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无论是笔者浏览网页还是翻看杂志,抑或是查询展会信息,有四个字出现的频率最高,那就是“轨道交通”。轨道交通被称为“城市交通的主动脉”。在新一轮扩大内需投资中,轨道交通建设是一个突出的投资亮点。无论是建设规模,还是建设速度,我国的轨道交通发展目前都正在经历一个高速发展期。
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城市轨道交通市场。国家发展改革委基础产业司王庆云司长透露:从国务院已经批准和即将批准的城市轨道交通规划来看,共涉及23个城市,2020年之前轨道交通投资规模将超过1万亿元。
如果按照过去国务院批准地铁建设的3项指标来衡量,即城市人口在300万以上,GDP在1000亿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0亿以上,轻轨的标准只要达到上述条件的60%即可,目前全国将近50个城市都具备了轨道交通的建设需求和条件。
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的综合效应相当可观:从短期看能够拉动固定资产投资,有利于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从长期看,则可以解决制约城市发展的交通拥堵和空气污染问题,有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轨道交通目前的高速发展固然会为整个社会创造财富,然而,如今随处可见的轨道交通展会,但凡可以和轨道交通沾上边的企业也全都推出相关产品或活动,这不禁让笔者思考:面对有些过热的轨道交通建设,我们是否应该以冷静的思维来看待呢?
首先,我国的城市轨道交通管理体制存在缺陷。城市交通、城市道路、城市轨道交通,从建设和管理上涉及国家发改委、建设部、公安部、交通部、铁道部,以及规划管理部门、土地管理部门等等,由于政出多门,政策上很难协调统一,对城市轨道交通的规划、建设、相互衔接,一体化运输带来较大影响。 其次,如今多个城市都计划每年开通4条甚至更多城市轨道交通线路,造成项目“堆积如山”,这就使得轨道交通相关部门的工作相对饱和,然而人才、技术储备等方面是否跟得上?另外,市场大,机会就多,这就必然导致竞争加剧,不仅国内企业瞄向了这块大蛋糕,就连国外企业也全都纷纷投来觊觎的目光。竞争固然可以促进社会的进步,但是谁又能保证这不是下一场价格战的前奏呢?第四,各大项目已经中标,然而投资的资金从哪里来?一个项目政府出资多少,银行贷款多少,都是要经过论证的。如果政府财力不足,要加大银行贷款比例,就可能产生许多不利影响。所以,面对轨道交通建设发展的“热”,我们必须用了“冷”的头脑去审视,否则将事与愿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