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只要有创意,一杯咖啡、一台电脑,就足以开启创业之路。众创、众筹、众包、众扶(“四众”平台)等“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撑平台迅速发展,交叉叠加,已经为创业者构筑起了完善的创新创业生态,让创业变得更加便利化、低成本化。在大力激发社会青年参与创新创业热情的同时,“四众”平台也不断孕育出引领全球的前沿技术、商业模式和创新企业,已经成为支撑新一轮创新创业的重要力量。
近日,在2017全国双创活动周期间正式发布的《中国的众创、众筹、众包、众扶平台——基于创新创业视角下的分析研究》显示,我国“四众”平台中,仅众创空间就达4298 家,与3600 余家科技企业孵化器、400 多家加速器共同形成企业孵化创新创业生态,服务创业团队和初创企业超过40 万家,培育上市挂牌企业近1000家,提供180 万个就业岗位。
该分析研究报告由科技部火炬中心联合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成立联合课题组,在全国范围内选择19 个重点省(市、区),针对众创、众筹、众包平台组织了问卷调查,同时在北京、杭州、深圳、吉林、西安、青岛等地进行了实地调研,对30 家典型平台深入分析。在深入分析调查数据的基础上,结合科技部火炬中心的权威统计数据,聚焦平台研究,剖析“创新创业中的众创、众筹、众包、众扶问题”,提出创新创业的质量和活力很大程度上受到创新创业平台发展水平限制的论断, 为政府进一步出台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融合创新 激发创业热情
2014年9月,李克强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首次提出,要借改革创新的“东风”,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创新创业的春风自此拂动全国,众创、众筹、众包、众扶平台建设风起云涌。
2015年,上海苏河汇众创空间管理有限公司领取营业执照,名正言顺地开展创客空间管理服务,在其空间里无论有1家、2家,还是100家企业,都可以使用同一个地址注册公司,大大降低了创业初期的房租成本;在阿里云平台上,六成创业者是首次创业,他们采用公共云平台后,计算成本下降到原本的30%,大大减轻了创业负担,提高了创业成功率……
“四众”平台建设带来的便利性、低成本化要素,使得大众创新创业的热情进一步高涨,创新创业活力得到大力释放。如今,在腾讯的开放网络孵化平台上,已有500 万开发者创业,开发者分成超百亿元;海尔“海创汇”内部创业平台已诞生了400 多个项目,孵化和孕育着2000 多家创客小微公司;在众包平台猪八戒网和一品威克上,每年诞生的创业公司可达上千家。
与此同时,随着互联网、大数据、分享经济的不断发展,“四众”平台自身不断创新并出现了各种“变种”,“四众”平台呈现从功能单一到功能复合的转变。越来越多的“四众”平台为创业者提供“空间+ 服务+人才+ 资本”的“四位一体”服务,众创、众筹、众包、众扶等平台也从“泾渭分明”走向“融合创新”。
《分析研究》显示,在1230 家接受调查的“四众”平台中,绝大多数众创平台同时也是众筹、众包平台,有78% 的平台兼具“众创+众筹+众包”多种功能。
能量释放 催生新业态
事实证明,“四众”平台融合创新建立起来的生态链,能量巨大。单就融资来看,《分析研究》编写组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230家参与调查的众创空间,现有常驻企业42844家,累计孵化毕业企业52006家,在平台上为106623家创业企业提供了开放服务,并且通过平台为孵化企业累计实现融资208.18亿元。而据此前科技部火炬中心对全国146+1家高新区的调查统计,2015年各国家高新区共设立创业引导基金133.34亿元。从这一数据对比可知,目前从参与问卷调查的平台来看,在不到两年时间实现的创业融资金额已经超过了所有国家高新区政府设立的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总和。
处于这样能量巨大的生态链中,创业团队和创业企业活力尽现,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不断涌现,同时也催生了新兴业态的产生。
如,中科创星光子产业众创空间共引进、孵化、培育了50余家高科技企业,其中光子集成芯片、玻璃增透镀膜液、高速3D扫描等孵化成果均填补了国内空白;依靠众筹起步的ofo公司,已经从北京大学出发,走向全国各大高校、城市,并不断拓展,成为一家现象级企业,同时也带动了整个共享单车行业的发展。
而作为平台本身的众筹平台,也将成为新兴的经济业态,成为与金融行业紧密相关的新经济部门。众筹平台使得小额分散融资在实际操作层面及经济上成为可能,带来了金融行业新的突破,这使得如天使汇这种新兴业态闯入者大量出现,其扩大了金融业的组织边界,使得以往由于不能覆盖成本而无法获取收益的金融业务成为新的盈利空间。
集聚发展 产生“裂变”效应
“四众”平台作为新时期创新创业活动的载体,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区域内创新创业发生的规模和水平。一般情况下,“ 四众”平台发展较好的地区,创新创业活动质量更高,也更为活跃。与此同时,如果推动“四众”平台快速发展,对于提升区域创新创业能力也将起到重要作用。近些年,成都、重庆、西安等西部城市就通过“四众”平台建设,实现了“弯道超车”,和东部地区一样成为创新创业者向往的高地。
而在创业高度活跃的区域,“四众”平台聚集在一起,形成了多个优良的“双创”社区。如,中关村创业大街、深圳湾创业广场、杭州梦想小镇等,它们从“全楼”孵化发展为“全城”孵化,形成“创业+工作+社交+文化+消费+居住”的综合体。
在中关村创业大街,一间间“咖啡馆”里,日均举办2.2场创业活动、孵化1.4家科技企业,每1.5天有一个团队在街区获得融资、平均融资700万元。数字的背后,显示新的“裂变”正在中关村创业大街悄然发生,一批海内外专业研发、产业链资源、原始科技创新力量等产业巨头陆续入驻,加速激发着创新创业对实体经济的引领能力。
杭州“梦想小镇”锁定互联网创业和天使基金两大产业门类,集聚了以“阿里系、浙大系、海归系、浙商系”为代表的“新四军”创业,目前已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1850余名,成为浙江省海外高层次人才最为密集、增长最快的人才特区。
从“星星点点”的个体单元,到连锁化、品牌化经营,再到集聚发展产生“裂变”,“四众”平台完成了一次华丽的转身。《分析研究》表明,面对未来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重点区域经济建设,“四众”平台必将往纵深发展,形成空间集聚、产业融合、企业内化等效应,必将对中国创新创业、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摘自《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