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全球服务业发展日新月异,呈现出诸多新趋势和新特征。我国服务业发展方兴未艾,正处在全面跃升的关键期。加快发展服务业不仅是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途径。《服务业创新发展大纲(2017—2025年)》提出了建设服务业强国的战略目标。我们要充分认识全球服务业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特征,把握我国服务业发展进入全面跃升关键期的历史方位,通过改革开放推动服务业创新发展,加快服务业大国向服务业强国迈进的步伐。
全球服务业发展呈现新趋势新特征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全球经济服务化趋势日趋明朗,高收入经济体加快向服务经济转型。这是继工业革命之后的新的产业革命,是技术业态、产业组织、经营管理、商业模式、运行体制、发展方式的全方位变革,可以称之为“服务革命”。随着经济服务化的快速发展,服务业在世界经济的比重超过60%、在发达国家经济的比重已经超过70%、在发展中国家经济的比重在60%左右,服务业跨国投资占国际投资总额的比重超过三分之二,服务贸易总额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超过五分之一。服务业成为引领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主导力量。全球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呈现出一系列新趋势、新特征。
一、经济服务化。服务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经济部门服务化不断深化,服务性活动成为经济活动的主导方式。服务不仅成为提高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也成为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越来越将业务中心从产品生产转到提供服务上来。
二、服务外部化。制造企业将研发、设计、仓储、营销等服务功能逐步分离出来,外包给专业服务公司,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成为相对独立的部门。政府向社会和市场购买公共服务,政府从“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
三、产业融合化。服务业与农业、制造业之间相互渗透和融合的趋势日趋明显,产品和服务的边界日趋模糊。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关系从一次性购买转变为持续的多次服务,消费者和生产者趋于融合。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业务、组织、管理趋于融合,形成全产业价值链增值体系。
四、价值高端化。企业生产向研发、设计、标准、供应链管理、营销网络、品牌等高价值链区段转移,生产性服务环节在产业价值链增值中的比重不断提高,供应链、营销网络、服务方式、赢利模式等商业模式创新成为创新活动的新内涵。
五、要素知识化。物质形态的要素投入作用越来越小,而凝结了知识、诀窍等的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日趋紧密,人力资本取代物质资本成了主导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因素,要素投入的知识化趋势不断增强,促进服务经济成为以知识要素投入为主的生产过程。
六、组织网络化。企业利用生产网络和不同地区的比较优势,把不同的价值链环节配置到成本相对最低的区位,并对生产网络进行系统整合。生产工序和价值链分工深化,推动产业链与营销网络和服务体系的深度融合,促进企业实现更大空间尺度的资源优化配置。
七、企业平台化。借助于互联网络、电子支付技术和现代物流服务,各类平台服务越来越深入地融入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改变了企业的营销方式和人们的消费方式。消费者成为生产活动中心,个性化、体验式、互动式消费蓬勃兴起,促进服务内容、业态和商业模式创新。
八、分布集聚化。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大规模发展,促进知识、信息、人力资本等大规模集聚,促进大都市和城市群成为服务功能的主要集聚地。大都市和城市群由制造中心和生产基地,转换为服务中心和服务功能区,推进服务业快速发展。
九、结构生态化。信息网络技术与服务业深度融合,促使产业发展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为主,向以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为主转换,低能耗和低排放成为主要特征,使轻型化、生态化成为服务业的突出优势和结构特征。
十、发展离岸化。全球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贸制度创新,推动服务的可贸易性大幅增强,服务贸易流量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日益提高,服务外包迅猛发展,服务业跨国投资份额大幅提高,服务业跨境转移成为全球产业转移的重点,服务业离岸化发展成为全球化新特征。
与服务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新特征相适应,国际经贸规则关注的焦点逐步向服务经济领域转移。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贸易组织主导的贸易自由化进程受阻,多哈回合谈判陷入僵局,美欧等发达国家转而推进由其主导的国际服务贸易协定(TISA)等谈判,推动国际经贸规则向服务贸易和跨境投资拓展,对成员国的约束从“边境措施”转向“边境后措施”,意欲强化国际规则制定主导权。国际经贸规则加快重构,将对全球服务经济发展产生广泛、深刻的影响。
摘自《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