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从未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人类文明,科学技术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同时,也让科技伦理问题日益凸显。此外,科技发展不均衡还可能加剧贫富差距,甚至带来国际冲突等问题。过去数十年,中国科技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当前的现状是既有速度、有成绩,又有问题、有期待。我国应加强科技国际合作,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应有的贡献。
——中国科协名誉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
5G不仅是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而且是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5G的增强移动宽带能力可以为4K/8K高清视频节目无线传输提供可靠通道,推动数字产业发展;5G的高可靠、低时延与广覆盖、大连接特性,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更好融合,促进了IOT(物联网)+AI(人工智能)向 AIOT(智联网)发展;5G+VR/AR(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推动人机物智能协同,不断催生新业态,为用户提供了更好的体验。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
国际科学理事会围绕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数字革命、政策与公共讨论中的科学、科学和科学体系的演变4个领域工作,致力于推动科学成为一项全球公益事业。为此,理事会制定了4个战略目标,推动与应对全球重大挑战相关的国际研究和资助,在公共政策、讨论和行动等层面加强决策科学性,支持世界各国持续、协同地推进具有严谨性和创造力的科学工作,保护科学研究自由并倡导负责任的科学实践原则。
——国际科学理事会首席执行官海德·哈克曼
一个国家要实现基础研究的突破,必须要从教育体系入手。瑞士建立了很有特色且具有成效的双重教育体系,除了大学以外,瑞士提供包括技术类、经济类等内容的教育,并且在理论研究和产业实践相结合方面颇为成功。我们正在大力倡导这一理念,同时加强国际合作,努力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培育创新文化。
——瑞士巴塞尔大学名誉教授、KAVLI科学奖得主克里斯托夫·格贝尔
要推动产业的发展必须实现源头技术的创新。以人工智能技术为例,其成功应用落地要达到3个标准:看得见摸得着的真实应用案例,具备规模化应用和推广的能力,能够用统计数据说明应用成效。目前来看,算法、数学统计方法和脑科学结合以及人机耦合模式等是未来人工智能技术方面可能取得突破的方向。
——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总裁、董事长刘庆峰
50年前,来自不同领域的科学家携手合作,共同实现了人类登月的梦想。多年来,太空探索成果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如无线和卫星通信等技术的发明。太空探索仍在继续,我也希望能够为人类朝着更安全的太空旅行迈出一小步作贡献。因为高能粒子会破坏DNA并可引发癌症,我过去25年一直在设计和应用能够探测太空高能粒子的仪器,现在正与中国科学家合作推进这项工作。
——帕多瓦大学物理与天文学系教授、广州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特聘教授巴丹尼
目前,“人工智能+教育”正在世界范围掀起教育热潮,这一变化必将对传统的教育理念、体系产生重大影响,也将对教学模式、教学内涵带来颠覆性变革。人工智能技术将进一步释放教育在推动人类社会发展方面的巨大潜力,对未来教育生态、环境、方式等变化要做好预研预判。
——情感计算与先进智能机器安徽省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海外副理事长任福继
绿色、可持续发展对于人类和地球上其他生命的长期生存至关重要。个人和社会都必须坚持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我们要共同为一个更健康、更绿色的世界而行动,而不是将绿色发展视为零和游戏。同时应当看到,没有绿色工程和相关技术应用,就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要加强对这方面研究的支持,培养相关研究的工程师和科学家。
——南开大学讲座教授、加拿大工程院院士阿卜杜勒·甘尼·拉扎普尔
当前,科技革命与教育深度融合,全面影响了大学的教育需求、方式、内容、评价体系等,我们的人才培养体系必须改革。应加强基础研究,促进交叉研究,大幅提升科研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能力。基础研究取得的重大原创性成果是国际竞争的制高点,也是科研人员最应该沉下心做的事。北京大学将充分发挥北大基础研究优势,推进解决国家经济发展中“卡脖子”的核心技术问题。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张平文
时值十月,秋高气爽。10月16日,首届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2019年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在北京会议中心开幕。同期,国际科学理事会执委会会议也首次在中国召开,三会同期、一体举办,成为当前国际科技人文交流的盛事。一系列活动,汇聚了全球科技领军人物的智慧,凝聚开放包容、合作交流的共识,助力科技更好造福人类。
分享最新科研成果 共商全球科技治理
“如何预防并阻断新发传染病的大规模流行?”“如何有效解决跨界空气、水和土壤的污染?”……在首届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蔡荣根与荷兰爱思唯尔(Elsevier)出版集团高级副总裁安妮·基特森一道,向全球发布了2019年度人类社会发展十大科学问题。这些全球性的严峻挑战,让与会专家感到了携手合作的紧迫。
聚焦人类社会关切,是本届论坛的显著特点。论坛以“科学·技术·发展”为主题,来自18个国家和地区的约400名专家学者和企业家代表,共聚一堂,融通智慧,分享最新科研成果,共商共议全球科技治理经验。
信息技术深刻改变了人类生活,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代表,如何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成为论坛的一个焦点。与会专家表示,人工智能正在将人类社会带入智能时代,但要让人工智能应用落地,需要联合全球的智慧和力量。
论坛发布了飞桨产业级深度学习开源开放平台。百度首席技术官王海峰介绍,该平台提供了完备的框架、工具和服务,有助于广大开发者和企业利用工具化、平台化的方式降低深度学习应用门槛,百度期待与全球广大开发者携手,为推动产业智能化做贡献。
“科技应该是共享的,最新科技应用得越多、越广,就能造福更多的人,就越有价值。”加拿大土木工程学会国际合作委员会主席黄津辉说,中国研发了埃博拉疫苗,借助疫苗生产平台,加拿大生产了这种疫苗,许多非洲人民因这种合作而受益,这是国际科技合作的一个典范。
这是一个多元开放的对话平台,不仅有专业的科学讨论,“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科学技术与教育文化”“青年科学家与中小企业成长”等多项议题同样精彩纷呈。科学与技术、科技与工程、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融合共生、协同发展的理念深入到与会者心中。
中国科协相关负责人介绍,本届论坛旨在促进各国科学家、教育家和企业家携手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挑战,为世界可持续发展和人类文明福祉贡献智慧力量。为此,我们还将建立国际科学问题库和国际合作交流人才库,完善与世界著名科学院、重要科技组织的长期合作机制。
提升公众科学素质 促进科学成果共享
厚植沃土,才能百花齐放。科学普及是孕育科技创新的社会根基。
2019年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以“科学素质促进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共有来自5个国际组织,28个国家、35个国别科技组织的600多位中外嘉宾,围绕提升公民科学素质、加强科学素质合作、科学教育与可持续发展等话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会上,国际科学理事会主席达亚·瑞迪的报告《科学素质与科学的公共价值》引起了专家的强烈共鸣。英国皇家学会会士科林·布莱克莫尔表示,现在科学家越来越意识到有责任,也有必要向公众传播科学知识,通过向公众普及研究成果,提升人们的科学素养,从而实现与科学研究的良性互动。
会场外,“希望之光——中国西部和贫困地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展览引来与会中外专家驻足参观。西藏建成了世界海拔最高的天文科普教育基地——“阿里天文台科普站”;流动科技馆走进中国漠河市;科普大篷车驶上新疆雪域高原……
图文并茂的展板、形象生动的视频,展示了我国在西部及贫困地区提升公民科学素质的工作。
中国科协有关负责人介绍,受限于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情况、公民文化水平等诸多因素,我国西部及贫困地区公民科学素质水平相对较低。为解决科学素质不平衡现象,近年来,我国坚持科技为民服务,逐渐摸索出一套“以人民为中心、政府推动、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特别关注经济欠发达地区,以及重点人群的科学素质提升,建立了一套服务各地区、各类人群的公众科学素质的长效机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我国提升公民科学素质的工作依然任重道远。”该负责人呼吁,应对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消弭科学素质鸿沟,实现世界共同繁荣,需要各国携手合作,提升公众科学素质,共同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打造开放合作平台 融入世界创新网络
科技因交流而多彩,科技因互动而活跃。
10月14日至16日,涵盖121个国家和地区的142个组织会员的国际科学理事会,首次在中国召开执委会会议。近年来,中国科协围绕环境、生态、资源、人类福祉等领域,深度参与了国际科学理事会发起的三大国际科学计划——“灾害风险综合研究计划”“未来地球计划”“城市健康与福祉计划”,有力推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盛会不断,10月至11月举办的系列国际会议和活动,构成了中国科协的国际月。国际月突出科技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的主题,着力打造中国主场开放合作平台,总计23场活动,预计将有超过2万人次参与。
发挥开放型、枢纽型、平台型组织优势,中国科协一直注重主动搭建国际科技人文交流渠道,开辟平台与对话空间。截至目前,拥有210个桥接各类国际国内科技组织的全国学会,成为国际民间科技人文交流的重要力量。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科学家在国际舞台日益活跃。截至2018年底,中国科协系统在国际组织担任执委以上人数达到348人次,其中主席、副主席、前主席及候任主席等任职155人,执委或相当决策职能职务的193人。中国科协加入的六大国际科技组织,均有副主席以上的任职。
中国科协还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参与国家和地区科技人文交流。2016年,正式启动“一带一路”国际科技组织合作平台建设项目,培训“一带一路”参与国家和地区科技人才2715人次,与“一带一路”参与国家和地区合作培训我国科技人才23600人次。
青少年是国家间开展合作的基石和桥梁,也是促进各国民心相通的基础。2018年底以来,中国科协举办了“一带一路”青少年创客营与教师研讨活动、“一带一路”青少年科技夏令营等系列“一带一路”青少年科技人文交流活动,共吸引了近40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近1000人次参加。
“以国际月系列活动为契机,中国科协将以更开放的姿态,充分发挥开放性、枢纽型、平台型组织特点,主动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形成全面开放融合的新格局,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中国科协有关负责人说。
科学家应当向社会倡导科学价值观和科学方法,让公众充分了解科学的价值,从而支持有关科学发展的公共政策决策。当前,科学否定主义及一些伪科学观点的传播,给科学基本价值观带来挑战。在这种背景下,科学界更有责任向全社会阐明科学的方法和价值观,赢得公众对科学活动的信任和支持。如此,全社会在气候变化、疫苗接种等问题上,才能够依据科学判断达成共识,而不是被反科学或伪科学言论影响。
——国际科学理事会主席达亚·瑞迪
感谢欧盟成功的伊拉斯谟(Erasmus)和玛丽·居里(Marie Curie)项目,这些项目支持学生和年轻科学家在欧洲的自由流动,促进不同学术和科学领域的交流碰撞。现在项目已向中国开放,通过参与这些项目,中国的学生和科学家可以寻找符合他们兴趣的大学,也更了解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丰富的交流合作经验使学生和科学家的学术经历更加精彩,很多人都受益于伊拉斯谟和玛丽·居里项目。
——欧盟委员会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组织政策委员米歇尔·克雷森斯
现代科学家越来越意识到有责任也有必要向公众传播科学知识,通过向公众普及研究成果提升人们的科学素养,从而实现与科学研究的良性互动。英国皇家学会认为,提升公众科学素质,有助于为经济发展提供扎实的科技基础,也有助于提高公众应对新技术带来的挑战的能力。面对一些重大挑战,需要政府、产业界和公众之间相互信任与合作,其中科学应当充分发挥黏合剂的作用。
——英国皇家学会会士科林·布莱克莫尔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有4个显著特点:制定者“扩面”,成为一项全球性行动;适用对象“扩容”,面向所有联合国成员国;更新了发展理念,确立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改善“三位一体”的可持续发展观;拾遗补缺,在介绍可持续发展研究主要进展的同时,提出SDGs实现目前存在的问题。推进SDGs过程中,科学与技术作用重大,应通过可持续创新建立服务SDGs的治理体系。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部长傅伯杰
每当发生飓风、龙卷风、洪灾,我们总能看到一些受灾者的物品漂在河里的照片。实际上,通过教育或其他的激励方式提升科学素质,可以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如何躲避风险,减少生命或者经济财产的损失。为此,不仅需要公众更充分地了解科学,还要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到科学活动中来。同时,提升公众科学素质应该借助教师的力量,在教育中实践。
——加拿大皇家学会会员、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减少灾害风险研究所荣誉教授戈登·麦克比恩
摘自《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