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在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开启了建设创新型国家新征程。呼和浩特市科技系统将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八项工程为抓手,以强基固本、夯实科技创新基础、提升城市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为目标,为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支撑。
党的十八大以来
呼市科技综合实力明显提高
党的十八大以来,呼和浩特市紧紧围绕构建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发挥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各项工作成效显著,科技综合实力明显提高。
创新政策进一步优化。出台了《呼和浩特市科学技术进步促进条例》《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若干意见的通知》《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意见》《关于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成长型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印发了《呼和浩特市专利费用资助及奖励办法》《呼和浩特市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实施意见》。与此同时,呼和浩特市政府与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科技厅签署了厅市产学研协同创新科技合作协议,三方协商起草了《厅市产学研协同创新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设立了知识产权、科技特派员,厅市产学研协同创新专项经费,为推进科技工作提供了政策和资金保障。
2017年,呼和浩特市新增各级各类平台载体62个,其中国家级1个、自治区级48个、市级13个。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1个、自治区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1个、自治区科技企业孵化器3个、自治区众创空间15个、自治区星创天地14个、自治区企业重点实验室1个、自治区企业技术研发中心9个、自治区企业技术中心1个、自治区院士专家工作站4个、呼和浩特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呼和浩特市企业研发中心8个。获得第一批内蒙古自治区众创空间优秀创新创业导师21人。
创新基础进一步夯实。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通过科技部验收,国家高新区、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家留学人员创业园、国家生物医药特色产业基地、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企业孵化器等一批国家级创新创业基地获批,建成自治区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3个;建成各级各类企业研发机构295个,其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8个、企业研发中心171个、重点实验室13、企业技术中心28、自治区新型研究院7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5个、院士专家工作站13个;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到196家,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自治区知识产权工作试点企业、市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市知识产权工作试点单位89家。创新基础条件的不断增强,创新能力的提升,为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新动能。
呼和浩特市深入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打造以人才为核心、企业为主体、园区基地孵化器和众创空间为载体、各级各类研发机构为平台的科技创新体系。目前,呼和浩特市158名国内外高层次人才组建的51个创新团队支撑了呼和浩特市295个各级各类企业研发平台,拥有的8个国家级创新载体、75个自治区级创新载体承载了呼和浩特市90%以上的研发平台、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人才,促进了呼和浩特市传统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项目近2亿元的经费用于支持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的建设和发展。建成的11家科技企业孵化器、31个众创空间试点和23个星创天地面积达到了48万平方米,入孵企业上千家,为3200多初创企业提供创业服务。预计到2018年末,呼和浩特市将建成80万平方米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和90万平方米的众创空间。与此同时,呼和浩特市将建成呼包鄂乃至内蒙古自治区最大、最具活力、政策环境最优的“双创”示范城市。
科技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党的十八大以来,呼和浩特市成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城市、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示范城市;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1项;获得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奖72项,约占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奖总数的20%。呼和浩特市专利申请量累计达13010件,专利授权量累计7571件。2017年,呼和浩特市专利申请量3653件,同比增长14%,专利授权量1889件,同比增长4.1%;每万人口拥有有效发明专利6件。
实施八项工程 夯实科技创新基础
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呼和浩特市科技系统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重点实施以下八项工程:
一、创新型企业培育工程。切实用足用好创新奖励扶持资金和创新投资引导基金,加大对科技型企业的重点支持,着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今年年内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0家以上,力争完成50家,促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为补齐工业短板提供科技创新支撑。
二、科技创新载体建设工程。着力打造和林格尔新区、呼和浩特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推进呼和浩特金山高新区产业优化升级,提升和林格尔农业科技园区辐射带动功能,培育托清工业园升级为内蒙古自治区高新区,重点培育和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成为集聚优势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平台载体。借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的契机,打造了一批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创新创业平台载体。
三、研发机构创新升级工程。着力引进国家科研机构,组建各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积极培育市级研发机构,今年年内新增各级各类创新研发机构20家以上。
四、科技创新合作工程。积极推进科技资源共享,促进市级企事业单位与区外高校、科研院所和驻呼高校、科研院所开展科技创新合作,创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积极组织培育院士专家工作站,今年年内争取新组建院士专家工作站2家。
五、科技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建设工程。积极推进呼和浩特市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建设,力争今年竣工。积极引导和培育现有开发区与林格尔新区建设科技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呼包鄂知识产权交易平台、技术转移平台,培育第三方社会化科技中介服务机构。
六、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创建工程。全面开展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创建工作。充分发挥知识产权专项资金的引导扶持作用,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大知识产权宣传、培训、执法、维权和服务力度。
七、产业技术升级工程。重点突破产业链中关键环节的关键技术,解决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着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构建云计算、生物医药、乳制品、光伏产业等领域技术引进与创新区域创新发展新格局,为补齐工业短板提供科技创新支撑。重点在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建设、设施农业、规模化养殖、都市休闲农业、高效节水农业等方面开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攻关与产业化。进一步深化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
八、民生科技成果转化工程。重点支持科学研究开发与服务、知识产权服务、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科技咨询、科技金融等现代科技服务业发展。继续开展创新型学校和社区建设,支持公共医疗卫生、城市园林绿化、环境和生态保护等民生事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提升民生事业科技水平。
保障措施到位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一、思想保障。进一步强化职工干部学习党的十九精神,提高思想觉悟和认识,将党的十九大精神贯穿到各项工作中,作为推进呼和浩特市科技工作的指导思想,做到凝神聚力,使科技工作取得较大进步。
二、政策保障。加快制定出台《呼和浩特市科技创新若干政策》,全力做好政策的贯彻落实;配合呼和浩特市人大常委会做好国家科技进步法、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条例和呼和浩特市科技进步条例的执法监督检查工作,通过执法检查促进科技工作取得实效。
三、科技经费保障。切实用足用好创新奖励扶持资金和创新投资引导基金,充分发挥资金和基金的杠杆作用,引导社会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通过创新科技政策,进一步优化财政性科技资金的支持方式和具体措施,加大科技后补助的比重,将科技支持方向逐步转移到科技创新基础条件建设和创新能力提升方面,切实增强科技创新的基础和能力。
加快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是新时代欠发达地区跨越发展的必然选择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6年11月16日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
加快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新时代经济欠发达地区通过科技创新实现跨越发展的必然选择。基于此,笔者以为,兰州高新区积极参与建设兰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应该着眼于三大方面:即弄清楚什么是国家自创区,建设什么样的国家自创区,怎样建设国家自创区。
什么是国家自创区
国家自创区的内涵。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指经国务院批准,在推进自主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发展方面先行先试、探索经验、做出示范的区域。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对于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方面将发挥重要的引领、辐射、带动作用。
国家自创区的发展历程。
2009年3月以来,国务院先后发文批复同意建设北京中关村、武汉东湖、上海张江、深圳、苏南、长株潭、天津、成都、西安、杭州、珠三角、郑洛新、山东半岛、沈大、福厦泉、合芜蚌、重庆、宁温和兰白等19家国家自创区,在国家高新区为主要载体的构架下,形成了诸如中关村一区十六园“一区多园”、武汉东湖“单独园区”、深圳“一市一区”、长沙株洲湘潭3家国家高新区“城市群”等多种国家自创区模式,覆盖了全国40多个城市、50多家国家高新区。在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国家自创区以创新带动创业就业,推动创新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保持较快发展速度,成为新时代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自主创新的核心载体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建设什么样的国家自创区
今年2月初,国务院发文批复同意兰州、白银2家国家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提出“努力把兰州、白银高新区建设成为科技体制改革试验区、产业品质跃升支撑区、人才资源集聚区、东西合作发展先行区、生态文明建设引领区。”2月24日,甘肃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林铎在兰州围绕加快兰白国家自创区建设调研时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认识,把握定位,深化改革,激活要素,协调联动,努力把兰白国家自创区打造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平台和支撑。4月3日,甘肃省委常委、兰州市委书记李荣灿在兰州高新区调研时强调,要站在战略和全局高度,深刻认识兰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重大意义,抢抓难得的发展机遇,坚持创新驱动,突出科技引领,以重大项目为抓手,积极开展创新政策先行先试,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培育壮大一批创新企业和产业集群,切实为兰白国家自创区建设做出更大贡献。这为建设什么样的兰白国家自创区指明了前进方向和现实路径。
怎样建设国家自创区
建设兰白国家自创区是国家战略,也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兰白国家自创区建设不仅是加快兰州、白银两地产业攀升、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机遇,对甘肃省经济发展都将起到重要支撑作用。“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国家自创区的成功建设,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核心和关键是因地制宜做好顶层设计、实事求是抓好贯彻落实。
一是高点站位加快推进自创区建设。设立国家自创区的战略意义在于强化自主创新的引领示范效应,加大创新创业政策先行先试力度,其目的在于把国家高新区从“一次创业”的1.0版、“二次创业”的2.0版,转型提升为“创新驱动”的3.0版。基于此,兰白国家自创区建设必须解放思想,提高站位,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时“八个着力”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到顶层设计的各个环节。
二是构建权责明晰的组织领导体制。要明确哪些层面负责决策、哪些层面协调推进、哪些层面组织建设、哪些层面具体实施,真正建立起有效的组织领导体制。要深化改革、破除障碍,推进兰白国家自创区机制创新,建立“省统筹、市建设、区域协同、部门协作”的工作机制。当前,构建“科技部等相关部委和甘肃省委省政府决策、省级层面协调推进、市级层面组织建设、国家高新区具体实施”的工作协调推进体系,十分必要。作为具体实施的兰州高新区,要做好顶层设计,做好政策衔接,特别是园区各部门和单位要协同配合,全体干部职工要积极参与,真正形成推动兰白国家自创区建设的工作合力和良好格局。
三是构建科学管用的政策框架体系。建设兰白国家自创区,政策制定很重要。一个好政策的出台,必须考虑现实情况,要有系统性、前瞻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既要学习借鉴其他自创区先进经验和典型做法,不搞闭门造车;又要认真研究当地实际,不好高骛远。要拿出“真金白银”惠企政策,全面提高、扩大企业升级转型政策激励标准和奖励范围,积极支持“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为企业孵化成长、做大做强提供全链条式政策资金支持。兰白国家自创区要整合、用足、用活国家区域发展任务和先行先试政策,在此基础上,紧紧围绕产业培育、孵化器建设、股权激励、人才培养引进等方面,出台符合当地实际的实施办法或方案,制定科学实在管用的政策体系。要出台有关条例,通过地方立法的形式,确保政策的稳定性和工作的连续性。同时,以“优化营商环境建设年”为主线,落实好“放管服”改革、简化办事流程、提高办事效率,全面落实商事制度改革新部署,真正在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取得突破性成就,减少创新创业的制度性成本,全力服务于兰白国家自创区建设。
四是构建科学合理融合的产业布局。兰白国家自创区要从打造国家创新示范引领高地的战略出发,构建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在不改变国家高新区“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初衷的情况下,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创新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创新发展理念,培育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增强新旧动能转化内生动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实现产业集群式、链条式发展,统筹和引领区域一体化发展。同时,要对标“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产业品质跃升支撑区、人才资源集聚区、东西合作发展先行区、生态文明建设引领区”的要求,按照有利资源要素整合、有利土地开发节约、有利绿色协调发展等原则,科学规划产业、合理布局发展空间,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摘自《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