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
关注中国自动化产业发展的先行者!
CAIAC 2025
2025工业安全大会
OICT公益讲堂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资讯频道

2018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发布
  • 点击数:811     发布时间:2019-03-16 22:20:00
  • 分享到:
关键词:

2月27日,科技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召开“2018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专家解读会”,发布了2018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1,基于体细胞核移植技术成功克隆出猕猴

2,创建出首例人造单染色体真核细胞

3,揭示抑郁发生及氯胺酮快速抗抑郁机制

4,研制出用于肿瘤治疗的智能型DNA纳米机器人

5,测得迄今最高精度的引力常数G值

6,首次直接探测到电子宇宙射线能谱在1TeV附近的拐折

7,揭示水合离子的原子结构和幻数效应

8,创建出可探测细胞内结构相互作用的纳米和毫秒尺度成像技术

9,调控植物生长-代谢平衡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

10,将人类生活在黄土高原的历史推前至距今212万年等10项重大科学进展入选。

其中,“基于体细胞核移植技术成功克隆出猕猴”,被称为生物医学研究领域真正精彩的里程碑。

据介绍,自1997年克隆羊“多莉”报道以来,虽有多家实验室尝试体细胞克隆猴研究,却都未成功。

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孙强和刘真研究团队经过5年攻关,最终成功得到了两只健康存活的体细胞克隆猴。他们研究发现,联合使用组蛋白H3K9me3去甲基酶Kdm4d和TSA可以显著提升克隆胚胎的体外囊胚发育率及移植后受体的怀孕率。在此基础上,他们用胎猴成纤维细胞作为供体细胞进行核移植,并将克隆胚胎移植到代孕受体后,成功得到两只健康存活的克隆猴;而在利用卵丘颗粒细胞为供体细胞核的核移植实验中,虽然也得到了两只足月出生个体,但这两只猴很快夭折。遗传分析证实,上述两种情况产生的克隆猴,其核DNA源自供体细胞,而线粒体DNA源自卵母细胞供体猴。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研究员赖良学在解读该项目时表示:“体细胞克隆猴的成功是该领域从无到有的突破,该技术将为非人灵长类基因编辑操作提供更为便利和精准的技术手段,使得非人灵长类可能成为可以广泛应用的动物模型,进而推动灵长类生殖发育、生物医学以及脑认知科学和脑疾病机理等研究的快速发展。”

德国科学院院士NikosK.Logothetis则以“克隆猴:基础和生物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里程碑(CloningNHP:Amajormilestoneinbasicandbiomedicalresearch)”为题发表评论认为,这项工作证明了利用体细胞核生殖克隆猕猴的可行性,打破了技术壁垒并开创了使用非人灵长类动物作为实验模型的新时代,是生物医学研究领域真正精彩的里程碑。

“揭示抑郁发生及氯胺酮快速抗抑郁机制”则为抑郁症患者带来了福音。

抑郁症严重损害了患者的身心健康,是现代社会自杀问题的重要诱因,往往会给社会和家庭带来巨大的损失。然而,传统的抗抑郁药物起效缓慢(6-8周以上),并且只在20%左右的病人中起效,这提示目前对抑郁症机制的了解还没有触及其核心。

近年来,临床上意外发现麻醉剂氯胺酮在低剂量下具有快速(1小时内)、高效(在70%难治型病人中起效)的抗抑郁作用,被认为是精神疾病领域近半个世纪最重要的发现。然而,氯胺酮具有成瘾性,副作用大,无法长期使用。因此,理解氯胺酮快速抗抑郁的机制已成为抑郁症研究领域的“圣杯”,因为它将提示抑郁症的核心脑机制,并为研发快速、高效、无毒的抗抑郁药物提供科学依据。

2018年,浙江大学医学院胡海岚研究组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在抑郁症的神经环路研究中,该研究组发现大脑中反奖赏中心——外侧缰核中的神经元活动是抑郁情绪的来源。这一区域的神经元细胞通过其特殊的高频密集的“簇状放电”,抑制大脑中产生愉悦感的“奖赏中心”活动。通过光遗传的技术手段,他们直接证明缰核区的簇状放电是诱发动物产生绝望和快感缺失等行为表现的充分条件。

同时,针对抑郁的分子机制,该研究组发现这种簇状放电方式是由NMDAR型谷氨酸受体介导的,作为NMDAR的阻断剂,氯胺酮的药理作用机制正是通过抑制缰核神经元的簇状放电,高速高效地解除其对下游“奖赏中心”的抑制,从而达到在极短时间内改善情绪的功效。

此外,该研究组对产生簇状放电的细胞及分子机制做出了更深入的阐释。通过高通量的定量蛋白质谱技术,他们发现抑郁的形成伴随着胶质细胞中钾离子通道Kir4.1的过量表达。而Kir4.1通道对抑郁的调控植根于缰核组织中胶质细胞对神经元的致密包绕这一组织学基础。在神经元-胶质细胞相互作用的狭小界面中,Kir4.1在胶质细胞上的过表达引发神经元细胞外的钾离子浓度降低,从而诱发神经元细胞的超极化、T-VSCC钙通道活化,最终导致NMDAR介导的簇状放电。

“上述研究对于抑郁症这一重大疾病的机制做出了系统性的阐释,颠覆了以往抑郁症核心机制上流行的‘单胺假说’,并为研发氯胺酮的替代品、避免其成瘾等副作用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张旭院士在解读该项目时表示,该研究所鉴定出的NMDAR、Kir4.1钾通道、T-VSCC钙通道等可作为快速抗抑郁的分子靶点,为研发更多、更好的抗抑郁药物或干预技术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对最终战胜抑郁症具有重大意义。Science、ScientificAmerican等期刊更是称该项工作“是一项惊人的发现”。

此外,“研制出用于肿瘤治疗的智能型DNA纳米机器人”则代表了未来人类精准药物设计的全新模式,为恶性肿瘤等疾病的治疗提供了全新的智能化策略;“调控植物生长-代谢平衡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项目,对植物生长和代谢协同调控是未来可持续农业和粮食安全的一种新的育种策略。更是被Nature期刊评论认为,“该育种策略宣告‘一场新的绿色革命即将到来’。”

据了解,“中国科学十大进展”遴选活动由科技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牵头举办,分为推荐、初选和终选3个环节,至今已成功举办了14届,旨在宣传我国重大基础研究科学进展,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科学热情和奉献精神,开展基础研究科普宣传,促进公众理解、关心和支持基础研究,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科学氛围。

摘自《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热点新闻

推荐产品

x
  • 在线反馈
1.我有以下需求:



2.详细的需求:
姓名:
单位:
电话:
邮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