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
关注中国自动化产业发展的先行者!
CAIAC 2025
2025工业安全大会
OICT公益讲堂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资讯频道

兑现向全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系列文章
  • 点击数:862     发布时间:2021-03-16 20:00:00
  • 分享到:
“脱贫攻坚是一场必须打赢打好的硬仗,是我们党向全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言必信,行必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组织实施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我们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历史新篇章。即日起,本版推出系列评论,与读者一起回顾波澜壮阔的历程,瞻望美好幸福的未来。
关键词:

谱写人类反贫困历史新篇章

“脱贫攻坚是一场必须打赢打好的硬仗,是我们党向全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言必信,行必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组织实施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我们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历史新篇章。即日起,本版推出系列评论,与读者一起回顾波澜壮阔的历程,瞻望美好幸福的未来。

——编  者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对近1亿人口的脱贫作出了战略性考量、全局性安排

这前所未有的脱贫奇迹,生动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

新春佳节期间,贵州毕节昔日的“悬崖村”化屋村以百里画廊般的风景,迎来四方游客;河北阜平大台乡炭灰铺村城市安村的乡亲们,下山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新房中过大年;湖南湘西十八洞村的游客,在写着“精准扶贫”红色大字的景点打卡留影……神州大地上,曾经的穷乡僻壤拔掉穷根,充满欢歌笑语,在浓浓的年味中期待牛年开启新篇章。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对近1亿人口的脱贫作出了战略性考量、全局性安排,把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在全国范围全面打响了脱贫攻坚战。“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从黄土高坡到茫茫林海,从雪域高原到草原牧区,从西北边陲到云贵高原……这些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倾注精力最多的是扶贫工作,考察调研最多的是贫困地区,走遍了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进村入户、访贫问苦,把党中央的关怀送到老少边穷地区乡亲们的心里,把群众的心愿转化为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习近平主席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发表主旨演讲时引用的这句话,正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真实写照。

无论面对深度贫困地区的“坚中之坚”,还是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加试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亿万人民,以“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坚强意志,经过8年持续奋斗,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近1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解决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取得历史性成就,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小康梦想即将实现。这前所未有的脱贫奇迹,生动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

这样的优势,体现在许多具有原创性、独特性的重大举措上。加强领导是根本、精准是要义、资金投入是保障、各方参与是合力、从严从实是要领、群众动力是基础,这些经验成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方法论指导;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实施“五个一批”工程成为精准施策、全方位出击的重要战术;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为纲领,中央和国家机关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或实施方案,各地相继出台和完善“1+N”的脱贫攻坚系列配套措施,形成了一套中国特色脱贫攻坚制度体系。纲举而目张,全国各地展开了脱贫攻坚的生动实践,产业扶贫、交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金融扶贫、电商扶贫……很多“老大难”问题有了针对性解决方案。正如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指出:“中国的经验可以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有益借鉴。”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在气吞山河的脱贫攻坚战中,我们深深感受到,没有什么力量比上下同欲更为磅礴。第一书记黄文秀用生命践行扶贫使命,重度瘫痪的李娟“以嘴为指”实现电商脱贫,广大扶贫干部倾情投入的奉献,乡亲们愚公移山的干劲,在神州大地呈现一派“大潮奔涌逐浪高”的壮阔景象。一面是把人民放在心上,把使命扛在肩上,一面是从“要我干”到“我要干”,宁愿苦干不愿苦熬,万众一心向着同一个目标前进,凝聚起最磅礴的力量。正是亿万干部群众的奋斗,把智慧和希望洒在一个个贫困村,激励贫困群众拼搏圆梦,也带动了更多力量参与扶贫,谱写了波澜壮阔、充满奇迹的人类减贫史诗。

农历牛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赴贵州看望慰问各族干部群众时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不能落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一个民族也不能落下。”面向未来,只要我们大力发扬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精神,咬定青山不放松,脚踏实地加油干,就一定能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前行。

脱贫奇迹彰显政治优势

中国的减贫奇迹,引发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许多国际观察家都在解读中国的“脱贫密码”。习近平总书记的一段话给出了答案:“我们在脱贫攻坚领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

贫有百样,困有千种。各地自然禀赋、经济基础、发展阶段不同,贫困的源头和特征各异,要解决超大规模国家的贫困问题,难度可想而知,甚至曾被一些人称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然而,这些年来,人们看到各种要素向农村贫困地区汇集,一批批党员干部扎根贫困地区,一个上下联动、左右衔接的扶贫工作系统有序运转,贫中之贫、困中之困的堡垒逐一被攻破……是什么力量推动我们知难攻难、知重负重?是什么力量在确保不获全胜、决不收兵?这个力量,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

政治优势,来自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世界上从来没有哪个政党,像中国共产党这样把脱贫攻坚作为优先政策目标,并且集中全党全国力量持之以恒投入其中,在接续奋斗中,创造脱贫攻坚的历史伟业。从脱贫攻坚战打响,到攻克贫困堡垒,人们总是喜欢用战役来形容脱贫攻坚,党中央是坐镇中军帐的“帅”,车马炮各展其长,一盘棋大局分明,形成万众一心、无坚不摧的强大合力。五级书记抓扶贫,党员干部冲在最前、守到最后,一面面党旗在脱贫一线高高飘扬,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生动诠释。

政治优势,来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在曾经深度贫困的四川凉山,一支支工作队扎进贫困山村;在贵州大石山区,当地土特产飞向全国;在曾经贫瘠的宁夏西海固,一个个东西扶贫协作项目带来新活力……从东北林海到西南边陲,从沿海发达地区到深度贫困地区,优质项目在贫困地区落地,帮扶平台与贫困群众对接。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都积极投身到脱贫攻坚行动中,真正做到了全民动员、全民参与,画出了脱贫攻坚的最大同心圆。

政治优势,来自中国特色脱贫攻坚制度体系。从实行“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到建立各负其责、各司其职的责任体系,精准识别、精准脱贫的工作体系,上下联动、统一协调的政策体系,保障资金、强化人力的投入体系,因地制宜、因村因户因人施策的帮扶体系,广泛参与、合力攻坚的社会动员体系,多渠道全方位的监督体系和最严格的考核评估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政府、市场、社会协同参与的大扶贫格局逐步形成。正是这些具体的制度安排,形成了中国特色脱贫攻坚制度体系,确保脱贫攻坚始终在制度的轨道上砥砺前行。

2020年以来,即便遭遇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中国仍然能够克服各种风险挑战,如期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充分证明政治优势的重要作用。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发挥好,我们一定能在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之后,继续走好乡村振兴之路,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浩荡征程中,书写新的辉煌篇章。

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一项项心系民生、胸怀万家的政策举措,一个个扑下身子、甩开膀子的奋斗身影,让脱贫攻坚的成果既有物质的丰盈,也有精神的激发

广大扶贫干部和贫困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用艰苦付出和默默奉献履行使命、兑现承诺,生动诠释了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价值底色

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回望,在田间地头、工厂车间,贫困群众挥洒汗水、辛勤劳动,“生活越来越有盼头”;在高原山川、戈壁荒漠,扶贫干部竭尽全力、无私奉献,“不获全胜,决不收兵”……在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中,一个个扶贫项目的落地、一座座贫困堡垒的攻克、一道道发展难题的解决,无不饱含着亿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承载着共产党人始终不渝的初心使命。

时光为尺,标注闯关夺隘的奋斗豪情;岁月为证,彰显人民至上的赤子之心。在地处武陵山区腹地的一口刀村,“举目皆是山,遍地都是石”。得益于土地入股、流转、经营的惠民政策,当地的困境一去不复返。在位于乌蒙山区的保华镇奢旮村,过去一桶水经常被当做礼品,有人甚至到山上找野果充饥解渴。正是因为饮水安全工程的建设实施,村寨结束了人背马驮、望天吃水的历史。可以说,生活有多困顿,人民群众脱贫致富的愿望就有多强烈;发展有多迫切,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信念和决心就有多坚定。

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当云南滇西边陲山区苦聪人寨子里的辍学娃走进学校开始读书,当山东沂蒙山的农民把自己种的蜜桃卖到了6000多公里之外的中东迪拜,当四川通江柳林村的贫困户在篱笆墙上写下“宁愿苦战,不愿苦熬”的八个大字……一项项心系民生、胸怀万家的政策举措,一个个扑下身子、甩开膀子的奋斗身影,让脱贫攻坚的成果既有物质的丰盈,也有精神的激发;让贫困群众不仅获得了生活的改善,更打开了进一步发展的可能。

以百姓心为心,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是党的初心,也是党的恒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中国成立前,我们党领导广大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就是要让广大农民翻身得解放。现在,我们党领导广大农民‘脱贫困、奔小康’,就是要让广大农民过上好日子。”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累计选派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每年保持近100万人在岗开展驻村帮扶。从大兴安岭到秦巴山区,从黄土高坡到云贵高原,从武夷山区到乌蒙山区,从大别山区到吕梁山区,“哪里有贫困,哪里就是主战场”。广大扶贫干部和贫困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用艰苦付出和默默奉献履行使命、兑现承诺,生动诠释了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价值底色。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始终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就在覆盖14亿人的社会保障体系中,在“十三五”期间每年1000多万个新增的就业岗位上,在减税降费、让老百姓享受到真金白银的实惠里,在进乡村、进社区、进校园等文化惠民活动里,在不断增多的蓝天、不断延伸的绿道、不断向好的居住环境里……只有始终把人民安居乐业、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关心的就业、教育、社保、医疗、住房、养老、食品安全、社会治安等实际问题,一件一件抓落实,一年接着一年干,努力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矢志奋斗,把人民至上刻写在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之中,我们就一定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创造更多奇迹、实现更大辉煌。 

精准扶贫,“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精准”既是脱贫攻坚的重要方法论之一,也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更是一套务实的工作方法

精准扶贫方略背后,是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的辛勤付出,是无数扶贫工作者呕心沥血的倾情奉献

在湖南安化,黑茶产业摆脱粗放生产模式,走出一条茶旅融合发展之路;在安徽长丰双河社区,“稻虾共养”产业扶贫模式让村民腰包更厚实;在河北阜平,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落地落实,1万多名建档立卡贫困户走出深山,迎来新生活……精准,是一个又一个中国脱贫故事背后的关键词;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成为中国减贫事业取得巨大成就的宝贵经验之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深刻总结:“我们立足我国国情,把握减贫规律,出台一系列超常规政策举措,构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制度体系,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这其中,“坚持精准扶贫方略,用发展的办法消除贫困根源”是重要的一个方面。从开展建档立卡、选派驻村干部,解决“扶持谁、谁来扶”的问题,到推进分类施策、建立贫困退出机制,解决“怎么扶、如何退”的问题;从因地制宜实施“五个一批”工程,到严格落实“六个精准”明确要求,在精准扶贫方略引领下,全国各地找准穷根,因村因户因人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让“中国之治”再次书写令世界刮目相看的奇迹。

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正是因为精准扶贫方略坚持以“实”字当头,各项政策红利才能落到扶贫对象身上,从而保证脱贫攻坚顺利实施。早在2012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就曾指出,“要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因势利导,能做什么就做什么,不要勉强搞一些东西,一定从实际出发,真正使老百姓得到实惠。”中国幅员辽阔,各地贫困问题复杂多样,只有贯彻精准扶贫方略,一切从实际出发,才能确保扶贫举措对症下药,取得实效。在这个意义上,“精准”既是脱贫攻坚的重要方法论之一,也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更是一套务实的工作方法。

在宁夏,曾有一位扶贫干部被称为当地扶贫办的“数据中心”,他掌握的数据能具体到贫困户养了几只羊、种了几亩马铃薯。在全国各地,如此用心的扶贫干部还有很多。他们之所以能精准掌握贫困户的详细情况,正是因为他们始终把老百姓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精准扶贫方略背后,是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的辛勤付出,是无数扶贫工作者呕心沥血的倾情奉献。精心用心、耐心细心,时时刻刻为困难群众着想,才绘出脱贫奔小康的锦绣画卷。

随着脱贫攻坚不断攻城拔寨,精准扶贫方略的意义和影响也在走出国门,为世界减贫事业作出了贡献。在泰国孔敬府,当地官员借鉴参考中国脱贫经验,制定了符合当地实际的“结对子扶贫”项目,帮助贫困户制定个性化脱贫方案。世界各国贫困状况各不相同,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方法和原则是相通的。2018年,“精准扶贫”等理念被写入第七十三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关于消除农村贫困问题的决议。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明确表示,精准扶贫方略是帮助贫困人口、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设定的宏伟目标的唯一途径,中国的经验可以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有益借鉴。

近日热播的政论专题片《摆脱贫困》,第二集就是“精准施策”,讲述了安徽省霍邱县、河北省张北县、西藏自治区墨脱县等多个地区因地制宜、精准脱贫的动人故事。回望脱贫攻坚一路走来,纵然贫有百样、困有千种,却都在精准扶贫方略的引领下被一一化解。精准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制胜法宝,更沉淀为一笔宝贵的经验和财富,激励我们继续向前,创造新的更大辉煌。 

有效衔接,做好乡村振兴大文章

脱贫攻坚衔接乡村振兴,初心不改、方向不变,力度不减、脚步不停,推动贫困地区步入发展“快车道”,跑出致富奔小康的“加速度”

增强“过了一山再登一峰”的担当,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来推进,我们必将绘就更加壮美的乡村振兴画卷,让老百姓的生活越过越红火

湖南将选取部分县重点帮扶乡村振兴,支持湘赣边区创建有效衔接示范区;安徽提出实施乡村产业振兴计划,打造千亿级产值农业产业化集群;四川围绕建设宜居宜业乡村,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在近段时间召开的地方两会上,乡村振兴成为关注点。

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历史性转移,首先源于历史性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从近1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到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不仅带给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更夯实了“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的根基,为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全面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特别是在脱贫攻坚中,我们进一步彰显了制度优势、激发了亿万人民的精气神,这构成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的信心和底气。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终点”与“起点”的转化,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实践论的辩证要求,体现了我们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观察波澜壮阔的脱贫攻坚征程不难发现,既立足当下解决好“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又着眼长远从体制机制、政策实施、资源投入等方面促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这是脱贫成果不断巩固的重要原因。就易地扶贫搬迁来说,“十三五”期间,960多万建档立卡贫困群众乔迁新居,解决了“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问题,与此同时各地强化帮扶举措,通过壮大产业、增加工作岗位、发展旅游经济等实现“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正是因为坚持“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的长远谋划,坚持做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我们才能不断提高脱贫的质量、提升脱贫群众的幸福指数。

一切伟大成就都是接续奋斗的结果,一切伟大事业都需要在继往开来中推进。回首来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继往开来、砥砺奋进,意味着要在不同时期,根据发展的主客观条件和内外部环境,审时度势制定发展目标和战略,并一以贯之抓好落实。从党的十九大擘画乡村振兴战略,到制定出台《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脱贫攻坚衔接乡村振兴,初心不改、方向不变,力度不减、脚步不停,推动贫困地区步入发展“快车道”,跑出致富奔小康的“加速度”。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相当一部分脱贫户基本生活有了保障,但收入水平仍然不高,脱贫基础还比较脆弱。唯有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才能确保脱贫成果经得起检验,让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目标变成现实。

“好比一首壮丽的大地颂歌,磅礴了万水千山,震撼了亿万心灵。”电视专题片《从十八洞村出发》讲述了湖南湘西十八洞村的蝶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蓝图已经绘就,但正如专题片所讲述的,“从‘十八洞’出发,从‘十八盘’向上,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到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还要征服和战胜很多艰难险阻”。增强“过了一山再登一峰”的担当,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来推进,我们必将绘就更加壮美的乡村振兴画卷,让老百姓的生活越过越红火。

来源:《人民日报》

热点新闻

推荐产品

x
  • 在线反馈
1.我有以下需求:



2.详细的需求:
姓名:
单位:
电话:
邮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