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在全球创新坐标系中找准定位,当好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主要载体,大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深化创新改革示范,持续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示范区创新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不断涌现发展新动能。
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1-11月,中关村示范区经济运行继续保持稳中向好发展态势,显示出较强的稳定性和韧劲。主要经济指标平稳增长,提质增效态势良好;双创生态环境不断完善,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高精尖”产业平稳增长,发展新动能正加速集聚。
各项经济指标彰显创新力
经济贡献能力不断增强。2017年1-11月,中关村规模以上企业实现总收入42256.9亿元,同比增长14.2%。技术收入占比不断提升。2017年1-11月,示范区规模以上企业实现技术收入6356.8亿元,同比增长20.4%,占示范区总收入的15.0%。示范区拥有近2万家高新技术企业,年收入过亿元的企业3273家,是2011年的2倍;上市公司从2011年的200余家,增加到目前的318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1614家,约占全国的1/10;独角兽企业67家,占全国一半左右。
产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中关村形成了以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与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高端装备制造为代表的产业集群,成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策源地。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规模近1.8万亿元,约占全国的11%,是2011年的2倍,集聚了联想、百度、京东、小米、奇虎360等一批龙头企业;生物产业规模约1885亿元,年均增速24%,利润率连续13年在国内医药发达省市中排名第一,企业数占全国的1/6,形成了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亦庄生物医药园、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等特色园区;节能环保产业规模约4700亿元,占全国的1/10,已成为国内最大的节能环保产业研发服务和技术辐射中心。
创新引领作用显著提升。2017年1-11月,中关村企业共申请专利66465件,同比增长11.1%,占全市的55.7%。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达39512件,同比增长12.7%,占专利申请量的59.4%。获得专利授权37971件,同比增长14.9%,占全市企业专利授权量的55.6%。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16606件,同比增长24.7%,占全市的63.7%。
创新创业生态持续优化。中关村高端人才加快聚集,有“千人计划”专家1188名,占全国近20%。有2万天使投资人,约占全国总数的80%,知名创业投资机构670家;2016年,天使投资案例819起,投资金额45.6亿元,创业投资案例1961起,投资金额1054亿元,均占全国1/3以上。 “双创”继续保持了高度活跃的态势,形成了以“90后”创业者、连续创业者、领军企业骨干创业者、海外创业者为代表的四支创业大军。
辐射带动和全球影响力进一步增强。中关村与全国20多个省市地区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已合作共建20多个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中关村企业在京外累计设立分支机构近1.2万家。2016年,企业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3940.8亿元,同比增长14%,占全国总量的34.6%,近八成辐射到京外地区。大力构建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中关村企业累计在津冀两地设立分支机构6003家。领军企业在海外设立研发中心或分支机构近千家,海外上市公司98家。
创新示范凸显巨大成效
发挥改革试验田作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关村经国务院批准实施“1+6”“新四条”等先行先试政策,率先开展科技成果“三权”、鼓励创新创业税收、股权激励、科研经费管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全国性场外交易市场等重大试点,10余项试点政策已推广至全国或其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推动出台了“京校十条”“京科九条”等市级政策,示范区研究出台了支持重大前沿原创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提升创新能力优化创新环境、支持人才发展优化创业服务、促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创新发展、促进一区多园协同发展的“1+4”资金政策支持体系。在中组部等15个部委和北京市委市政府支持下,建设中关村人才特区,开展一批特殊政策试点,着力实施“绿卡直通车”等外籍人才出入境管理20项政策,启动中关村外籍人才申请在华永久居留积分评估工作。在“一行三会”等部委支持下,建设中关村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不断深化全面创新改革,财政部等部委支持开展中关村现代服务业试点,国家工商总局支持实施工商全流程网上登记注册等19项试点政策,国家食药总局支持实施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等12项试点政策,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支持开展中关村进境动植物生物材料检验检疫试点,在市政府领导下推进中关村军民融合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建设。
加强前沿产业布局,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创新引领工程,出台中关村大数据、集成电路、智能硬件、智能机器人、虚拟现实、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等新兴产业政策措施,促进重点前沿产业发展。搭建市场化高端产业促进平台,支持航材院建立石墨烯系列科技成果孵化转化平台,支持中国科技大学在中关村筹建“1+2”协同创新平台,支持北京大数据研究院、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北京纳米能源系统研究所等创新发展。深入推进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采用政府股权投资、补助或贴息、共有知识产权等方式,安排资金24.5亿元,支持109个项目,推动一批前沿技术和重大项目落地发展。会同科技部火炬中心,出台实施了国家高新区互联网跨界融合创新工程和“创业中国”中关村引领工程,推动前沿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金融创新深度融合,催生“互联网+”新业态,涌现了滴滴出行、美团点评、摩拜单车等一批分享经济领军企业。
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双创”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不断优化创业服务,形成了由97家创新型孵化器、29家大学科技园、26家特色产业孵化平台为代表的创业服务体系,有活跃的产业联盟、协会商会、民办非企业组织超过500家,形成了以中关村创业大街、中关村智造大街、“回+”双创社区为代表的特色创新创业集聚区。精准服务领军企业和潜力企业,深入实施“十百千工程”“领航计划”“瞪羚计划”“展翼计划”“金种子工程”等企业培育计划,支持形成了“百度系”“联想系”“金山系”等创业系,挖掘出一批领军企业和潜力企业。成立京企云梯联盟,推动中央企业、市属国有企业与中关村企业创新合作。实施“千人计划”“海聚工程”“高聚工程”“雏鹰计划”,建设中关村高端人才创业基地,构建起多层次广覆盖的人才支撑体系。建立天使投资和创业投资引导资金,引导壮大天使投资和创业投资规模。支持发展产业联盟、行业协会、科技中介等创业服务新业态,依托中关村标准化协会发布了首批“中关村标准”。
发挥科技战略支撑作用,积极服务首都城市重大需求。以服务国家重大活动为契机,中关村建立需求拉动创新机制。围绕城市副中心建设,充分发挥中关村在新产品、新技术方面的优势,推荐广联达、滴滴出行、碧水源、桑德等一批创新企业,对接智慧城市、智能交通、生态环境等领域的需求。围绕筹办2019北京世园会,组织格灵深瞳、旷视科技等一批企业,与世园局展开合作,服务“绿色世园、智慧世园、创新世园”。围绕筹办北京冬奥会,对接服务国家体育总局“科技助力”需求,组织诺亦腾、弘大等30余家企业服务训练比赛、赛事保障、配套设施、冬奥场馆建设等需求,支持延庆园发展能源互联网、体育园艺产业。围绕“大城市病”治理,支持千方科技、碧水源、桑德集团、神雾集团加强相关技术攻关和产品服务推广应用。
聚焦“4+N”产业合作功能区,推动构建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印发实施《中关村示范区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行动计划(2016-2018)》,实施政策先行先试、创新社区共建、重点园区建设、新兴产业培育、京津冀人才圈建设、金融服务一体化等六大工程。搭建市场化平台,支持成立了“一司一金一空间”,即中关村协同发展投资有限公司、中关村协同创新投资基金、中关村领创空间。联合津冀有关部门共同出台实施《发挥中关村节能环保技术优势 推进京津冀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工作方案》。会同津冀共同建设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曹妃甸绿色环保示范基地、张家口云计算产业园、承德大数据产业园、保定 中关村创新中心,打造跨京津冀科技创新园区链。
推动开放式创新,打造链接全球创新网络的关键枢纽。支持企业“走出去”,实施中关村企业国际化发展行动计划,在全国率先设立了企业国际化发展专项资金和300亿元中关村并购母基金,支持企业境外设立分支机构、参加境外知名行业展会及国际会议、与国际高端创新资源开展合作等,目前已有联想、百度、小米等近700家企业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强化与境外创新区域的合作联系,建立中关村驻硅谷、伦敦等122个海外联络处,支持中关村发展集团设立中关村硅谷创新中心,加快构建中关村国际创新网络。支持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推动成立中关村“一带一路”产业促进会,支持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布局。注重“引进来”,发挥中关村—以色列国际技术创新合作转移中心、芬华创新中心的作用,与国际知名创业服务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微软、英特尔、ARM、Plug&Play、TechCrunch等全球知名创业服务机构在中关村落地。
持续发挥改革创新潜能
总结中关村的创新发展经验,关键是要肩负国家战略使命,牢固树立创新引领的战略和理念,把握趋势和规律,在思想观念、体制机制、产业发展、创新服务等方面始终引领方向和潮流。
一是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改革的目的是要破除制约创新发展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中关村积极探索破除制约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发展的制度性障碍,尊重科技创新规律和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积极搭建平台、整合资源,促进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推动创新主体之间深度合作,形成了央地、军地、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的协同创新体系,使创新活力充分释放。
二是推动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创新联合治理体系。中关村的政府资源、市场资源和社会资源高度密集,既要厘清三者边界,又要促进三者良性互动,形成联合治理的“创新共治”格局,才能更好地为创新创业提供服务。在中关村发展的不同阶段,政府、市场、社会发挥作用的强度和方式有所不同,但中关村始终注重通过转变政府职能,使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发挥新型社会组织在治理体系中的平台和服务功能,使各类产业技术联盟和行业协会组织成为政府创新治理的合作者。
三是持续构建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中关村服务创新创业,靠的不是简单地集聚创新要素和主体,不是简单地提供政策优惠,而是形成有利于“要素聚合、主体协同、文化融合、环境友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中关村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包括高校院所、科技企业、优秀人才、创业投资、孵化服务、创新政策等六大要素,形成了由众创空间、创新型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知识产权、律师、会计等专业机构构成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
新时代,开启新征程。中关村将认真落实十九大关于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强国建设的要求,当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旗手,把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作为核心任务,通过政策引领,优化创新环境,完善服务体系,进一步辐射带动北京十六区、京津冀及全国创新发展,力争率先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摘自《中国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