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钢铁集团总公司是山东省所属国有特大型企业,上世纪90年代初,在国内经济快速增长的背景下,济钢钢产量达到100万吨,同时对外贸易活动不断扩大,每年进口铁矿石约200万~400万吨,出口钢铁产品创汇达1亿美元,成为较早开发和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企业之一。1992年,济钢确定了境外投资战略,在马来西亚合资兴建中板生产企业。
济钢(马)钢板有限公司(JiKangDimensiBerhad)创建于1993年3月,是济钢的境外控股子公司。公司位于马来西亚经济实力最强的彭亨州首府关丹市格宾工业区,设计年产中板35万吨,主要生产6~25毫米钢板。这一中板厂所需原料板坯以40万吨计,全部由济钢出口供应,按当时出口价格计算,每年可创汇约9000万美元,不但形成稳定的出口市场,还为公司生产所需矿石的进口提供了稳定的外汇来源,使济钢获得原料供应的优势。
根据市场细分,济钢选择了生产6~25毫米钢板,这部分钢板在马来西亚的生产当时尚属空白,按当时马来西亚经济发展水平,预计6~25毫米钢板的市场容量应为60万~80万吨/年,中板除满足本地需要外,还可出口新加坡、泰国、越南、印尼等东南亚国家以及欧美地区。
济钢(马)1996年9月建成投产,1997年即发生了东南亚金融危机,引发马来西亚经济萧条。国际钢铁市场风云巨变,出现产品大量积压,对于济钢(马)这样一个刚建成的企业来说无疑是致命的打击。
此外,由于济钢进入马来西亚很早,济钢(马)还受到了马来西亚投资政策中的销售比例要求和进口原料的限制,公司不能及时和足额获得钢坯进口准证,使得工厂在一段时间内处于停工待料状态。由于马来西亚国内市场严重萎缩,需求不足,公司不能发挥规模生产能力,成本居高不下,1998年10月被迫停产。
面对这种情况,济钢运用来料加工模式,借助马来西亚当地财力,于2000年恢复了公司生产。紧接着,济钢开始寻找当地合作伙伴,并决定在此基础上,通过资产出让或股权转让等方式,实现股份本土化。2000年,济钢与刘天成控股有限公司签署了合作协议书。2003年,公司又通过优化股权结构,转让部分股权给当地合作伙伴,使公司从“外国公司”转换为本地化公司,一些受限问题随之瓦解。此举还使得公司在以后更深层次上加强本地化进程打下了基础,现在公司除高级管理人员和关键岗位技术人员以外,全部聘用了本地员工。
经过种种努力,济钢(马)公司现已成为马来西亚规模最大、装备最为先进的中厚钢板生产企业和马来西亚国内中厚钢板市场的主要供应商,也是我国在马来西亚投资最大的生产企业。到2004年,该公司实现利润约5000万马币并带动国内钢坯出口约1.1亿美元,今年1~8月产量已达到14万吨,月产量基本稳定在2万吨以上,公司在当地的影响也是越来越大,已处于行业领头地位。
信息来源:中国工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