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的治理能力正在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新动能。人类社会已经进入到数据社会。20年前,1996年中国互联网用户还是以百万级计算,那个时候还处在计算机时代,所有的信息化都是提高我们的计算能力;从1996年到2006年,这20年主要做“连接”。不管是阿里、百度,还是腾讯,做的唯一的事情就是“连接”。
现在进入以数据为主的时代,数据的浪潮可能比我们想象还要凶猛。材料、能源、信息和数据,正在构建当代最重要的资源,而且这些资源里数据的含金量比能源和物质还要重要,因为通过数据调动能源和物质的组合能力可以创造出新的价值。所以,数据的好坏、多少、开发能力的强弱,已经直接影响到组织服务创新能力。如今,信息化人士已经不太关注硬件和软件,而是关注数据如何运营、如何增值的问题。
当然,城市大数据发展遇到什么问题呢?主要集中在网络复杂,系统庞杂,数据混杂,需求多样等问题,并且在数据治理方面存在少、乱、差的问题。对大数据的理解,我们认为它的第一个特征应该是数据格式的多样性,第二个特征是数据的流动性,第三是数据的大容量,第四是数据的价值。
目前评判大数据好不好就看它大不大,很少去关注数据的流动性。对于一个城市来说,未来建立规范统一、运行高效、服务到位的保障体系显得极为重要。当前大多城市都在建设智慧城市,不论做了多少工作,如果数据连接不起来都是徒劳的。
此外,我们要重新审视技术体系架构,过去是站在系统观来架构我们城市信息体系的。现在要从数据的流动性角度,重新审视城市的数据体系,从数据采集、加工、分析,包括共享和应用等环节,来重塑城市信息系统的逻辑架构。
当前城市大数据管理面临很多挑战,由于城市决策者缺乏实时动态真实的高质量数据支撑,导致许多“拍脑袋”的主观决策。因此,当我们需要通过数据来做决策的时候,我们就要保证数据能够清晰动态直观地掌握,同时我们的数据流动需要按需进行高效共享。
基于数据元进行灵活的数据抽取,实现多样化的数据模型与应用场景,这是未来城市服务能力的一个要求。如果做不到数据源资源共享,城市的服务都是一个泛概念。只有做到共享的时候,城市服务才能直指到某一个具体的需求与应用场景。
过去的信息体系是关注流程和业务逻辑,是基于网络和系统为主的,要重塑信息体系就是要关注数据的流动性和价值的应用。它的核心逻辑是什么?就是注重信息流动的差异性。信息本身就可以流动和共享。所以,尊重数据的内在流动性,发挥数据的最大价值,需要提高数据的流动性来重塑城市的数据体系。
现在城市是按照部门、城市形态来构建各种管理系统。所以城市的出发点是从网络系统、数据库等角度,来保障信息最大范围的开放共享,不断提高城市的采集能力,来提高城市的治理能力。健壮的信息体系要依赖于优质的数据基因系统。现在城市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是什么?是因为城市现在的数据基因还不够好,缺乏生命力,所以需要通过打造好数据基因网络后,构建一个健壮成长的信息体系。
城市的创新依赖于数据能力的创新服务。过去认为智慧城市演进的逻辑,是从数据、信息、知识、智能到智慧的递进式的关系。在未来,甚至现在都也可以这样说:没有信息就没有服务。没有高质量的信息就没有高品质的服务。所以,要先构建优质的城市信息体系,再来创新城市的服务能力。我认为现在已经到了数据横流时代,到了数据井喷的时代,就要发挥数据对智慧城市建设的战斗力。
摘自《中国城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