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中国自动化学会(Chinese Association of Automation,缩写CAA),是我国最早成立的国家一级学术群众团体之一。她是由全国从事自动化及相关技术的科研、教学、开发、生产和应用的个人和单位自愿结成的、依法登记成立的、具有学术性、公益性、科普性的全国性法人社会团体,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组成部分,是发展我国自动化科技事业的重要社会力量。
在中国自动化学会成立的48年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她对促进自动化科学技术繁荣和发展、促进自动化科技的普及和推广、促进自动化科技人才的成长和提高,促进自动化科学技术与经济的结合等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中的历任理事长、常务理士及理事,活跃在中国自动化产业第一线,致力于学习、研究国外先进自动化技术,提高我国技术水平,为推动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及缩短与国外先进自动化技术水平的差距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们中有德高望重的中国院士,也有默默耕耘的技术学者,更有叱诧风云的自动化领域的商界精英,但是,他们却始终有着同一个信念和使命:那就是为中国自动化产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光和热。也许他们并不广为人知,但他们的事迹却是我们不该忘记的。此期,《自动化博览》全新开启介绍中国自动化学会第九届常务理事的专栏,与您一同记住这些本应闪耀在中国自动化产业历史长河中的名字。 吴宏鑫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家。1939年生于江苏丹徒。196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自动控制系。现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 主要从事航天和工业领域的自适应控制和智能控制理论与应用研究。提出了“全系数自适应控制理论和方法”,这是一套完整的系统性和实用性很强的自适应控制理论和方法,对于一类对象在参数估计未收敛到“真值”的过渡过程阶段,能保证系统闭环稳定且具有良好性能。在智能控制方面提出了“特征建模”、“基于对象特征模型描述的黄金分割智能控制方法”、“航天器变结构变系数的智能控制方法”和“基于智能特征模型的智能控制方法”等,为降阶控制器和智能控制器的设计开拓了一条新的道路,对航天器控制和工业控制的发展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2003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曾获国家发明三等奖1项,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1项;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1992年被评为航空航天部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发表主要论文70多篇,专著1本,中国国防和航天国际科技报告7篇。
席裕庚
席裕庚,男,1946年出生。自动控制理论及应用专家。1984年4月毕业与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上海交通大学自动化系首
郭雷
郭雷,男,1961年出生,山东淄博人,控制科学家。198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数学系,1987年获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解决了自适应控制中几个基本的理论问题(随机自适应跟踪、极点配置与LQG控制)。对在工业中有广泛应用的最小二乘自校正调节器,解决了其稳定性和收敛性这一国际控制界长期未解决的著名难题。通过引进新的思想和方法,建立了一般非平稳时变参数系统的估计理论,奠定了实际中常用的三类基本跟踪算法(LMS,RLS,KF)的严格理论基础。对“反馈”这一控制论中最基本的概念,提出了定量研究“反馈机制的最大能力与极限”这一基本问题的理论框架,对几类典型的非线性不确定动态系统,得到了反馈机制对付不确定性之最大能力的临界值。现任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院长。他曾于1998年当选美国电子电气工程师协会会士(IEEE Fellow),200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02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07年当选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会士(IFAC Fellow)。
周康
周康,男,1960年出生,大学学历,中共党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毕业于江西冶金学院工业自动化专业。1998年获政府特殊津贴。曾任冶金自动化研究设计院系统所连铸自动化室副主任、连铸自动化部主任、系统所副所长、系统所所长、国家冶金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室中心主任、冶金自动化研究院院长助理、股份公司总经理等职。现任冶金自动化研究设计院院长、党委书记,中国金属学会连铸自动化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科技论坛理事。
王常力
王常力,男,1963年出生,河北文安人,北京和利时系统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1984年7月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天津大学自动化系,同时以全系第一名的成绩考取天津大学系统工程研究所研究生.1985年被国家教委选派到英国Lancaster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88年7月取得博士学位后,放弃在英
1991年8月,王常力组织队伍,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成功地开发出HS-DCS-1000系统。该系统于1993年通过电子部组织的鉴定,并获得电子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王常力在开发设计DCS系统的同时,完成了三部关于工控系统开发、设计和应用的著作:《工业控制计算机系统设计与应用》、《集散型控制系统设计与应用》、《集散型控制系统选型与应用》。其中《集散型控制系统设计与应用》一书,1993年被中央电视台作为“集散型控制系统”讲座的教材,王常力亲自任讲教师。
1993年,王常力成立了自动化事业部。决心将HS-DCS-1000系统推向市场,实现产品化。在克服了重重困难之后,终于实现了零的突破。于1993年实现了300多万元的合同额,1994年实现了1000多万元的合同额。
1994年,王常力领导技术人员对HS-DCS-1000系统进行了升级,完成了HS2000分布式控制系统的开发、研制工作。HS2000系统在1995年推上市场后,立即得到我国电力、石油、化工、建材等各个行业用户的一致认可。目前,HS2000系统已推出230余套,其销售收入达2亿多元。它的成功将我国DCS事业推向一个崭新的高度。
1996年10月,王常力成立了“北京市和利时自动化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公司提出“严格控制过程,确保产品质量”的质量方针,并于1997年通过了ISO9001国际质量认证。
1999年2月,和利时公司成功地引进风险投资,改制成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北京和利时系统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公司注册资本1亿元人民币。
在王常力的带领下,和利时公司已从原来单一的DCS产品形态发展成为拥有多种类型产品的企业,产口主要有:HS2000DCS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HS2000D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铁路信号控制系统;核电站数字仪控系统等。大大增强了和利时公司的整体实力。 王飞跃
王飞跃,男,1961年生,浙江东阳人,现为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科学院复杂系统与智能科学重点实验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兼任西安交通大学软件学院院长、亚利桑那大学复杂系统高等研究中心主任和中美高等研究与教育中心主任等职。
1982年获山东化工学院学士学位(化机系); 1984年,获浙江大学硕士学位(力学系); 1990年,获美国伦塞利尔理工学院(RPI)计算机与系统工
在
学术荣誉:
1992年获美国AT&T基金会研究成就奖
1996年获美国Caterpillar技术发明奖
2001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研究基金
2003年当选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 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 Fellow
2004年获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导师奖
2005年当选国际系统工程学会(INCOSE, 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Systems Engineering) Fellow
2006年获中国科学院优秀教师奖
2006年入选国家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
2007年4月当选本年度国际自动化联合会(IFAC,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Automatic Control)Fellow
2007年6月中科院有效院士候选人
——转自《自动化博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