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
近两年,成都高新区先后引进了玻璃基板、航天光电、新力光源等光电显示产业上游产品项目;引进京东方、深天马、长虹、峻凌国际显示屏中游产品项目;引进吉锐、TCL等公司触摸屏、触摸显示器等下游产品项目,短期内就已聚集起一个光电显示产业集群,形成一条完整产业链,一个新兴高科技产业——光电显示产业,在成都高新区崛起。据10月下旬在成都刚刚结束的第十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签约的数据显示,西博会期间,仅成都就签约达1171.1亿元,其中大部分落户成都高新区。
“丰沛的人才资源,良好的人居环境,卓越的融资帮扶,高效的服务体系,加上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不断深化以及广阔的西部市场,这些不断凸现的比较优势,是众多国内外知名企业,不断落户成都,不断追加投资的重要原因。如今,成都高新区已呈现出产业越做越强,投资越来越大,人才越聚越多的‘马太效应’。高新区已经步入了一个科技产业高速、稳定、良好发展的崭新阶段。”这是成都高新区发展策划局局长汤继强对成都正在创造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发展态势的概括。
马太效应简言之:就是好的越好,多的越多。
始建于1988年的成都高新区,由于不靠边,不沿海,在地域上不占优势。于是,成都高新人,从一开始就铆足了劲,要扬长避短,克服蜀道难、物流成本高、信息闭塞的弱势,以发展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现代物流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展开与发达地区智慧的赛跑。
为了建造具有比较优势的创业环境,成都高新人埋头苦干,卧薪尝胆,更精心的服务来赢得投资创业者的“满意”。他们围绕产业发展,重点抓“政务服务、企业增值服务、创新创业服务”,构建了“项目引进、建设、生产经营”三个关键环节的“三段式”服务,打造了“962000”企业服务呼叫中心,形成了“全天候、全方位、全覆盖”服务体系。他们先后在全国高新区首创“四个第一”:即第一个建立 “科技与经济结合”两块牌子、一套人马、政企合一的管理体制;第一个实行“一站式服务管理模式”;第一个建立“风险投资公司”;第一个在内陆城市创办“公益性保税仓库”。在制度上首创“首问责任制”、“主办负责制”、“过失追究制”全过程服务的制度体系,规定办结时限,禁止干预企业经营活动,为投资者营造了良好的创业环境。
融资难是中小企业发展一大障碍。为此,成都高新区按照“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思路,通过建立金融办、科技信用担保公司、高新创投公司,实施中小企业“打包贷款、统贷统还”方式,以及担保、参股、引进风投、辅导上市等多种手段和方式,针对中小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融资需求提供帮扶支持,有效缓解了区内中小企业融资难题。这套行之有效的“债权融资——股权融资——改制上市”融资模式被汤继强总结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梯形融资模式”。据统计,2005年来,成都高新区通过运用梯形融资模式,共为1000多家中小企业实现融资60多亿元。区内上市企业现已达到18家。
与此同时,成都高新区千方百计先后建立了大学科技园、留学人员创业园、博士创业园,创建了西部首家生物医药孵化器、教育科技园孵化器、国家信息安全产业化基地孵化器、 国家“863”软件专业孵化器等,形成了我国最大的科技企业孵化器群体,孵化器面积100万平方米,孵化企业常年保持在1500家以上。目前,成都高新区正在城南加紧打造一块面积达37平方公里的“软件产业城”,建设以软件及服务外包为产业支撑的“天府新城”。
经过20年来目标如一,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打拼,如今的成都高新区,给来这里的投资创业者带来了一个个惊喜。京东方董事长王东升,在谈到将几十亿元落到成都时坦言:其他一些城市的支持力度并不逊于成都。然而在考察各地之后,最后我们还是将其定在这里。这要源于成都政府成本低、工作效率高,做事专业化、国际化。
阿里巴巴的决策者们,最初并未想到成都投资。然而,让他们感动的是,成都高新区工作人员与市党政领导一次次登门拜访,促成了他们考察成都之行。当他们深入了解成都之后,发现这里是投资的“沃土”。并于今年6月29日与成都高新区签下了1亿美元的投资协议,并誓言将在这座西部之城“再造一个阿里巴巴”。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说:“成都高新区,是我见过的工作效率最高的政府部门。他们与我们企业的文化相当吻合,都追求效率!”
10月的西博会上,通用电气、西门子、沃尔玛、宝洁、DHL、甲骨文等4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集中签约投资成都。这不能不说是喜人的“马太效应”。
如今的成都高新区,已形成了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精密机械制造三大优势主导产业,形成了集成电路、软件及服务外包、生物医药、精密机械、通信、光电显示器等六大特色产业集群。至今年10月,在成都高新区投资的世界500强和国际知名企业已达40多家,在区的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520家,在高新区处于在孵状态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常年保持在1500家以上。去年,成都高新区克服了5·12汶川特大地震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集中建设区完成产业增加值达317.7亿元,增长26.2%。今年1至9月,成都高新区(集中建设区)实现产业增加值287亿元,同比增长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