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首款应用到新疆阿尔金断裂地貌无人机摄影测量科考的“白鸟CYGNUS”垂直起降固定翼型无人机,到多款破解无人机航时、载重和安全飞行航时数等难点的民用行业级无人机;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实验室几百平方米“小楼”的自主研发,到北京、山东、新疆三地38400平方米的办公及飞行测试场地;从获得5000万元首轮融资,到在2019年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主会场展示工业无人机风采……
在面向年龄在35岁以下的青年创业者的2018年“创青春—中关村U30”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决赛中,北京德知航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肖鑫一举获得2018“创青春—中关村U30”年度优胜者荣誉。近日,肖鑫向记者讲述了这家主要致力于专业门槛高的军用级及高端工业级无人机的蓝海市场,为专业无人机提供研发、生产、销售、服务、培训的德知航创背后的故事。
亦师亦友的创业团队
1927年,英国军事航空学研发出世界上第一架无人机——“喉”式单翼无人机。1958年,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校园内,一群平均年龄只有26岁的教师和学生研发出中国第一架无人驾驶飞机——“北京五号”。
当历史的坐标步入21世纪,工业无人机应用场景不断拓展,市场需求持续攀升。2014年,全球无人机销量达39万架,96%为民用,消费级占2/3。2015年,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和校友联合创办的北京德知航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注册,并从2016年开始组队,2017年年初正式运作。
“公司的名字来源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校训:‘德才兼备,知行合一’。”肖鑫介绍,“德知航创立志成为‘德才兼备、知行合一’的无人航空器创造者。”
德知航创科技公司董事长梁旭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无人机所最早的两个博士之一,后来留校工作。“他是国防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获得者,从事无人机行业研发近20年,对行业有很深的了解和情怀,很看好无人机的发展。”肖鑫表示。
肖鑫在就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本科和硕士期间,与梁旭结下了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
在父母都是教师的家庭长大,硕士毕业后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二研究院有一份安稳工作的肖鑫,最终却走上了连续创业者之路。2013年,肖鑫兼职创立逗号网络。2014年,他全职参与智能硬件公司——北京有感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创建。2015年,梁旭和肖鑫联合创办了北京德知航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梁旭主要负责技术,肖鑫主要负责管理。
“之所以创业,第一是想走少有人走的路,实现自我挑战。创业像在黑森林里寻求宝藏,路要自己开拓,可能会遇到各种毒虫猛兽,也可能会有甜蜜果子,这种未知的惊喜是真正令人着迷的。第二也是因为看到了机会。无人机行业发展到现在,大家逐渐从消费级开始认识到无人机的价值,认识到飞行器是能跟行业应用结合的,于是出现了能真正用起来的工业无人机的机会。”肖鑫表示。
从“小楼”研发起步
到白鸟机型首飞
近年来,无人机在农业、电力、通信、气象、农林、海洋、勘探、影视、执法、救援、快递等专业领域的应用,都显示了极好的技术效果和经济效果。2017年年底,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的《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促进和规范民用无人机制造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到2025年,民用无人机产值达到1800亿元,年均增速25%以上。
面对这片广阔的市场,不少公司开发的多旋翼和超小型无人机用国外开源代码做算法,并购买关键部件进行组装。一旦遇到问题,这些公司可以快速更换零部件。但这也存在一系列问题,比如无整机创新能力、无迭代能力、试错成本高、参数可信程度低、可靠性差等,导致天花板明显。
在肖鑫看来,研发专业无人机像是盖摩天大楼,从论证到定型环环相扣,需要专业团队做总体规划、楼宇规划、力学规划、环境规划等,才能保证性能和可靠性。
2016年,8位国家队级专家组成德知航创高级研发事业部,这里包含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型号总师及覆盖所有分系统的专家。这些专家和合伙人,共同为德知航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研究领域,涵盖了总体设计、飞行器设计、飞控系统、航电系统、动力系统、导航系统等无人机主要的分子系统。
“最初,我们在北航的一家实验室工作了几个月。那里地方宽松,但环境恶劣,夏天被咬一身包,冬天供暖设备不足,穿着棉衣依然发抖。”肖鑫表示,“后来,我们特别纪念那段艰苦奋斗的岁月,把那个实验室叫‘小楼’。之所以称为‘小楼’,是取自鲁迅《自嘲》一诗中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2017年9月,德知第一款工业无人机白鸟Cygnus立项。同年11月28日,白鸟Cygnus设计定稿。2018年1月底,白鸟Cygnus真机出厂。在2019年第一季度正式交付前,白鸟Cygnus经历共16个月的研发与生产准备,完成上百项测试优化和累积航时超过1000小时、300架次的飞行试验,以保障生产工艺和质量。
“2018年冬天,还有10天左右就过年时,我们在山东潍坊测试基地做首飞测试准备。对所有航空器来说,第一次飞行都比较危险,坠机概率大。当时因为某部队演习,空域迟迟没批下来,天上又下着大雪。终于当天下午六点钟时,天黑了,基地告诉我们能飞了。”肖鑫回忆,“数九寒冬,白鸟Cygnus最终首飞成功。后来我们开玩笑说,我们可能是唯一一个敢在雪夜首飞的航空器公司。”
让大范围飞行成为一种普惠科技
经过几年发展,德知航创形成北京总部,山东、新疆子公司的布局,拥有总计38400平方米的办公及飞行测试场地,并将常态化空域遍布五大战区。
“德知航创也从最初的8位左右的在职员工和7位教授专家,发展到今天的40人左右的全职员工和12位专家。”肖鑫表示,“今年10月开始,我们将陆续能拿到军工三证,预计年营业额将达到数千万元。”
在2019年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期间,德知航创受邀参加在主会场杭州梦想小镇举办的“天天新物种”黑科技发布会,展示了工业无人机风采以及广泛的应用场景。
肖鑫表示,“我理解的创业既不是神圣的,也不是悲怆的,而是一件需要踏踏实实工作的事。任何企业的失败都是从CEO的放弃开始的,所以坚持很重要。创业公司缺乏经验很正常,出现问题也很正常,一切创业都是带着问题赛跑,一方面不要让问题分心,另一方面要在跑的过程中把问题解决掉”。
2017年,德知航创获得了很多投资方的认可。2017年11月,德知航创完成5000万元首轮融资,领投方为复星集团全球 VC 投资平台复星锐正。
“公司获得融资的原因是找对了方向。我们最初立志做最先进的机型,但创业公司做这类机型周期长、投入大且市场不一定迅速接受。所以我们及时调整,做有技术含量,并被市场认可、好用的产品。在我们融资开始的短短2-3个月内,愿意领投和跟投的机构有10余家。我们经多方考虑后,选择了复星。”肖鑫表示。
在肖鑫看来,航时、载重和安全飞行航时数是掣肘行业无人机发展的难点和关键。这些都与设计流程相关,可以依靠专业的研发设计得到保障。“公司目前的产品策略跟整体理念相关,还是以固定翼和复合翼的产品为主,专注于小型战术化无人机的研发,采用寓军于民的方式,在军民两个方向拓展市场,面向数据采集、应急及军用外贸场景。目前新型号都已经完成了子系统测试,陆续的集成工作已经展开。”
“我们现在采用降维打击,用正规的军工研测流程打造工业级产品,未来也会重返军工行业,用寓军于民的方式,在军民两个市场上,依赖高技术附加值的产品,实现企业价值。”肖鑫表示,“德知航创致力于为企业、政府等组织机构,提供安全可靠、低飞行成本的中小级专业无人机及应用系统,期待让大范围飞行成为一种普惠科技,为国防安全和行业革新注入新动能。我们想让工业无人机真正成为辅助人们生产工作的,好用、易用、耐用的产品。用最简单的一句话就是:用飞行重塑生产力。”
摘自《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