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88年我国建立第一个国家高新区——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前身)以来20多年间,国家高新区坚持改革创新,已成为体制机制持续创新的试验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先导区。
进入“十二五”以来,国家高新区建设再上新台阶,已成为我国经济新常态平稳增长的重要动力源、最具活力的创新创业生态的标杆区以及坚持科学发展、绿色发展、区域协同发展的引领区。截至“十二五”末,国家高新区队伍已经由“十一五”末的83家扩大到146 +1家,战略布局进一步优化。
据统计,2015年纳入统计的146家国家高新区实现营业收入25.36万亿元,工业总产值18.59万亿元。有21家国家高新区占所在城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30%;实现营业收入超过1万亿元的高新区有3家,超过2000亿元的高新区共36家;中关村更是与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的61个地区(单位)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企业在全国各地设立分支机构超过8300个,约80%技术合同成交额辐射到北京以外地区。
“近年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国家高新区建设成效显著,保持了较高增长速度,在区域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中发挥了重要的引领、辐射和带动作用。”科技部党组书记、副部长王志刚表示。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创新尖兵
建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党中央、国务院为贯彻改革开放总方针,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调整经济结构,优化科技和产业布局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十二五”以来,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国家赋予高新区更为重要的责任与使命,在原有83个国家高新区的基础上,又先后批复了63家省级高新区升级为国家高新区。截至目前,共有146个国家高新区分布于祖国大江南北,苏州工业园区也纳入国家高新区管理序列。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依托实力较强的国家高新区建设,主要是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先行先试,集聚创新要素,发展新经济,着力打造国家高新区的升级版,推动成为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科技体制改革先行区、大众创新创业生态区和新产业新业态聚集区,积极培育中国经济发展新动能,促进经济向中高端水平迈进。2009年国务院批复同意中关村建设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截止到2015年年末,又先后批复建设武汉东湖、上海张江、深圳、苏南、长株潭、天津、成都、杭州、西安、珠三角等10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今年全国“两会”召开后不到一个月,4月5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再新设河南郑洛新、山东半岛、辽宁沈大3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促进涌现更多创新活跃、特色鲜明的升级发展新“尖兵”,同时要求以先行先试重点突破,形成增长新亮点、发展新优势。
作为我国第一个国家高新区、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关村在推进自主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面先行先试、探索经验、做出示范。
自2010年以来,经国务院批准,按照可复制、可推广的基本要求着力先行先试,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先后开展了“1+6”和“新四条”政策试点,并于2014年对股权激励分期缴纳个人所得税政策、科技成果处置和收益权改革进行了深化改革。2013年2月和9月,在对政策试点成效进行评估的基础上,经国务院批准,按照分项、分层次、分阶段的原则,对试点政策进行了推广,为科技型企业、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取得了积极成效。2014年年末,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决定,把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改革等6项中关村先行先试政策推向全国,把给予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股权奖励可在5年内分期缴纳个人所得税等4项中关村先行先试政策推广到所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和绵阳科技城。
武汉东湖高新区也打破体制藩篱,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2012年8月,武汉市出台了《促进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创新的若干意见》,因其含金量十足,被称为“黄金十条”。允许高校师生休岗休学“下海”创业,科技成果转化收益“七三开”,即研发者得70%……突破体制藩篱,“黄金十条”为科技成果松绑,创新尺度之大,引发全国关注。
成都高新区则在简政放权的背景下,积极探索管理新模式。2014年7月17日,成都高新区正式发布2014年版《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试行)》和《内资准入负面清单(试行)》,针对其“三次创业”主导产业方向,集成公布了88条“特别管理措施”,外资和内资清单分别为69条、19条。
“目前,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集聚各地创新资源,辐射能力已经形成;新产业、新业态勃发,新动能正在积蓄;创新溢出效应明显,对区域经济以及产业牵引能力日益增强,已成为创新发展、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科技部副部长阴和俊表示。
据了解,在新常态下,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依然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如武汉东湖、湖南长株潭、四川成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主要经济指标连续数年保持30%左右的增速,深圳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015年前三季度税收同比增长25%。同时,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举足轻重。2015年前三季度,有7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对所在地区GDP增长贡献率超过20%。截至2015年年底,国家高新区入选中央“千人计划”3438人,留学人员10.9万人,外籍专家1.3万人,外籍常驻人员5.4万人。
“下一步,将积极推动再建设一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进一步优化区域战略布局,同时在国家层面加大政策先行先试力度,支持各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大力开展体制机制和政策创新。”阴和俊表示。
完善创新创业生态 成推动“双创”的先锋
“十二五”以来,国家高新区积极营造良好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环境,打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生态系统。通过开展科技服务体系火炬创新工程、创业中国行动,不断加大资源集聚、平台建设、人才引进、政策完善等方面工作的力度,在全新的起点上推动科技服务规模化、体系化发展,在促进科技创业、企业创新、产业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等方面的支撑作用正在显现。
以中关村为例,自2011年以来,培育形成了以创新工场、车库咖啡、创客空间等为代表的创新型孵化器。与传统孵化器相比,创新型孵化器呈现出新服务、新生态、新潮流、新概念、新模式、新文化的“六新”特征,不仅为创业者提供创业活动的聚集交流空间,而且为企业按需提供个性化的创业增值服务,推动中关村兴起了新一轮科技创新热潮,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氛围。
如今的中关村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持续优化,呈现出创业社区兴起、天使投资+合伙人制+股权众筹成为主流创业模式、大企业高管创业成为必然选择、股权奖励成为人才吸引的重要手段、产业链逐步让位于创业生态圈、尖端技术创业不断涌现等六大新趋势。
杭州高新区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互联网+”创新创业中心和世界一流的高科技园区为核心,加快建设智慧e谷、打造创新创业高地,启动实施杭州“创新创业新天堂”行动,从载体建设、人才集聚、服务提升、金融支持、平台支撑、生态优化等六个方面,落实建设杭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各项任务。如今,杭州高新区海创基地、青山湖科技城、未来科技城、梦想小镇、云栖小镇、山南基金小镇等创新平台、特色小镇已发展成为国内外创新资源的集聚地,“互联网+”创业人才首选的热土,国内外参观考察杭州创新活力的窗口。
武汉东湖高新区则发挥大学生、科研人员等创业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众创空间,深入实施“青桐计划”,积极举办各类创业活动,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正成为我国创新创业活动最活跃区域之一。如今的“光谷青桐汇”已成为全国创投界、创业界的一个重要知名品牌,已在成都、西安、合肥、长沙、青岛等地复制。
据记者了解,国家高新区集聚了2200多家应用型科研机构、800多家企业技术中心、650多家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创新载体,建立了1000多个科技企业孵化器、800多家产品检测检验机构等创新创业服务机构。全国经备案的众创空间80%在国家高新区内。国家高新区内每万名从业人员拥有发明专利是全国平均水平的近10倍。2015年,国家高新区共有工商注册企业88.9万家,增长16.5%;当年新增注册企业17.2万家,增长29.3%。区内1500万名从业者中,54%为大专以上学历,国家“千人计划”创业人才的2/3落户国家高新区。
良好的创业生态环境吸引了大批的创新创业者,目前,国家高新区聚集了以大学生等“90后”年轻创业者、大企业高管及连续创业者、科技人员创业者、留学归国创业者为代表的创业“新四军”,创新创业已经成为这里的价值导向和生活方式,率先掀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浪潮。
坚持创新驱动 做好“高”“新”大文章
“新时期国家高新区要做实做好‘高’和‘新’两篇文章。需要紧扣创新这一最鲜明的时代特征,强化国家高新区的功能特色,进一步突出‘高’和‘新’的发展要求。‘高’就是发展高科技,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实现高水平、高质量发展;‘新’就是培育新产业,形成新的增长点,打造竞争新优势。”科技部火炬中心党委书记翟立新表示。
国家高新区的发展成就得益于科技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目前,国家高新区聚集了全国 30%以上的企业研发投入、40%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以及 50%以上的企业发明专利,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建立了570 多家产业技术研究院、近 1000 家博士工作站等研发创新机构。近年来,涌现了高效能计算机、智能化高速列车、人工非线性晶体、纳米印刷材料、多潜能干细胞等一批重大创新成果。作为科技对外开放合作的先行区,国家高新区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生产标准和管理理念,快速提高了相关产业技术水平,企业国际化、标准化能力不断提高,“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步伐明显加快。
近年来,尽管遭遇国际经济环境持续低迷的影响,但中关村、深圳、杭州、成都、东湖、西安等一些国家高新区,依然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速,呈现出逆势上扬的发展态势,其原因就在于这些国家高新区持续投入、厚积薄发,保持了十分旺盛的创新活力。
“做好‘高’这篇文章,国家高新区要下大功夫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翟立新表示,没有扎实深厚的基础研究,不可能产生重大的技术突破,这是科技创新的基本规律。实践也证明,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引进生产能力并不等于掌握了先进技术。国家高新区要发挥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作用,加强与国内外高校和研究机构开展深度合作,支持骨干企业加强研发能力建设,着力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
同时,国家高新区要支持企业引进并购海外先进技术和企业,重视引进基础上的消化吸收再创新,提高企业新产品开发能力,不断推出能够满足市场需求、创造新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国家高新区要积极承接国家和地方重大科研项目和工程,动员骨干企业和社会资本共同参与,加大资金投入和转化配套力度,建设一批重大创新基础设施和高水平研发机构,在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上勇担重任,使之成为科技创新高地,以高科技支撑高水平、高质量、高效益发展。
培育新产业 打造竞争新优势
“国家高新区不仅要做好‘高’文章,还要围绕‘新’做文章,要培育新产业,打造竞争新优势。”翟立新表示,国家高新区作为一个科技产业园区,科技创新能力要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最终要体现在产业发展的结构、质量和效益上。与其他产业园区相比,国家高新区的优势在于创新要素集聚和创业环境优化,在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滚滚浪潮中,国家高新区要更加重视瞄准产业变革趋势,培育发展新产业,形成新的增长点和竞争优势。
近年来,中关村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支持大企业利用互联网、大数据转型升级。在人工智能与大数据、下一代网络、集成电路设计制造与高端计算等十大前沿技术领域重点布局一批前沿项目。同时积极支持大企业参与“双创”,建设一批众创、众包、众服、众筹等“双创”平台,争取国务院国资委支持,建立与央企合作机制,建设一批央企“双创”支撑平台。
此外,中关村示范区主动对接国家战略。以中关村园区链为载体,在京津冀范围内统筹一区多园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服务链布局。建设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石家庄正定集成电路产业基地、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等共建园区。加强与重要城市节点和对外开放桥头堡地区的产业联动与园区共建,构建“丝绸之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协同创新发展带。
天津高新区也积极瞄准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创新中心这个总目标,跟踪国内外前沿产业动向,深入挖掘最有价值的生产力集群和创新发展趋势,在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引进具有广泛国际背景和上下游产业链整合能力的重大产业化项目40余个,达产后将形成3000亿元的洁净产业规模。通过精准对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系统构建科技金融、产业信息交流与对接、创新创业辅导、国际产业创新交流四大平台,既实现经济规模的迅速扩张,又为“双创”提供强力资源支撑,形成了“产业+双创深度融合”的天津特色。
深圳高新区则支持企业核心技术研发,积极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围绕前沿技术、新兴产业和交叉领域,加大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大力支持生物、互联网、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2015年以来,已组织实施重大科技攻关项目100项以上, 集中力量突破4G技术、超材料、基因测序、3D显示、柔性显示和无人机等领域的技术瓶颈。同时,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需要,大力实施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孔雀计划”。预计2015全年引进20个海外高层次人才团队,资助力度达5亿元。
厦门火炬高新区则设立了各类基金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发展。设立产业发展基金规模30亿元,为产业发展注入活力。设立福建省首只众创孵化基金,积极构建“引导基金—子基金(及相应孵化机构)—创业项目”的产业发展体系。设立京道科创、两岸青年基金两只子基金,基金规模分别为5010万元和1亿元。设立坚果兄弟创业投资基金,专注于投资移动互联网各个细分领域中处于优势地位的优质公司,基金规模2.3亿元,已投资7个项目。弘信移动互联产业投资基金目前已投资8个项目,签约投资金额1.54亿元,带动其它投资超过3亿元。
科技部火炬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十三五”时期,国家高新区将继续引导创新要素聚集流动,培育和集聚人才、技术、资本、第三方机构等创新要素。同时,发挥国家高新区的核心载体作用,推进全球高端产业、科技、人才和金融资源在国家高新区集聚,引导研究开发、技术转移、创业服务等平台与机构发展,建设一批集知识创造、技术创新和新兴产业培育的高水平基地,在部分领域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区域创新高地。此外,还要突出国家高新区的引领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将率先形成的先行先试政策、体制机制、发展方式、发展理念向区域推广共享。充分发挥国家高新区创新资源集聚优势,探索通过建设开放实验室、开展技术服务、结对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等方式,扩大辐射范围。有效引导通过一区多园、异地孵化、飞地经济、模式输出、成立协同创新共同体、成立跨区域园区联盟、布局跨区域产业链等方式,构建跨区域创新网络。
14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如何定位的?
14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具有相同的使命,那就是享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相关政策,积极开展科技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在股权激励、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科技金融结合、人才培养与引进、产学研用结合、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进行探索示范,对周边区域发挥创新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但由于经济和区域特色不同,14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定位也各有不同。主要表现在: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努力培养和聚集优秀创新人才特别是产业领军人才,着力研发和转化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做强做大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培育一批国际知名品牌,全面提高中关村科技园区自主创新和辐射带动能力,推动中关村科技园区的科技发展和创新,在本世纪前20年再上一个新台阶,使中关村科技园区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努力培养和聚集一批优秀创新人才特别是产业领军人才,着力研发和转化一批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在具备优势的基础研究学科前沿领域取得一批原创性成果,做强做大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培育一批国际知名品牌,建设一批世界一流水平的新型研究机构,全面提高东湖高新区自主创新和辐射带动能力,全力推动东湖高新区科技发展和创新在十年内再上一个新台阶,成为推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依靠创新驱动发展的典范。
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努力培养和聚焦优秀创新人才特别是产业领军人才,着力研发和转化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做强做大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培育一批国际知名品牌,全面提高张江高新区自主创新和辐射带动能力,推动张江高新区的科技创新在本世纪前20年再上一个新台阶,使张江高新区成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载体和实现创新驱动、科学发展的示范区域。
深圳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科技体制改革先行区、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区、开放创新引领区和创新创业生态区。
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试验区、区域创新一体化先行区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经济发展高地。
天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打造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努力把天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成为创新主体集聚区、产业发展先导区、转型升级引领区、开放创新示范区。
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科技体制改革先行区、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中西部地区发展新的增长极。
成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打造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全面提高自主创新和辐射带动能力,努力建设成为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高端产业集聚区、开放创新示范区和西部地区发展新的增长极。
西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打造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努力把西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成为创新驱动的引领区、创新创业的生态区、军民融合的示范区、改革开放的模范区。
杭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互联网+”创新创业中心,努力建设成为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示范区、互联网大众创业示范区、科技体制改革先行区、全球电子商务引领区、信息经济国际竞争先导区。
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打造国际一流的创新创业中心,努力建设成为我国开放创新先行区、转型升级引领区、协同创新示范区、创新创业生态区。
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原创新创业中心,努力建设成为开放创新先导区、技术转移集聚区、转型升级引领区、创新创业生态区。
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海洋科技创新中心,努力把山东半岛国家高新区建设成为转型升级引领区、创新创业生态区、体制机制创新试验区、开放创新先导区。
沈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打造东北亚科技创新创业中心,努力把沈大国家高新区建设成为东北老工业基地高端装备研发制造集聚区、转型升级引领区、创新创业生态区、开放创新先导区。
摘自《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