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
关注中国自动化产业发展的先行者!
CAIAC 2025
2025工业安全大会
OICT公益讲堂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资讯频道

威海高新区着力打造自主创新平台
  • 作者:刘伟
  • 点击数:1012     发布时间:2016-05-16 20:12:00
  • 分享到:
关键词:

3月3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科技部、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山东半岛国家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请示》,同意济南、青岛(含青岛西海岸片区)、淄博、潍坊、烟台、威海等6个国家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申报成功对威海高新区实现体制机制创新、开展政策先行先试、在威海市发挥科技引领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标志着威海高新区在自主创新平台建设上实现了新的突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迎来新的春天。

根据规划,威海高新区定位高新、剑指高端:把威海高新区建设成为威海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示范区,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先行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引领区,努力形成“威高、三星快速发展,骨干企业全面提升,两大园区重点突破,创新平台强力支撑”的崭新工作格局。新常态、新目标,威海高新区向着科技强区、打造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新彼岸,再次扬帆起航!

工业倍增“563”战略 提升集群发展“续航力”

如果说科技创新创业的浪潮推动着威海高新区这艘大船破浪前进、行稳致远,那么工业倍增“563”战略就是指引航向的明灯,也是持续航行的保证。

20多年砥砺奋进,作为全国首批国家高新区,威海高新区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新常态下,威海高新区如何做足“高”和“新”文章,迎接新挑战,再创新优势?根据宏观形势和区内实际,威海高新区新一届工委班子高点谋划,思路清晰——坚持差异化发展,实施专业化运作,工业倍增“563”战略应时而生。

“5”就是壮大五大产业集群,即医疗器械及医药产业集群、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时尚设计制造产业集群、新材料及制品产业集群、智能装备产业集群;“6”就是打造六大产品基地,即医疗器械基地、扫描及打印终端设备基地、创意与工业设计基地、碳纤维及复合材料基地、激光装备基地、军民融合产业基地;“3”就是构建三大科技平台体系,即研发创新平台、公共服务平台、产学研合作平台。根据规划,到2017年威海高新区工业销售收入突破1000亿元,到2020年突破20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达80%。

工业倍增“563”战略是威海市“产业强市、工业带动”战略在威海高新区的具体表现。威海高新区要引领威海市高新技术发展方向和未来,实现差异化发展,争当山东省、威海市走在前列的排头兵。相关目标和数据,都是逐个产业、逐个企业分解测算,完全有信心、有能力实现。

有了方向指引,威海高新区开始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开始产业扩张,两大园区建设全面展开。紧紧围绕工业倍增“563”发展战略,威海高新区重点突出医疗器械、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制造等三大产业集群,集中布局医疗器械及生物医药产业园、电子信息和智能装备产业园两大园区,着力把医疗器械产业打造成为“名片产业”,到2020年,打造年主营业务收入过1000亿元的国家级医疗器械产业园。其中,建成区5.7平方公里,拥有威高集团、大正医疗等医疗器械企业10余家,在谈项目20个。电子信息与智能制造产业园区内,新北洋、海富光子、双丰电子等25家企业已投入运营,产业规模达到80亿元。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产业园和产业创新加速器等项目已签约入驻。

抢抓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历史机遇,园区企业纷纷壮大涉海新材料产业,威高集团的海洋提取物在医用材料上的应用,光威集团碳纤维复合材料在海洋装备及渔具上的应用,以及万丰镁业、海富光子、康博尔科技等企业开发的轻金属合金、激光器、海洋功能食品等在海洋勘探方面优势明显。

威海高新区把工业倍增“563”战略作为各项工作的中心,把两大专业园区建设作为园区经济腾飞、创新发展的引擎,已经成为园区上下的共鸣。

校企地激情“合唱” 倍增自主创新“内驱力”

思路决定出路,战略决定大势。去年以来,威海高新区党工委围绕工业倍增“563”发展战略,将打造“产学研合作平台”作为战略的重要内容,创造性地提出“服务驻区高校”这一全新理念。区域内高校集中,产学研优势突出,这是威海高新区最宝贵的智力资源,切实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对接服务,实现地校互动融合,形成双赢格局,必将为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提供强大智力支持。

理念一经提出,立即得到驻区高校的热烈回应。在去年威海高新区首次高规格的科技大会上,威海高新区管委会与4所驻区高校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同时出台《威海高新区管委、山东大学(威海)、哈工大(威海)、威海职业(技术)学院、山东药品食品职业学院关于全面加强校企地合作的实施意见》,全方位开展校企地合作,引导驻区高校真正成为园区科技创新创业的人才储备基地、成果输送基地、创业项目培育基地,掀开了威海高新区加快产学研对接、协同创新发展的新篇章。

北洋电气集团与北京大学合作研发标量和矢量光纤水听器阵元(湿端)项目;北洋电气集团与中科院合作研发光纤水声系统;华通开关设备有限公司与哈工大(威海)合作研发基于云计算技术的电力综合服务平台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人合机电股份有限公司与哈工大(威海)合作电动车交流电机控制开发……栽下合作之苗,结出累累硕果,充分印证了产学研合作的强大动力,得到了企业的认可。

成功入选中国500强企业的威高集团,其崛起与壮大的一条鲜明主线就是产学研合作。目前,威高已与100多名高校院所的院士建立了合作关系。去年,威高又有2个项目与哈工大(威海)科研团队深度合作。合作成立的威高机器人研究院,作为行业领先技术的先驱,受到广泛关注。

创新平台建设  倍增创新要素结合“支撑力”

科技创新创业,平台是基础,资本是支撑,开放是动力。威海高新区紧密围绕相关要素,运用政策、引导资金两只手,调动最广泛的力量,助推科技创新创业。公共平台是连接创新成果和产业转化的中介,威海高新区在该方面下真功实劲,花真金白银,努力为整个威海搭建科技创新创业平台。

从去年开始,威海高新区每年都将设立1000万元引导资金,全面推动政府孵化器、企业专业孵化器、高校综合孵化器建设。与此同时,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国家留学人员创业园区、工业和信息化部威海电子信息技术综合研究中心、中欧膜技术研究院等“国字号”平台加速汇集,北京化工大学威海技术转移中心和韩国仁川创造经济革新中心威海分中心等高端载体挂牌落户,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源源动力。

为充分释放创新创业活力,带动扶持创业项目发展、完善与落地,2015年,威海高新区管委会主办、企业承办的“威高杯”、“北洋杯”两项国际创新创业大赛在业内引起强烈反响,征集项目300多个,开创了竞赛招商的新模式。“威高杯”优秀项目将获得威高集团100万元至3000万元,乃至上不封顶的产业资金支持;“北洋杯”已经从103个国内外参赛项目中评选出14个获奖项目,其中8个已落户威海高新区。

为进一步集聚高校科研资源,促进优秀科技成果加速转化,打通科技和经济结合的有效通道,2015年,威海高新区管委会按照“高校育苗—政府孵化加速—企业产业化”的总体思路,合力打造了山东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两所高校的创新项目加速区。目前,已完成入驻项目企业16家,产业覆盖电子信息、智能装备、医疗器械等领域,产品包括医疗机器人,3D打印机、燃气检测车、打靶机等。

对创业者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来讲,最缺的就是资金。从2015年开始,威海高新区财政每年出资5000万元,设立天使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支持创新型企业发展,加速创业项目成长。

对于作为科技型中小企业上市融资重要渠道的“新三板”,威海高新区在该项工作上走在威海市前列,通过梯次培植挂牌资源,积极寻找合作机构,对每家“新三板”挂牌企业奖励90万元,加快企业挂牌步伐。截至目前,威海市24家“新三板”挂牌企业中,威海高新区拥有12家。

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建设给威海高新区带来重大机遇,威海高新区管委会将鸿宇商务中心及798大厦、华田科技大厦、高新电商基地、诺达商务楼等8.6万平方米的空间作为中韩电子商务基地,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广阔舞台。

企业看重的是产业环境、服务环境、创新生态体系,威海高新区之所以能快速推进一批这样的项目,关键在于高新定位、高新选择、高新氛围。如今,一批批创业者正借着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东风,满怀豪情,推动着威海高新区这艘大船向着春天,向着未来,加速前行。

下一步,威海高新区将牢牢把握“引领威海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向、当威海市领航者”的定位,继续强化科技引领、实施工业倍增“563”战略,建园区、聚项目、抓政策、搭平台,不断丰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内涵,厚植发展潜力,跃升发展层次,为“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拉开框架、夯实根基。一是聚焦涉海新材料产业,整合“一区多园”的力量,依托国家先进复合材料高新产业基地、山东船舶技术研究院、医用植入器械国家工程实验室等载体,全力突破海洋生物材料应用、新材料涉海应用、涉海新材料军民融合应用3个方向,力争到2020年,涉海新材料产业产值突破2000亿元。二是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落实差异化考核,继续通过政府搭台、企业主办全球创新创业大赛,走“全球孵化、跨境转化”的路子。三是推进园区运营模式创新,采用市场化办法,重点配套科技研发、产品检测、专业孵化等服务设施,打造涉海新材料专业园区。四是推进科技平台合作创新,突出校企地合作和中韩跨境技术合作两个特色,强化同高校、科研院所对接,开展涉海军民融合及校企地创新发展试点示范。威海高新区将努力书写又“高”又“新”的发展新篇章,不断创造产业集群化、园区专业化、发展差异化的新思路、新成效。

摘自《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热点新闻

推荐产品

x
  • 在线反馈
1.我有以下需求:



2.详细的需求:
姓名:
单位:
电话:
邮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