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一场举世瞩目的大战吸引了无数眼球——人类围棋冠军柯洁输给人工智能算法“阿尔法狗”,由此掀起的人工智能话题热潮一浪高过一浪。创新工场董事长兼CEO、人工智能科学家李开复博士称这一事件为中国的“斯普特尼克”时间。
2018年9月,李开复的新书《AI·未来》在全球同步发售。在书中,李开复深度解析人类进入人工智能时代后,人类社会未来十年内的发展趋势。
与人工智能的特殊情结
作为资深人工智能科学家,李开复长期从事人工智能的研究和观察工作,拥有大量的人工智能行业从业经验。
1988年,李开复获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学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主题是关于世界上第一个“非特定人连续语音识别系统”。1988年,《商业周刊》授予该系统“最重要科学创新奖”。他开发的“奥赛罗”人机对弈系统,于1988年击败了世界冠军。
李开复历任苹果、微软、Google顶尖科技公司全球副总裁等重要职务。而在任职微软期间,李开复则在自然交互式软件及服务部门,自然语言、搜索等前沿技术。
2009年,李开复创立了创新工场,这是一家国内一流的创投机构。而在创新工场,他所关注的领域从未离开人工智能,继续着他与人工智能的缘分。
在新书《AI·未来》中,李开复凭借对全球科技业与人工智能行业的深入了解,为读者描绘了人工智能新世界的样貌、未来人工智能对社会的冲击以及在人工智能时代我们的应对策略。
人工智能带来的不只是繁荣,同时也伴随着危机与挑战。人工智能对社会的最大冲击是什么?个体应该如何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大规模冲击和社会的撕裂?在未来,个人、企业、政府究竟该如何协作,才能打造出繁荣的社会图景?
这些与人工智能有关的疑问,正是李开复在书中深入思考的问题。
人工智能已进入新境界
人工智能已经从发明的年代步入了实干的年代。经历了超过半个世纪的发展,人工智能迎来了“深度学习”这项重大技术突破。深度学习使得人工智能的力量终于落地,可以在真实世界里解决过去人们遇到的大量棘手问题。
在《AI·未来》中,李开复提到,中国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成为全球人工智能领域的重要拼图之一。过去三年,中国各地掀起一波人工智能热潮,从科技界、商界、各级政府机关开始,一直蔓延到各行各业,甚至中小学和幼儿园的小朋友都在学习人工智能知识。
人工智能的发展,目前大致上可以分为四波浪潮:互联网智能化(Internet AI)、商业智能化(business AI)、实体世界智能化(perception AI)、自主智能化(autonomous AI)。每一波浪潮运用了人工智能的不同能力,颠覆了不同的产业,都让人工智能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更加深入。
李开复说,过去很多艰难的事实性判断,现在已无需程序计算,只要通过大数据就可得出。在特定任务中人工智能算法可以胜过人类。这已经非常具有实用性,因为狭义的人工智能快速、准确、全天候工作,可应用于许多任务且经济效益显著。
人类会被AI秒杀吗
人工智能像一把利刃,将时代劈斩为泾渭分明的两个板块:在人工智能到来之前,世界上的一切循规蹈矩,有序进行;人工智能到来之后,未来势必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所有秩序和契约都会被重新写就。
自从深度学习发明以来,越来越多的人工智能算法和设想进入到我们的生活之中,大幅度提升了工作与生活效率。
但人工智能给我们带来的并不仅仅是巨大的财富和高效的生产力,同时还可能带来巨大的破坏,甚至可能导致严重的社会撕裂:人工智能的四波浪潮已经改变了世界,即将对全球经济展开前所未有的冲击。而最可能发生的人工智能对社会的大冲击,是人工智能带来的大规模失业。
关于失业问题,目前各方提出的办法有很多,但都治标不治本。李开复通过自己患病的经历,思考出了未来人类与人工智能共存的方法,他在《AI·未来》中写到,唯有从“人机协作”和发展“关爱型工作”的角度来调整未来的就业岗位,同时鼓励创意型工作,才能真正减轻人工智能对就业造成的巨大冲击,并且让人类发挥自己的特有价值。
李开复说,人工智能没有感情,用人工智能取代重复性的工作,可以使人类从传统劳动中解放出来,创造更多有爱、有创意、有人情味的岗位,这才是符合人类繁衍规律的可持续性选择。
摘自《中国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