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时评:自动化的新市场在哪里?
- 点击数:1784 发布时间:2009-10-12 17:09:44
- 分享到:
关键词:
最近,我读到welcome先生的一篇博文“自动化是该好好想想新市场了”,他认为:在经济复苏已成定局、结构尚待调整的背景下,保增长似乎正在让位于调整产业结构。从用地、信贷到环评,政府正在通过政策、金融、标准等多重手段,开始着眼于经济的未来……因为环保审批、碳排放承诺将直接影响的是重化工业,化工、冶金、电力、造纸、煤化工、建材行业的项目成为政策的重点“照顾”,对象,虽然环保投资会对此作出一些弥补,但相对于减少的项目投资,终于是杯水车薪。可以说,这篇博文不长,却见解独到,想人之未想,发人之所未发。受其启发,笔者就这个话题思虑好久,一边感到了自动化市场目前的局限,但同时也感到未来的市场蕴含无限商机。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渗透和延伸,环保、节能、降耗、低碳经济、绿色地球的意识更是深入人心。每一个国家,上至国家领袖,下至普通公民,无不顺应历史发展的规律和潮流,对依赖传统能源的旧经济增长模式逐渐放弃,而对以风能、核电、水电、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为主力的新能源经济增长模式报以极大的热情和关注,从美国到中国,以新能源为主导的多类合作模式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在这种背景下,中国从环保领域到金融领域,正在通过政策的、信贷的、标准化的手段和措施向传统的高耗能、高污染发展模式宣战。君不见,在很多城市,不管你的大项目多么赚钱,能创造多少GDP,只要你的环保措施达不到要求,也会被一票否决。当人们把保护环境上升为保护地球生命的高度,就没有什么能挡住新能源经济的滚滚洪流。
历史的潮流总是那么浩浩荡荡,义无反顾。当新能源经济的发展欣欣向荣之时,正是依赖传统能源的行业如化工、冶金、电力、造纸、煤化工、建材等发展的生死关头,是走向没落还是脱胎换骨,等待他们的将是不同的命运。坚持原来的生产模式而无真正的变革,无疑将走向没落;顺应历史的潮流,引进先进的模式并淘汰落后的设备,持续创新,无疑将获得新生。welcome先生的忧虑是有道理的,国家的环保投资和企业的新项目投资以及企业设备和系统的更新换代投资相比,毕竟是杯水车薪。但面对这种历史的抉择,企业目前没有第三条途径可走,不想死,只能选择生。选择生,就必须调整产业结构,改变原有高耗能的生产模式,淘汰落后产能,这就为自动化行业提供了新的盈利模式,其实,对传统高耗能设备进行节能降耗的改造已被富于强大实力的跨国自动化公司撕开了缺口,而且他们正将经验推而广之,典型企业就是西门子和霍尼韦尔,典型的行业是水泥和石化。未来一至五年,高耗能企业的节能改造将为自动化行业带来广泛的市场。
未来新市场除了对传统高耗能行业的节能改造外,最广大最有前途的市场当属我们一再关注的新能源行业。那些富有前瞻眼光而技术成熟的企业已经在这个新兴市场赚得盆满钵满,如德国的倍福2008年在风电市场已获得200~300%的增长;威琅电气已为太阳能光伏行业提供多样的解决方案;四川的东方自控已成功开发出DWS5000风机控制系统,并已完成各种测试及风机运行验证,实现了规模化生产,基本形成了自主开发能力;北京的和利时自动化驱动公司依靠其集团公司的强大技术实力,正在潜心研发自己的风力发电系统,向风电市场发力。当然,我们期待更多的本土企业能认清新能源发展大势,抓住有利时机,重视自主研发,重视自有核心技术的积累,在某个新能源细分市场形实施突破,形成新的生产能力。
自去年金融危机以来,中国政府促增长、保民生的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及实施细则已陆续出台并逐步付诸实施,观察人士指出,中国已出现宏观经济环境向好的局面,多数行业在政策的庇护下保持了同比正增长的态势,自动化项目型市场及OEM市场的产品采购量也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但是我们还没有理由高枕无忧,表面上的经济复苏和繁荣掩盖不了市场消化滞怠和局促的困境,基础设施的爆发性增长不可能变成市场永久的盛宴。这留给自动化企业太多的思索。我们不能被政策驱动下的经济增长迷惑自己的双眼,认为新一轮的大规模经济增长即将到来,应该冷静思考,科学分析,一方面抓住眼前对传统生产模式节能改造的机会,一方面为未来的新能源大市场做潜心准备。我们确信,只要社会经济发展的脚步不停滞,自动化市场就有无限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