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青岛市科技局科技服务处和青岛市技术市场服务中心比较忙,有时一天就要接待两拨学习考察代表团。这些来自天南海北的客人,均是冲着科技成果转化“青岛模式”前往当地取经的。
“经过近些年的经验积累,青岛探索出一些技术转移转化的新路径,有的还是全国首创。”面对业界的广泛认可,青岛市科技局科技服务处处长姜荣先颇为自豪。他表示,基于海洋科技优势的基础上,青岛正在探索“模式、路径、架构、体系”四方面的先行先试经验,旨在将原有的成功做法“升级换代”,力图打造特色鲜明、可复制、可推广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青岛模式”。
“挂牌”和“评价”都是全国首创
青岛市技术市场工作起步晚、底子薄,曾一度是该市科技工作的一块“短板”。为补齐发展“短板”,近年来青岛坚持“权力清单做减法,服务清单做加法”,放权给行业、让利给市场,很多改革政策实现了当年出台、当年兑现、当年见效。去年青岛实现技术合同交易额104.12亿元,同比增长16.28%,其中全年海洋技术交易额12.31亿元,同比增长184.95%。“这些年,我们已陆续将技术合同认定登记、科技成果登记与评价、技术转移机构认定等职能下放给技术市场行业服务机构,并取消技术合同登记和科技成果评价服务费,改为由政府购买服务。”姜荣先说。
2014年,青岛制定全国首个科技成果挂牌交易规则和科技成果作价入股技术合同规程。自规则推出以来,该市挂牌项目近3878项,成交466项,实现交易额超过8.4亿元。与此同时,青岛还率先在山东开展科技成果拍卖会,探索科技成果集中公开交易和市场价格形成机制,截至目前已举办4次,成交项目43个,成交金额累计达6561.87万元。在去年9月举办的青岛市第四次科技成果(专利技术)拍卖会上,青岛海洋优加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200万元拍得了“一种养殖网箱沉浮平衡装置”项目的排他许可,之后凭借该项目与海洋国家实验室、阿里云公司签约,并成功在长岛建起了透明海洋牧场。
同年,青岛成为国家开展二期科技成果评价的试点单位。近年来,该市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创新资源方面的作用,由技术拥有方委托社会第三方专业评价机构对成果的科学价值、技术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进行独立公正评价,评价在成熟度、创新度、领先度等方面都有统一的技术度量标准。截至目前,青岛已培育标准化评价机构30家,科技评估师129名,共完成科技成果标准化评价项目1160项。今年2月,青岛对试点经验进行总结和凝练,在全国首先发布了《科技成果标准化评价规范》。
探索升级海洋技术转移转化
如果说“敢为天下先”是科技成果转化“青岛模式”的时代标签,那么“做足海洋特色”则是“青岛模式”与生俱来的内涵底蕴。在科技部国家技术转移体系“2+N”当中,青岛承建了国家惟一的海洋技术转移中心,力图通过市场专业化、机构专业化、队伍专业化和服务专业化的模式,建设国家海洋技术交易市场,全力打造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技术转移的集聚区。
如今,依托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天津大学青岛研究院和哈尔滨工程大学等涉海的高校、科研院所,国家海洋技术转移中心在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农业、海洋工程、仪器仪表等领域建设了8个专业分中心。同时,重点培养中、高级技术经理人和“海洋+”科技服务团队,充分发挥国家海洋技术转移中心的行业特色优势和区域性技术转移集聚优势,提供科研、金融、政策、孵化等全方位的技术转移服务。此外,青岛还组建了全国首只专项用于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的基金,以“做市商”的方式活跃技术市场交易,首期规模2500万元,目前已完成投资2921.5万元。
“从今年开始,除要夯实8个分中心以外,青岛还要再布局3个区域中心。”姜荣先表示,目前,青岛形成了“一总多分”的转移转化路径,主要是以国家海洋技术转移中心为枢纽,8个分中心同时发力,将汇集全国乃至全球的海洋科技成果资源,促进“海洋+”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深度融合。下一步,“转化链”将探索依照城市功能区布局来部署,旨在打通“源头输出—转移转化—资本化—产业化—社会溢出”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全链条脉络。按照青岛市科技局的构想,以海洋国家实验室领衔的青岛蓝谷将重点发挥海洋科技创新源头的作用;青岛高新区是国家海洋技术转移中心所在地,可充分发挥海洋科技转化孵化区功能;西海岸新区依托海工装备的产业优势力量,或将成为青岛重要的海洋科技产业化基地。此外,依托崂山区的知识产权集聚优势,以及“全国最佳金融改革创新示范区”的金字招牌,青岛将着力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为地方调结构转方式促增长提供新动力。
搭建全新科技成果转化运行架构
近年来,围绕科技成果转化这条主线,青岛已建立“政府、行业、科技服务机构、技术经纪人”四位一体的技术市场服务体系,搭建了“一厅一网一校一基金”的青岛市技术交易市场架构。这些“青岛模式”已成为全国各地争相考察的热点,仅去年一年就接待外地考察团40余次。在此基础上,更多的服务功能正在酝酿当中,科技展馆、国家海洋技术交易网络与大数据系统、中国科学院(青岛)研发与技术转移公共服务平台等功能板块也将陆续添加进来,升级为全新的运行架构。
“完善技术交易市场的体系化建设,大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高端化、专业化和国际化,进而全面促进技术交易、要素流动、区域发展和产业升级。”青岛市技术市场服务中心负责人阮航对于2020年实现技术交易突破200亿元的目标信心十足。他介绍说,青岛市技术市场服务中心今年的主要工作是实现两个突破:一是引导有条件的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专业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构。二是打造区市分市场,建立各个区域特色鲜明的技术交易“小中枢”。前者是一种横向布局,后者是技术市场服务体系的纵向延伸,“横”还将向“纵”输送成果和人才,从而交织起一张纵横交错的技术市场服务网络。
“传统高校、科研院所的成果转化都是通过科研处来做,不是市场化行为,只有建立起专业的转移转化机构,才能把政策奖补落实到科技成果完成人那里,激发创新积极性。”姜荣先说。
在青岛市第四次科技成果(专利技术)拍卖会上,阮航曾透露,青岛将试行“互联网+”拍卖模式,在网上发公告、提交保证金、线上线下同时竞价,这种科技成果拍卖模式在全国还没有先例。前不久,青岛市技术市场服务中心负责人伍晓强表示,山东光彩银星拍卖公司正在开发的“洪荒网”已经为青岛市定制了一个网上拍卖功能,可将每年一次的拍卖会形成常态化。该网站功能计划今年2季度模拟运行,3季度进行首次试点。
摘自《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