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成果层出不穷,如何提高成果转化率,真正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提出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方法论、路线图和时间表。
《方案》提出的总体目标是,“十三五”期间,推动一批短中期见效、有力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能力显著提高,市场化的技术交易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科技型创业创新蓬勃发展,专业化技术转移人才队伍发展壮大,多元化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投入渠道日益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制度环境更加优化,功能完善、运行高效、市场化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全面建成。
同时,《方案》划定了明确的量化指标:建设100个示范性国家技术转移机构,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10个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在重点行业领域布局建设一批支撑实体经济发展的众创空间,建成若干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培养1万名专业化技术转移人才,全国技术合同交易额力争达到2万亿元。
科技部创新发展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与之前发布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实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不同,《方案》是部署实施一批有针对性的举措和具体任务。
记者了解到,围绕激发创新主体积极性、构建支撑服务体系、完善创新要素配置、强化地方科技成果转化等着力点,《方案》部署了8个方面、26项重点任务。
这8个方面的任务具体包括:开展科技成果信息汇交与发布,产学研协同开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建设科技成果中试与产业化载体,强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市场化服务,大力推动科技型创新创业,建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人才队伍,大力推动地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强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多元化资金投入。
从这8个方面的部署可以看出,此次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主要是围绕关键问题和薄弱环节来加强系统部署的,旨在通过加强系统部署,抓好措施落实,形成以企业技术创新需求为导向、以市场化交易平台为载体、以专业化服务机构为支撑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新格局。
例如,针对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的问题,《方案》提出引导有条件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健全专业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构,明确统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与知识产权管理的职责,加强市场化运营能力。在部分高校和科研院所试点探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有效机制与模式,建立职务科技成果披露与管理制度,实行技术经理人市场化聘用制,建设一批运营机制灵活、专业人才集聚、服务能力突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技术转移机构。
针对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中间平台,《方案》提出重点在创新资源集聚区域,依托行业龙头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在电子信息、生物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重点领域建设一批以成果转移转化为主要内容、专业服务水平高、创新资源配置优、产业辐射带动作用强的众创空间,有效支撑实体经济发展。构建一批支持农村科技创业创新的“星创天地”。
针对科技成果转化专业人才缺乏问题,《方案》提出充分发挥各类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作用,依托有条件的地方和机构建设一批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推动有条件的高校设立科技成果转化相关课程,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加快培养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领军人才,纳入各类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培养计划。推动建设专业化技术经纪人队伍,畅通职业发展通道。鼓励和规范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中符合条件的科技人员从事技术转移工作。与国际技术转移组织联合培养国际化技术转移人才。
针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过程中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问题,《方案》提出强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多元化资金投入。发挥中央财政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引导作用,加大地方财政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同时拓宽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市场化供给渠道。其中,在资金市场化供给渠道方面,《方案》提出大力发展创业投资,培育发展天使投资人和创投机构,支持初创期科技企业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利用众筹等互联网金融平台,为小微企业转移转化科技成果拓展融资渠道。支持符合条件的创新创业企业通过发行债券、资产证券化等方式进行融资。支持银行探索股权投资与信贷投放相结合的模式,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提供组合金融服务。
为了推动《方案》提出的各项工作的有序进行,《方案》给不同的责任部门,分配了发布一批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急需的科技成果包、打造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国家技术交易网络平台等20项重点任务,并给出具体的进度安排。科技部将会同18个部门,以及地方联合行动,形成千军万马共同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工作格局。
在发布一批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急需的科技成果包方面,从今年3月起,科技部会同相关部门以国家财政科技计划产生的科技成果为重点,陆续汇总发布符合产业转型升级方向、投资规模与产业带动作用大的先进适用科技成果,引导企业、地方、社会资本和各类机构参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这些成果主要来源于近年国家863计划、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等科技计划的项目成果,涉及新一代信息、能源、现代农业、高端装备与先进制造、城镇化、海洋、资源节约与生态修复、人口健康、新材料、高新技术服务业等重点技术领域的近500项技术成果。
摘自《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