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
关注中国自动化产业发展的先行者!
CAIAC 2025
2025工业安全大会
OICT公益讲堂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资讯频道

科技中介发力补成果转化短板
  • 作者:俞陶然
  • 点击数:605     发布时间:2016-06-16 13:37:00
  • 分享到:
关键词:

去年6月,魏国柱和他的清华大学同学张琤等人,在国金中心露台上讨论创业,提出要打造“上海的WSGR(硅谷知名律师事务所)”,为技术驱动型企业提供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多种服务。而今,上海露台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已成立大半年,正在帮助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推进一项成果的转化。

露台团队的成长,是上海市民营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一个缩影。一年前的上海市委十届八次全会通过《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22条意见”),提出“促进科技中介服务集群化发展”。在“22条意见”及其配套政策的引导下,一批多模式、高层次的民营服务机构纷纷扎根上海,快速成长。

助力科技成果转化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是上海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一项重要课题。如何补齐这块短板?需要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中介服务机构等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其中,中介服务机构在转化链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连接实验室与生产线的桥梁。在美国硅谷,科技中介服务业十分发达,WSGR律师事务所就是代表之一,它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包括知识产权、上市在内的法律服务,成长阶段的苹果、谷歌等许多大企业都是它的客户。从WSGR上海办事处辞职创业的张琤认为,上海要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需要拥有一批有全球影响力的技术驱动型企业。创办露台公司,正是为了发现未来的“苹果”、“谷歌”,帮助它们成长壮大。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的一项基因组高通量测序成果,是露台团队目前正在推进转化的项目。该成果如果成功实现产业化,可用于某种肿瘤的早期筛查。而要实现产业化,必须经过验证改进、小试中试、向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报批等环节。资金投入大、耗时长,成为这类生物医药成果转化的主要障碍。为了降低成本、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速度,露台团队发起了“分子诊断平台”项目,获得了数百万元的天使投资。如今,该项目正在实施,一间符合国家有关规范的洁净厂房即将在张江建成。由于“分子诊断平台”能承接其他生物医药成果的转化,单个成果的转化成本就会大幅降低。

除了搭建平台,露台团队还计划为中国科学院成果做专利布局、协助其融资,推动肿瘤早期筛查技术早日进入临床。

首创技术转移创新券

令魏国柱欣喜的是,露台团队最近收得了一笔14万元创新券补贴。这源于他们和一家准备转型升级的制造业企业签约,为后者做硅切割设备的竞争性情报分析。这个签约项目通过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组织的专家评估和公示后,得到了创新券扶持——制造业企业将价值14万元的创新券支付给露台团队,作为合同付款的一部分,露台团队凭券向东部中心兑现。

据介绍,上海市科委今年率先推出了国内首创的技术转移、科技咨询创新券,委托第三方机构——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运营管理。中介服务机构与科技型企业达成合作意向后,可向东部中心申请创新券。如果通过专家评估和公示,服务机构即可凭券获得一定比例、最高30万元的补贴。

在运营管理创新券的同时,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还正着手装修上海市首个技术转移服务业众创空间。6月,露台、宇墨、云孵等初创型企业就可以入驻。“宇墨是专门做清洁技术国际转移的,云孵有很多高校、科研院所资源,而我们擅长知识产权服务。这些公司聚在一起,有利于交流合作、拓展客户。”魏国柱说。

上海市科委主任寿子琪则表示,在构建专业化技术转移服务体系过程中,应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充分体现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为此,上海将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定位为“创新功能型平台”,从原来的“点对点”政府资助方式转变为“平台式”资助方式。

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由科技部和上海市政府共同推进设立,去年4月在湾谷科技园揭牌。该中心以上海为起点,在长三角地区、甘肃、新疆以及新加坡、荷兰、英国、美国、俄罗斯等地铺设50个技术渠道,设立了5个国内分中心以及北美分中心、欧洲分中心、新加坡分中心。作为创新功能型平台,目前,该中心已集聚56家市场化、专业化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其中大多数是民营企业,服务业务包含技术搜索、知识产权运营、科技战略规划、首席技术官培训等8类。

邀更多人参与技术转移

寿子琪分析,在这些中介服务机构中,露台、宇墨属于专业服务型模式,即在知识产权管理、技术交易的全流程或某些环节上追求“做精、做深、做专”。这种模式的一大特点是具有较强的跨国公司人才溢出效应:核心团队成员往往有在跨国公司长期从业的经历,而且很多人有博士学位。他们将发达国家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的理念和模式本土化,克服了外资服务机构“水土不服”的弱点。

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还有一种模式——平台渠道型,主要特点是搭建线上平台,促成技术的供需对接,并为对接项目提供线下服务。上海迈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就是其代表,这家成立于2014年底的企业,由5名上海交通大学校友创办。他们从优步等“分享经济”产品中得到启示,认为技术转移服务不必全靠技术经纪人,技术交易作为有利可图的生意,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参与。为此,迈坦建立了“迈科技”线上平台,邀各行各业有企业资源或懂技术的人注册并分享信息,成为“项目合伙人”。迈坦科技会对合伙人发布的技术和企业需求进行分析,寻找有市场价值的技术和有行业共性的需求,并聘请产业技术专家协助研判。去年,迈坦科技成功对接技术需求134项,直接参与撮合签约金额达3280万元。

谈到盈利模式,公司联合创始人李思钒说,如果企业和科研人员在平台上通过信息对接,就达成交易,他们不会收费;如果在技术转移过程中,得到了他们的信息托管、技术改进、风投引入等线下服务,则会收费或占股。同时,他还透露,“我们正在筹建迈科技产业促进基金,规模预计在5000万元左右。基金成立后,就能投资更多有市场前景的技术方案,投资回报将成为迈坦科技的主要盈利模式。”

摘自《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热点新闻

推荐产品

x
  • 在线反馈
1.我有以下需求:



2.详细的需求:
姓名:
单位:
电话:
邮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