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
关注中国自动化产业发展的先行者!
CAIAC 2025
2025工业安全大会
OICT公益讲堂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资讯频道

中国企业双碳行动之观察
  • 点击数:424     发布时间:2024-09-10 18:27:43
  • 分享到:
实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系统性变革,需要全社会的动员和衔接,才能激发更大的绿色转型创新活力。
关键词:

1 中国企业双碳行动指数略有“回调”

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迟缓,中国双碳行动走向纵深,本年度调研发现中国企业双碳行动力指数略有“回调”。

2023年,上榜企业双碳行动力平均得分为50.9分(百分制),略低于去年的53.9分。其中,双碳领导力表现最好,平均得分为61.4分,减排力表现较差,平均得分为46.7分。说明调研企业较为重视双碳顶层设计,但在运营减碳、低碳转型方面仍有很大提升空间。可见,中国企业虽然意识到双碳议题的重要性,但绿色低碳转型才刚刚起步。

从企业类型来看,生产制造型企业的双碳行动力表现较好,上榜企业的数量和平均得分均优于服务型企业。100张中,生产制造型企业占63家,平均得分为52.9分;服务型企业占37家。平均得分为47.4分。其中,榜单前10名中,只有阿里巴巴一家服务型企业。

2 双碳议题重要性进一步提升

将双碳议题纳入公司治理体系,是企业绿色低碳转型的基础和保障。企业首先要将双碳议题纳入董事会议程,让董事会在双碳议题中发挥监督作用。调研发现,双碳议题在企业中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调研显示,在上榜的100家企业中,有97家企业将气候或环境议题纳入董事会监管职责,比去年(66家)有较大幅度提升。此外,在本年度调研中,有42家企业将减碳/节能绩效与董事会/高层管理人员薪酬挂钩,这一数据在去年是29家。

在组织体系建设方面,上榜企业中有60家企业建立了可持续发展/ESG/双碳委员会,有40家企业建立了专门的双碳相关部室/工作组/中心。由于双碳议题具有前瞻性,上榜企业中有53家企业建立了节能减排相关的研究院质究室或研究团队。这说明在企业内部,双碳相关的组织体系逐渐完备,将为企业开展双碳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撑。

在双碳能力建设方面,调研期间,上榜企业中有80家企业开展过面向员工的双碳/气候变化培训;有35家企业开展过面向高级管理人员的双碳/气候变化培训,这方面的表现需要进一步提升。

3 双碳蓝图明确,“施工图”待细化

双碳行动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由之路,也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作为一项面向2060年的长期性工程,双碳工作需要进行系统的规划,既要制定有雄心的减排目标,明确双碳工作蓝图,也要制定具有可操作性、切合实际的“施工图”。

每一项减碳举措都意味着系统性的转型变革,需要在全局进行思考。上榜企业中,有81家企业进行了气候相关风险机遇分析;有94家企业制定了双碳行动纲领或战略规划,这一数据与去年持平。

制定可信、可行的双碳目标和路线图成为这两年联合国气候大会关注的焦点之一。上榜企业中,有48家企业对外公开了其双碳行动路线图,这一比例需要提升,“蓝图”只有变成“施工图”,企业的双碳目标才可以真正落地。

为了展示气候雄心与领导力,上榜企业中有87家企业在报告或官网公开了其减排目标。分析其减排目标可以发现,其中45%的企业设立了碳中和绝对目标;有29%的企业设立了全价值链碳中和目标,这是值得推广借鉴的良好实践。

4 低碳转型行动迟缓,减碳效果有待提升

绿色低碳转型是一项系统工程。根据企业的生产运营流程,企业可在研发、采购、生产、产品/服务、运输物流、消费等生产运营全流程进行碳减排,也可以在行政办公等辅助系统领域发挥作用,助力碳减排。

深度脱碳需要运营各环节的深度节能提效,推进生产工艺的突破性创新,包括探索工艺革新和升级改造、推进企业流程再造以及数字化赋能等。然而,深度脱碳需要前期大量的资源资金投入,同时要平衡脱碳与生产经营等各方的关系,低碳转型并非“一蹴而就”。调研期内,上榜企业中有1/3的企业碳排放强度上升,40.5%的企业单位产值能耗出现上升,这一比例比去年的调研结果有较大幅度上升,说明中国企业双碳行动成效有所退步。

对企业而言,推进能源替代、提升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是当前技术最成熟、效益最直接的减排手段。一方面,企业提升外购电力环节中风电、光电、水电等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另一方面,部分领先企业直接投资/支持新能源项目。调研期间,上榜企业中有76家企业投资、支持了碳中和项目/技术(如光伏、风电、储能、氢能、智慧能源、CCUS、生物材料、碳汇等);有37家企业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比例比去年有所提升。

为归纳行业双碳行动路径,发现先行企业的优秀实践和探索,为企业的碳中和落地提供前瞻性、系统性的实操样板,助力企业双碳行动从宏观走向微观,南方周末自2022年起连续两年调研并发布企业双碳行动案例集。两年来,南方周末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及合作伙伴共总结提炼了30家企业的双碳行动案例。从企业性质来看,案例企业既有施耐德电气(中国)、宝洁、百威等国际知名品牌,也有华侨城、三峡新能源、中集集团等国有企业,以及比亚迪、宁德时代、腾讯、联想、蒙牛等民营企业;从行业来看,案例企业覆盖了能源电力、互联网科技、房地产、服装、食品、工业制造、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等;从案例维度来看,案例涉及了绿色生产与制造、低碳解决方案、低碳产品和服务、供应链减排、循环经济、低碳园区和社区、双碳治理与管理等内容。

5 试点示范依然是企业低碳转型的抓手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作为一个新赛道,先立后破、创新示范成为很多地区、行业和企业在绿色低碳转型过程中的务实选择。

作为制造业大国,生产制造环节是企业降低碳排放的重中之重。近年来,工业和信息化部加速推动工业的绿色发展转型,组织创建绿色制造标杆,截至2023年3月,累计培育国家层面的绿色工厂3616家、绿色工业园区267家、绿色供应链企业403家,带动推广绿色产品近3万种。上榜企业中,有50家获得了绿色工厂称号,其中42家获得了国家级绿色工厂称号;调研期内,有80家企业开展了产品绿色设计、循环利用、包材减量等项目。

在碳中和认证方面,调研期内,上榜企业中有27家企业在中国推出碳中和认证产品或项目;有17家企业在中国境内有认证零碳/近零碳工厂有16家企业在中国境内有认证零碳/近零碳运营场所。这一比例与去年持平。

6 产业协同,减少碳足迹放大碳手印

CDP全球环境信息研究中心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企业供应链平均排放是企业运营环节排放的11.4倍,企业范围三的碳排放量远超范围一和范围二的排放量。因此,企业要想实现碳中和目标则无法忽视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

部分领先企业为强化其气候领导力,凭借自身在价值链网络中的影响力,将碳减排责任延伸至其供应商,一方面减少产品的“碳足迹”(指产品或服务在全生命周期过程中所直接和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另一方面通过赋能放大“碳手印”(指通过应用新技术、新解决方案赋能其他企业,助力企业减少碳排放)。

在减少碳足迹方面,上榜企业中有92家企业制定了绿色采购制度,有48家企业披露了范围三的排放数据,有27家企业对供应商减碳提供激励(包括合同延长、合作优惠、荣誉奖励等)。在放大碳手印方面,上榜企业中有54家企业在调研期内为供应商减碳赋能(提供培训、给予技术支持等),有53家企业在调研期内开展了帮助客户/合作伙伴节能减碳的项目。

7 社会协同,汇聚绿色发展合力

实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系统性变革,需要全社会的动员和衔接,才能激发更大的绿色转型创新活力。部分领先企业并不局限于自身运营减碳和推动供应商减碳,而且在全社会层面进行更大范围、更大限度的开放与合作,如积极参与绿色低碳标准的制定,以标准化建设促进规范化发展;构建绿色开放合作网络,让绿色转型的政策制度、行业标准、技术产品、消费理念等有效衔接,协调统一,最大限度凝聚绿色发展共识,发挥各要素的协同增效效应。

调研发现,上榜企业中,有56家企业加入了国内/国际双碳行动网络或倡议,有56家企业在调研期内开展或支持了绿色低碳课题研究,有55家企业参与或支持了双碳标准制定。

此外,有64家在调研期内开展了环境公益项目,有46家企业开展了倡导绿色消费/可持续消费的活动,引导社会公众形成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摘自《中国企业双碳行动观察报告(2022-2023)》

摘自《自动化博览》2024年8月刊

热点新闻

推荐产品

x
  • 在线反馈
1.我有以下需求:



2.详细的需求:
姓名:
单位:
电话:
邮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