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中兴事件中,我们被美国卡了脖子。在芯片相关领域,美国几乎垄断了最主要的上游技术专利和关键元器件的制造,以及高级工具和材料的生产,似乎有绝对霸权。然而,随着“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等一系列创新计划的实施,我国近年来已突破了许多相关技术,一些产品已投入市场。只要我们把握好科学、技术与市场的内在逻辑,充分发挥我国的优势,就完全可以找到一条打破技术垄断、争夺产业链控制权的现实路径。
自主创新当前已成为我国的基本战略。自主创新是一个从科学研究到技术开发,再到市场竞争的过程,包含了科学、技术和市场三个核心环节。把握这三个环节,才能更清楚地认识当下我国自主创新的局面,更深刻地理解中国特色自主创新的思路,从而更有效地贯彻自主创新的政策。
首先,我们要把握基础科学源头。美国的科技发展长期领跑全世界,与其不仅在技术研发方面,而且在基础研究方面持续的高投入密切相关。以往很多人鼓吹日本科技政策的“成功经验”,即主要通过吸收美国的科学成果,优先研究应用技术,快速提升本国科技水平。这样的政策实际上存在隐患。美国占据基础研究高地,并鼓励研发人员申请专利,形成一个巨大的专利池,从而在源头把持了产业链的控制权。美国会利用这一优势打压一切对其领先地位的挑战。30年前的东芝事件和今天的中兴事件,都说明跟随式的科技政策无法摆脱先发国家对产业链的控制。
基础研究成果虽然不能形成直接垄断,但只有积极投入最前沿的基础研究,才能自主选择发展方向和突破口,才能从源头上掌握主动。目前我国基础研究整体上与世界领先水平还有不小的差距,在短期内全面赶超并不现实。我们应该选准突破点,大力扶持关键领域的基础研究,集中优势力量协同攻关。这是现阶段我国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竞争,并在竞争中逐渐摆脱跟随地位的必由之路。
其次,我们要造就自主技术体系。一个国家只有造就自主的技术体系,才能在产业链中不受制于人。在培育自主技术体系过程中,我们应该努力吸收现有先进技术,力争在更高的基础上进行自主研发。习总书记指出:“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创新资源在世界范围内加快流动,各国经济科技联系更加紧密,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孤立依靠自己力量解决所有创新难题。要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在更高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
在从科学原理到产品实现的过程中,大部分技术体系开始都是多路径发展的,但通常只有一条或少数几条路径能发展为完整的产业链,其他路径则被搁置。我们通过引进、消化、吸收一些被搁置的技术,在此基础上逐步培植自主的技术体系,也可以建构完整的产业链。西方各国、各资本势力之间不是铁板一块,利用其内部矛盾抓住机会,就可能打开突破口。我国引进、整合TD智能天线技术和SCDMA技术而形成TD-SCDMA技术体系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当今世界正面临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新兴的技术体系将颠覆传统的产业模式,这是我国在相关科技与产业领域实现弯道超越的好时机。
另外,我们还要培育自主技术产业生态圈。自主创新最终还要落实到产品生产和市场竞争上。在这个环节,市场逻辑起到决定性作用。如何利用经济规律,让生产和市场按照国家意志运转,让市场接纳自主创新的产品,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因此习总书记指出:“技术是难点,但更难的是对市场需求的理解,这是一个需要探索和试错的过程。”
自主创新被市场接受需要一个过程,前期的技术研发和后期的产品完善都需要持续投入。这种投资风险极大,需要得到特别的支持。例如,京东方2003年上马生产3.5代液晶屏,2012年才开始盈利,十年中的亏损数以百亿元计。如果不是国家意志的支持,单凭企业根本不可能成功实现液晶面板领域的自主创新。
所谓“卡脖子”产品,很多情况下并非我国不能生产,而是由于信息不足、技术不完善、质量略差、价格稍高、良品率偏低等,我们的产品不为市场接受。这样的产品需要进一步培植,但市场并不会坐等其完善。这时就需要依靠优先使用自主创新成果的机制,国家用税收、补贴等方式扶持企业进一步完善这些产品。习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建立健全优先使用自主创新成果的机制,实施有针对性的优惠政策,促进自主技术、自主品牌、自主标准的成果优先为我所用”。只有这样,才能帮扶企业真正实现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我国人口多、市场大、国情独特,而且在成本造价、工程师经验、大规模工程管理和产业链完整程度等方面有特别的优势。我们应该大力培育以国内市场为主的自主技术产业生态圈,让自主创新产品主场作战。这正符合习总书记所强调的“要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科技创新的落脚点”。
随着国家自主创新战略的逐步实施,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我国必将在越来越多的重要领域冲破西方的垄断,一步步“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张立为浙江大学哲学系教授,崔政为浙江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
摘自《中国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