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
关注中国自动化产业发展的先行者!
CAIAC 2025
2025工业安全大会
OICT公益讲堂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资讯频道

中德合作结出新硕果 人工智能构筑大平台
  • 点击数:669     发布时间:2018-12-16 14:40:00
  • 分享到:
关键词:

“人工智能是引领这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具有溢出带动性很强的‘头雁’效应。”10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人工智能发展现状和趋势举行的第九次集体学习会上说,“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我们赢得全球科技竞争主动权的重要战略抓手,是推动我国科技跨越发展、产业优化升级、生产力整体跃升的重要战略资源。”

这意味着,在全球竞争的背景下,人工智能已经上升为国家意志。

11月15日,以“中德智造·共塑未来”为主题的第三届中德人工智能大会在珠海举行。大会由珠海高新区主办,珠海高新区科技产业局、中德人工智能研究院、珠海市高新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承办,呈现人工智能视觉领域最前沿科技与产业成果并交流经验。

此次大会中外嘉宾云集,德国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创始人欧特福·瓦特,德国总商会(AHK)首席代表克里斯丁·恩格斯,德国人工智能研究中心计算机视觉研究分院院长斯特里克·迪迪尔,科技部高新技术中心副主任卞曙光,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司副司长、玉溪市副市长田川,国务院参事室办公室副主任、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唐华东,珠海市副市长芦晓凤,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党委副书记陈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留学人员和专家服务中心处长杨凯,珠海高新区党委书记闫昊波,四维时代创始人兼CEO、中德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崔岩博士等均来到大会现场。

会上,中德人工智能研究院与德国杜塞尔多夫市战略合作在内的一批项目进行现场签约。中德两国多位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作主旨报告,深入讨论人工智能的发展与中德技术的对接,并有来自中德两国的创新企业进行项目路演。

新桥梁

中德企业“相亲”  共享发展机遇

“过去,我们一直专注于跟人工智能科技有关的话题,如今,我们试图去探究它们之间的新型关系,希望以后能够有更好的未来。”德国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创始人欧特福·瓦特的精彩开场,赢得现场阵阵掌声。

在大会主题报告演讲中,欧特福·瓦特、中德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崔岩、德国人工智能研究中心计算机视觉研究分院院长斯特里克·迪迪尔、UIC理工学部数据科学系副教授轩辕哲、欧洲图像算法联盟会长邦德·约根等专家作了生动而精彩的演讲,掀起一场学术交流的“头脑风暴”。

作为中德人工智能交流合作的重要环节,中德人工智能研究院与欧洲图像算法联盟、德国杜塞尔多夫市、UIC、中国人民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和中国联通珠海分公司等单位在大会现场分别签署合作协议,涉及智能制造、场景建模、产学研合作等多个领域。

其中,在与德国杜塞尔多夫市的合作中,中德人工智能研究院将为后者建设数字化的“虚拟陶瓷博物馆”。

“通过把博物馆进行数字化,我们可以把产品进行虚拟展示,还能把海外文物展品,以数字化形式带到国内。”崔岩说。

事实上,梳理中德人工智能大会的签约项目发现,随着政策环境和创新支撑条件的日益成熟,中德人工智能合作正从传统的单一技术领域,不断向更广更深的层次推进,“科技+服务”的合作模式正日益成为中德合作的新动能和新增长点。

为整合行业资源,深化合作交流,会上,四维时代、鲲云科技、泽恩科技等国内十余家人工智能领域的高科技企业,借助大会契机联合组建AI行业战略联盟,为未来内部的深度合作交流搭建平台基础。

除了企业面对面的沟通交流,技术对接也是本次大会的重要一环。本次大会举办的“人工智能开发者论坛”,吸引了一批国内优秀一线开发者分享研究及应用成果。

“这是一个开源、免费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不仅有国内专家做开发,美国、欧洲、日本乃至全世界的顶级人工智能专家都可以在上面做开发。”崔岩表示,希望通过大会的撬动,把人工智能开发者论坛做成全世界顶级的人工智能开放平台,为所有团队服务。

       新空间

优势互补提速科技合作

通过一辆NavVisM3移动扫描车,人们只要轻轻点击扫描车或手机应用上的按钮,便可即时创建周围环境的3D照片。更有意思的是,在室内环境下,只需打开该系统应用,拍摄几张周围照片便可实时精准定位。

这辆扫描车来自于德国慕尼黑的科技制造公司NavVis GmbH,是基于机器人自主学习的多重传感器技术研制而成,对象识别精确度达到98%以上,可为大型商业地产和工业地产提供高阶数字建筑技术。

一批像NavVis GmbH这样的企业,齐聚在中德人工智能大会上,希望让中国业内专家了解德国人工智能科技的先进技术及领先产品,推动中德两国科研机构和企业的产学研合作。

除了呈现中德两国在人工智能科研领域的最新成果,本届大会也促成了中外数十家企业与海内外顶级投资机构的项目对接,助力最新研究成果落地。

自动驾驶、智能语音识别、智能图像识别、人体跟踪、大数据开发、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领域的最新科技产品相继展示,寻求在中国的市场和落地孵化机会。

笔者在路演现场看到,24个摄像头形成相机阵列的环绕拍摄系统,能实现90度-360度环绕特效智能拍摄,可应用在电影大片当中;一套“增强现实办事服务”智能辅助系统,通过AR智能辅助机扫描行政表单,可自动实现填写事项的详细指引;软体机器人具备柔性的脊椎,结构可自行调整,以适应特殊情景下的应用需求......

“在AI领域,中国和德国有很大的机遇和空间,可以进一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促进整个生产力的进步。”德国总商会(AHK)首席代表克里斯丁·恩格斯表示,随着中德合作交流日渐增多,中德合作将在多个科技领域形成互补。

珠海市副市长芦晓凤表示:“连续3年在珠海举办的中德人工智能大会,已逐步成为中德两国科研界、企业界科技交流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

     【AI展览】

       第三届中德人工智能大会现场,中欧人工智能企业携最新研究成果亮相,一场借助AI与AR技术落地的高科技展览同步向公众开放。

● 梵高为你画像

在人工智能大会现场,一位小伙子站在4D art面前,掏出手机,很快创作了一幅即时动态的艺术大作。作品的风格看起来完全出自大师梵高之手。这是现场展出的一个名为4D art的绘画应用,软件可以在给游客拍照的同时生成和梵高原画面风格相似的场景,让游客与梵高的《星空》融为一体,文艺范十足。

“虽说梵高不能再世,但现在我们却能借助科技的力量,来描绘并填充这个世界。”现场工作人员解释说,4D art通过深度学习算法,提取原图卷积特征,与输入图片内容融合,实现画风迁移效果。

现场一款名为环绕拍摄的系统,只需10秒,便能通过这一系统拍出类似电影《黑客帝国》的“大片”,如人在空中飞行的特效。据悉,这一系统通过模拟变速特效,实现如强化的慢镜头、时间静止等特效。

● 照片在掌中“活起来”

“用手机拍照,能够看到自己的3D形象。”四维时代创始人兼CEO、中德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崔岩首次对外公布了四维时代自主研发的手机端三维重建技术。

据介绍,该技术结合了四维时代在人工智能和三维数字化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只需要用户拿手机围绕人或物体拍摄一圈视频并上传,即可快速获得人或物的三维数字化模型。并且基于3D、A R等人工智能视觉技术,还可实现三维模型的实时动态骨骼绑定及蒙皮,让模型在用户的手机上活灵活现地跑步、跳舞。利用这套核心技术,制作小物体或人像的三维模型将不再依赖昂贵而笨重的专用设备,每个普通老百姓都可以用手机轻松实现三维数字化的建模需求。

目前,相比市面上如华为mate20等手机中自带的三维重建应用,四维时代的手机端三维重建技术,可以更便捷、高精度地帮助用户采集与重建三维数据,该技术将强力赋能数字电商、数字生活、3D打印等领域。

继今年5月发布全球首款消费级3D相机“四维看看”后,四维时代在大会上,还正式发布了四维看看的六目高清专业版。

据了解,四维时代此前发布的四维看看是一款手机大小的三维数字化设备,可基于双目取景的光学原理和人工智能图像算法,帮助用户将线下场景快速转换为线上三维立体空间,保证4K图像清晰度的同时,千元级的产品售价仅为传统K inect原理三维建模设备的1/20。

最新发布的四维看看六目专业版,将原有的4K画质提升至7K,清晰度提升4倍,像素接近1亿。同时,针对三维图像建模算法,四维时代进行了GPU加速等多项优化,大幅提升三维数字化建模速度。以前需要计算1个小时的模型,现在只需5分钟即可处理。

四维时代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新产品的发布,标志着四维时代的三维数字化终端产品矩阵初步形成。即千元级售价、一键化操作,产品大小能放入口袋,主打消费级的四维看看标准版。四维看看专业版满足高精度需求、服务专业化细分领域,像素接近1亿,并搭配四维看看转台,让其他光学设备也能接入三维数字化时代。

● 线上博物馆和艺术展来了

AI技术也可以应用于传统文化吗?许多人都有去博物馆拍照的经历,但是有没有领会到中国的五千年文化呢?为什么会产生这些现象?我们现在拍照片的方式是二维平面的,如果这些博物馆里的展品都是三维的呢?

据悉,大会现场的AI博物馆、艺术馆项目可以实现网上逛博物馆、艺术展,游客可以看到最真实的3D画面,同时还配有专业的讲解、配乐等。

参展嘉宾现场体验了线上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南昌汉代海昏侯墓墓葬主人为西汉第一代海昏侯刘贺。南昌汉代海昏侯墓是中国目前发现的面积最大、保存最好、内涵最丰富的汉代侯国聚落遗址,考古发掘历经5年,共发掘约1万平方米,出土包括青铜器、金银器、玉器等各类珍贵文物2万多件。日前,该墓成功入选“201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网上博物馆,巧妙利用汉文化元素,突出历史文物、考古研究,采用音乐、配音、文字、图片、虚拟现实技术等多种手段,生动再现了南昌汉代海昏侯墓的发掘过程,立体展示了出土的精美文物,有效利用了最新的研究成果。

虚拟展厅的建设,使得普通市民可以通过网页实现身临其境地感受博物馆的瑰丽和遗址的盛况。虚拟展厅可实现三种展示方式,俯视结构、三维立体结构及内部细节展示。而针对场景中的珍贵资料和文物,则添加了100多个热点,点击热点就可了解更加丰富详实的咨询内容,其中包括珍贵的文字、图片及声音资料。

据悉,本届大会邀请了故宫博物院、中国人民大学、广东省博物馆等国内20余家知名博物馆、学术机构的专家助阵,将在现场分享“AI与文博”的故事,让AI为传统文化赋能。此外,还有远道而来的德国杜塞尔多夫国立瓷器馆馆长、资深考古学专家D r.D anielaA ntonin和资深考古学家D r.IsabellaH odgson,将与中国同行共同探讨博物馆数字化。

      【大咖面对面】

 ● DFKI对增强视觉的研究

● 三维可视化技术在故宫博物院的应用● 陶瓷博物馆的数字化历程

德国人工智能研究院(DFKI)计算机视觉研究分院院长斯特里克·迪迪尔在会场上分享了被称为“万物之眼”的智能博物馆导览。

“我们可以打造很多模型,但这些模型要向游客进行展示,真正进行应用。我们考虑用一个非常小的低功率芯片,使用AI算法也就是纳米网络的芯片来分析图片。接下来,使用一个芯片专门用于人工智能和图片处理。在我们的手机里,就有这样的芯片。你可以让这样一个训练在电脑上实现,然后进行压缩,安装到可穿戴设备上。这个芯片被称为‘万物之眼’,有点像物联网感应器,而且这个设备把软件进行更换后,就可以很好地对它重新进行培训。”斯特里克·迪迪尔表示。

他介绍,这个应用在智能博物馆里作为语音导览,通过芯片来识别不同图画,让系统或者电脑了解图片内容。“当然需要用数千张图片对它进行培训,我们最后将它放在头戴式语音导览上进行应用。这个应用可以是一个非手持设备。像平时博物馆里,你手里要拿东西来输入文物编号,而且这个应用可以随着你的目光移动,来知道你想要介绍的文物。我们是跟意大利一家公司合作研发,一开始有不同的案例,全部是非手持设备,它有摄像头给你反馈不同的结果。”

非手持导览的概念,就是当你拿设备来到一个博物馆时,它会通过视觉信息提供语音导览。当你看到一张图画,它会识别语音导览的内容,然后发送到耳机。

● 三维可视化技术在故宫博物院的应用

故宫博物院副研究馆员黄墨樵在会场上分享了三维可视化技术在故宫博物馆的应用。

据介绍,故宫的三维可视化技术可以追溯到2000年。故宫博物院也和其他机构有个契机,用当时的三维可视化技术重现辉煌的紫禁城。从2003年至今,故宫博物院已完成7部大型虚拟现实作品。播放虚拟现实节目的环境是虚拟现实剧场。它由3台高清投影仪构建播放环境,13.5米长,4.2米高,弧度是110度,可以很好地包裹观众视界,让沉浸在环境当中的观众,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故宫博物院把整个三维可视化体系叫做“V故宫”。“V故宫”具有虚拟性、多样性、可视化。它是图形化东西,也是三维立体的,还是互动的。基于三维可视化技术创造出的故宫文化数字内容的集群,有很多应用组成的应用集群。比如一些可视化平台和应用,主要针对古建方案的管理、梳理以及相关项目涉及的可视化呈现和可视化评估。研究领域包括考古遗址的可视化平台和可移动文物——提供高清几何形体及高分辨率贴图数据的可移动文物平台。目前,基于Web端的直接在线浏览的三维体验有养心殿、灵沼轩、倦勤斋。

● 陶瓷博物馆的数字化历程

数字化技术让文物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我们面前,它不仅让文物变得鲜活,而且造就了“艺术共享时代”。不久前,德国国立陶瓷博物馆与四维时代进行技术合作,对其展厅与瓷器文物进行数字化建模。德国国立陶瓷博物馆馆长丹尼拉·安东宁在大会现场向嘉宾讲述陶瓷博物馆的数字化历程。

德国国立陶瓷陶瓷博物馆通过数字化技术,可以直接在藏品上提供一些信息,对青少年或孩子来说都有一种探索的感觉。文化有元素的转移,比如在德国一些陶瓷器上,文艺复兴时期的陶瓷也有一些古希腊时期的主题和元素,这是一种教育方式,可以激发和观众的对话。

“我们让陶瓷重新焕发生机,因为我们在这方面有非常多的文化。我们想给观众带来一些新鲜感,并吸引游客回过头来再看一遍。在做APP时,我们尽量把花都做出来,而且栩栩如生。我们期待人们通过APP看图案时,把花看起来像是真花。”德国国立陶瓷博物馆伊莎贝拉介绍道。

● 如何将博物馆和AI结合起来

在西方国家,博物馆是大型建筑,有很多藏品、艺术家和文化类型。

Vicomtech机构发展总监玛丽亚·特蕾莎·利纳扎表示:“今天我们也谈论了很多关于人工智能的话题。这是当前一种技术趋势,人工智能可以模拟人的视觉、言语、推理、思维、学习、互动等。如何将博物馆和AI结合起来?它们之间有相关联的地方吗?”

在她看来,两种方式可以提高博物馆管理,或者说通过AI提高博物馆跟游客之间的互动。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制定一些仪表盘或一览表,看到售票和游客数据,以及和它的社交媒体的相关性。比如,你有相关广告或社交媒体活动,它对游客流量有什么影响,推断出一些临时展厅有多少游客,也可以探索出游客游览的类型。

玛丽亚·特蕾莎·利纳扎提到AI的语言导览,它可以让游客更好地了解博物馆和博物馆内的藏品,鼓励人们更好地通过自然语言挖掘藏品,提高游客和物品之间的互动,让游览过程更加趣味盎然。

【回顾】

● 首届大会

2016年8月5日,第一届人工智能大会在珠海举办。

珠海四维时代网络科技有限公司、香洲区政府与德国人工智能研究中心签约合作,成立珠海人工智能和智能制造研究院。这是德国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在亚洲设立的第一个分支机构。

会上,国内外技术“大咖”就智能制造、数字化博物馆、三维技术、人工智能等高端话题进行交流与思想碰撞。

第一届大会主要围绕“虚拟·智能·变革”主题,邀请海内外智能制造和数字文博领域顶尖人才等共计300余人,共聚一堂为人工智能谋计献策。这是一次国际间的深度思维碰撞交锋,多方共同见证了中德人工智能研究院成立。

● 第二届大会

2017年9月13日,第二届人工智能大会在珠海召开。

大会以中德两国总理达成的共识——“共塑创新”为引领,盛邀国内外业界精英,围绕“中德智造共塑未来”主题,深入探讨和研究智能终端扫描及深度学习的开发与应用、基于脑信号的人机互动解决方案、工业4.0中的智能物流系统研究等方面的内容。

会上,中德(珠海)人工智能研究院、德国人工智能研究中心等单位签约合作,基于深度相机的人体三维数字化、远程同步自主操控机器人、增强现实发展与实现技术、先进前端机器人视觉系统、智能制造战略合作等一批项目落地珠海。

第二届大会盛邀国内外业界精英,多位重量级行业专家组成的德国专家团队和中方专家团队竞相争锋,同时设有文化科技论坛、中德科技企业路演分会场等平行分论坛,会议规模达到500人以上。这是一次顶级学术交流盛宴,推进中国从“制造大国”向“智造大国”跨越。

摘自《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热点新闻

推荐产品

x
  • 在线反馈
1.我有以下需求:



2.详细的需求:
姓名:
单位:
电话:
邮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