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
关注中国自动化产业发展的先行者!
CAIAC 2025
2025工业安全大会
OICT公益讲堂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资讯频道

新型研发机构:在求新求变中阔步前行
  • 点击数:793     发布时间:2019-05-17 13:00:00
  • 分享到:
关键词:

近日,《广州市合作共建新型研发机构经费使用“负面清单”(2019年版)》正式对外发布。按照目前有关政策规定,属事业单位的合作共建新型研发机构不能对外投资。为降低科技经费使用门槛,赋予科技项目负责人更大支配决策权,广州此次发布的“负面清单”列出禁止投资领域的同时也明确了可投资领域,突破了财政资金使用的限制,这也是继今年1月广东省政府公布《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科创12条”)之后的进一步突破。

广东“科创12条”提出,对省市参与建设的事业单位性质的新型研发机构,省或市可授予其自主审批下属创投公司最高3000万元的投资决策权;在试点实施事业单位性质的新型研发机构运营管理机制改革,不仅允许其管理层和核心骨干占“大股”,更提出在省属公益类科研机构开展中长期绩效综合评价。

在江苏省,苏州、南京等地对新型研发机构的扶持也有创新性突破:不再按项目分配固定的科研经费,转而根据研究所服务企业的科研绩效决定支持经费,科研绩效由横向科研绩效、纵向科研绩效、衍生孵化企业绩效等方面进行综合计算。

“科研工作干得好,年底自然就会获得与之相匹配的经费支持,而且不限制使用方式。虽然是政府的纵向经费,但可以当作横向经费来使用,甚至可以作为工资、奖金发放给科研人员。”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国内合作部副主任庄韦说。

据了解,除了在经费支持和使用方式上更加灵活多样,新型研发机构的“新”更多体现在功能、组织、机制上。

充分赋权

体制机制改革效应凸显

近年来,庄韦所在的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陆续推出了“一所两制”“合同科研”“股权激励”“项目经理”等一系列创新性改革措施。

2016年9月,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南京江北新区、骆敏舟核心科研团队三方共同发起成立了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智能制造技术研究所,骆敏舟也成为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第三位建立新研究所的项目经理。

据了解,骆敏舟所在的智能制造技术研究所完全按照新的机制运营,即场地、设备由地方政府提供、资产归属地方政府;三方共同以现金形式合资成立运营公司,由项目经理团队绝对控股。地方政府将设备、场地委托给运营公司运营,运营后产生的增值部分,按股权进行分配。

“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智能制造技术研究所按照新型研发机构模式,以江苏集萃智能制造技术研究所有限公司的独立法人身份面向市场和客户需求,地方政府和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均不干涉研究所的决策、经营和管理。科研团队拥有知识产权所有权,所有研发成果的转化、落地都在公司内进行。”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智能制造技术研究所所长助理孙岭对记者说。

“项目经理立项后,先在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有1年左右的孵化期,等到集聚项目和团队达到一定要求后,再进一步由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牵线与地方合作建立新的研究所。骆敏舟领衔的智能制造技术研究所就是这样诞生的。”庄韦向记者介绍说,截至目前,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已面向全球遴选了90位一流领军人才担任“项目经理”,并已在江苏省布局新建研究所21个。

据了解,新成立的研究所在提出研发课题、决定经费分配、经营等方面被赋予了更大自主权。与此同时,还可以面向市场公开招募研发人员,组建研发团队。

记者注意到,近年来新型研发机构高薪招聘研发人才的新闻屡见报端。其中,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相关的研发岗位薪资最高,月薪上限普遍超过2万元。

“每年用人成本都在2000万元左右。”孙岭表示,“为了缩短研发周期、减少研发投入成本,更要加班干。我们的目标是独立上市,目前正在联系券商进行辅导,预备在科创板上市。”

新型研发机构建设

是一项系统工程

据了解,随着我国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向纵深推进,新型研发机构也逐渐打破了服务型科技创新单纯注重某个环节的局限性,建立了一套从上游创新源头到下游产业化的全产业链对接体系。

“这两年,我们围绕项目供给侧、载体端、需求侧作了全新探索和推进,致力于构建完整的创新生态体系。”庄韦介绍,按照“企业出资、高校及科研院所研发、政府适当匹配”的原则,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与全球35家顶级高校和知名研发机构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旨在集聚全球创新资源,紧密合作伙伴。

“去年,我们开始与江苏省细分行业的龙头企业共建联合创新中心,目前已成立了11家企业联合创新中心,征集了20多项技术需求,企业拟投入研发费用超过2.2亿元。未来5年,我们计划与600家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合作成立联合创新中心,今年的目标是30家。”庄韦说。

在此基础上,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成立5年来,已累计转化技术成果3100余项,累计衍生孵化企业600余家。

业内人士认为,我国的双创浪潮中,“商业模式孵化”已经高度成熟和成功的情况下,需要新型研发机构能够承载“核心技术产业化孵化器”的功能,有助于改变当前“模式创新”如火如荼,技术产业化创业“绵而无力”的发展格局。

由洛阳市、洛阳高新区与清华高端装备研究院合作建立的新型研发机构清华高端装备院洛阳基地自2016年11月运营以来,已创办、孵化企业28家,参股8家科技型企业,累计估值超2亿元。

洛阳中科信息产业研究院成立以来,共成立企业13家,其中孵化项目公司7家,孵化企业人员规模超过100人,累计获得股权投资8000余万元,累计估值3.5亿元。该研究院通过资源整合助力孵化企业做大,进而通过股权的“适时退出”来实现研究院可持续发展,2016年参与成立的洛阳晶上公司定位于智能农机关键技术的产业化,2018年年底启动了股权退出流程,股权增值达到177%,相关资金将助力研究院引进孵化更多的项目及企业,实现“自我造血”能力,推动可持续发展。

何谓“新型研发机构”,目前尚无统一的定义,也没有统一的模式。由于成立时间的不同,各机构的发展水平也参差不齐。如何引导新型研发机构健康可持续发展逐渐提上日程。

“与业界流传的‘四不像’相似,我们认为新型研发机构是指以多主体方式投资、多样化模式组建、市场需求为导向、企业化模式运作,集高技术研发与产业化为一体的混合所有制形式的创新机构。由于是在地方政府支持下自发成长起来的事物,不同地方对于新型研发机构认定标准、支持方式也不尽相同。”清华高端装备院洛阳基地负责人坦言,基地以及平台公司由于性质原因,对投资孵化职能、利用国有资产对外投资流程较复杂均有所制约,“目前对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平台容错办法不够明确,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型研发机构孵化投资的积极性。希望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建立创投基金,瞄准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搭建科技、产业和金融的‘握手区’,加速人才团队科技成果转化进程,实现‘科研服务产业,产业反哺科研’。 ”

而在庄韦眼中,恰恰是地域的差异化推动了新型研发机构的发展。只有在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新型研发机构才会更加适应当地产业发展需要,实现新的发展和突破。

“新型研发机构不必拘泥于某种固定的模式,即便是已经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新建研究所模式也不能够包打天下。只有立足当地产业发展,为产业转型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的动力,才能发挥新型研发机构的真正价值。”庄韦说。

摘自《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热点新闻

推荐产品

x
  • 在线反馈
1.我有以下需求:



2.详细的需求:
姓名:
单位:
电话:
邮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