步入成长期。上海市金融办会同上海市财政局、上海银监局等部门,研究提出了大型政策性担保机构组建方案,拟设立“上海中小微企业政策性融资担保基金”,规模在100亿元左右,初始规模50亿元。在全国率先完成首批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综合保险项目的上报工作,并推出了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机制的配套政策。

其次,充分发挥政府资金杠杆作用。通过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天使投资引导基金带动社会投资。截至去年年底,上海市共通过备选合作基金52只。其中,已经出资39只,13只基金正在组建过程中。已出资的39只基金总规模为156.3亿元,其中申请引导基金出资31.6亿元。

此外,总规模为10亿元的上海市天使投资引导基金,已累计投资16家天使基金,资金放大倍数超过5倍,被投基金已累计投资200余家初创期科技企业。截至去年年底,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已累计资助1200余家创业企业,40%被资助企业已进入存活期和发展期,超过50家企业年销售额超过千万元,数家进入创业板、“新三板”立项进程。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还成立了“上海创业接力科技金融集团”,专注于早期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形成了从天使孵化、融资担保到风险投资等环节的金融服务链。同时,引入市场化的外部投资机构,集聚社会人脉、资本和项目。目前,“创业接力”已吸引了超过15亿元的社会资本共同参与早期创业企业服务。

第三,稳步推进科技信贷工作。截至去年年底,上海市共推荐贷款项目(科技履约贷、小巨人信用贷、创投贷、科技微贷通)296笔,完成科技贷款13.53亿元,同比增加15.28%(履约贷 9.68亿元,同比增加20.38%)。已累计贷款 69.09亿元,履约贷累计贷款逾期不良率 1.37%,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逐步完善科技信贷体系。一方面,上海市积极搭建服务站网络,依托该市孵化载体、中介组织,目前共搭建科技金融服务受理审核站点22个。其中,履约贷服务站10个,微贷通服务站11个,创投贷服务站1个;另一方面,上海市全力延伸服务内容、试点开展信用评级,委托信用评级公司为贷款审核推荐提供第三方意见,并为科技贷款客户群体提供股权融资和改制上市服务,去年完成15家企业和投资机构对接、68家企业履约贷项目信用评级。

与此同时,上海积极搭建科技金融网上平台,进一步打造完善了科技金融一体化网络平台,集信息发布、业务受理、政策查询于一体,有效提升了工作效率,实现了与区县、与企业、与金融机构的互动。截至2015年11月底,该平台已累计成功对接40多个股权融资项目,发展了150多个科技金融专员,访问量达883万人次。同时,依托平台载体,联合各区县科委、高新技术园区、孵化基地和金融投资机构,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各类活动,有效丰富了活动形式和内容。

优化创新创业环境

创新创业,环境氛围是基础,服务是保障。2015年,上海市积极开展“创业在上海”、实施第三轮创业带动就业行动计划等工作,为活跃该市创新创业氛围、提升创新创业服务质量提供了支持和保障。

首先,深入打造“创业在上海”活动品牌。在往届上海创新创业大赛基础上,2015年上海市积极创新机制,全力打造集聚创业者、创业服务组织和创投机构,实现互帮互助的创新创业活动品牌。2015年,上海市共有3000个初创企业和团队进行比拼,规模是往年的3倍;2015上海创新创业大赛共设42家分赛点,开展的创业活动超过200场;此次大赛吸引了2家赞助商、3家金融机构、639家投资机构参与。在大赛组织方式方面,上海市改变以往由政府直接评审分配资金的方式,建立市场化项目发现机制,将创新资金与创新创业大赛对接,设立分赛点、开展创业服务,在调动上海全市创业服务组织积极性的基础上,以投资人视角筛选项目;在支持类型方面,拓展投资前保障项目,引导社会资本扶持更多的初创企业;在管理方式方面,取消创新资金行政审批事项,充分考虑初创期企业特点,采取事后立项事后补助方式,简化过程管理流程。

此外,上海市对科技小巨人项目申报评选流程做出完善和调整,评审模式由原来的“网上评审”转变为“线下答辩+网上评审”相结合,并加大了投资专家的占比,使市场化要素更为突出。2015年,上海市共新增科技小巨人(含培育)企业202家,累计1427家企业。经过多年培育,科技小巨人品牌日趋显现,创业板上市的35家上海企业中,29家曾获得科技小巨人工程扶持,占比达82.9%;2014、2015年创业板上市的上海企业有7家,全部为科技小巨人(含培育)企业。

其次,启动实施第三轮创业带动就业行动计划。2015年,上海市紧紧围绕重点鼓励和支持青年大学生创业和初创期创业,重点引导和推动众创空间等创新创业服务载体发展,提出了相关的工作目标:即用3年时间,实现“创业教育培训10万人,市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达到80家,帮扶引领创业3万人(其中青年大学生不少于2万人),创业带动就业20万人”。2015年,上海市政府将“帮扶引领成功创业1万人,其中青年大学生不少于6000人”列为促进就业工作目标,已超额完成了年度工作任务。

第三,合力解决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难题。2015年,上海市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实施意见》,重点在科技成果处置权改革、转化平台和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共性技术研发与服务、企业转化主体、科研人员创业等5个方面提出了19条举措。同时,积极推进技术交易平台建设。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于去年4月正式揭牌成立,截至去年9月已建立甘肃、新疆等5个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分中心和新加坡、波士顿两个海外分中心。初期已设立10亿元技术转移基金,专注于技术转移过程中嫁接创新技术与上市企业资源的股权融资与投资,目前已初步达成对4个项目的投资意向。

摘自《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热点新闻

推荐产品

x
  • 在线反馈
1.我有以下需求:



2.详细的需求:
姓名:
单位:
电话:
邮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