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日下午,在中国自动化研究所大厦13层一个经过精心布置的小会议室里,由中国自动化学会主办的“钱学森先生创新思想研讨会”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自动化博览》记者发现,今天这个会议到场的人虽不多 ,但每一个人脸上都是虔敬和景仰的表情,每一个发言的人都经过精心认真的准备,言语发自内心,使得听众们都忍不住伸长脖子,身子不自觉地前倾,想把每一个字都听进心理。其时在这之前,控制网(www.zhi.net)已做过纪念钱学森先生的专题 ,搜集过不少资料,但这次研讨会上,记者留心观察,觉得很多珍贵的资料闻所未闻,个别照片具有特殊的珍贵价值,会议发言人中国自动化学会理事长戴汝为院士、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党委书记何林研究员对钱老之于国家发展以及垂范后世的价值有独到的认识,使每一个到会者都颇受启发,真正实现了研讨会本身的意义。
照片背后的意义
在会议室西墙偏后的位置,悬挂着一张珍贵的照片,记者发现很多人都在边看边讨论。走近一看,原来就是那张被许多专家称道的被叫做“科学沙龙”的照片。在钱老家20平米左右的客厅里,钱老坐在中间,周围是多年来一直和他讨论学问的小组成员:王寿云(组长)、于景元、戴汝为、王成为、钱学敏、涂元季。就是这样,在这间质朴而狭小的客厅里,几十年来,定期开展着学术讨论会。学生和老师,领导和同事,事业的志同道合者,平等民主,自由发言,自由讨论,讲新学问,论新思考,探索方案,言之有物,激发思考,启迪心智,创新的科学思想从这里喷薄而出。如今,这幅画之所以如此被人看重,就是因为这种科学沙龙,这种小型的、富有建设性的、价值非凡的小型讨论会今天不见了,或者太少了,而被人们普遍鄙夷、厌弃、没有多少价值的各种官僚腔调的所谓各种会议却屡禁不止,浪费宝贵的时间而毫无价值。而在今天的这个小型会议上,记者就听到了不少非常独到的有价值的内容,对思考颇有启迪,以这样的形式来纪念一生倡导创新精神的科学大师,就让人觉得恰如其分。我们期待中国自动化学会能主动倡导、鼓励在不同或相同的学术团体中建立这样的科学探讨沙龙,为中国的自动化行业吹进一股清新的探讨之风,使钱老生前钟爱的学术讨论方式能真正的延续下去。
践行钱学森教育思想
今天的讨论会上,发言人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程光旭先生以“钱学森之问”为话题,作了“钱学森大成智慧学研究与实践”的发言,令听者动容,顿感振奋。
2009年11月11日,安徽高校的11位教授联合《新安晚报》给新任教育部长袁贵仁及全国教育界发出一封公开信:让我们直面“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当钱老的问题在教育界、理论界、知识分子阶层引起全国范围的大讨论时,殊不知,三年前的西安交大已经率先践行钱学森先生教育思想,探索中国科技领军人才培养的新路了。“学科跨度越大,创新成果也越长。”“知识结构应该是专博相济、专深博广的统一。”钱老的集大成得智慧、科学与艺术相结合,以及“通才”教育观在西安较大得到了大胆充分的实践,其开办的钱学森实验班从课程设置、实践教学、暑期实践、项目设计等都进行了有益的、富有建设性的探索,已经收到了显著的效果,许多人感到这个班的学生思维卓异,不同寻常,这种教育思想模式目前已引起了教育部的强烈关注。
据程光旭先生介绍,钱学森实验班刚开设之时,也遇到了多方面的质疑,甚至连学校艺术系的老师都认为不可思议,结果,这个跨学科、跨领域的实验班还是坚持了下来,并取得了意料之外的效果。看来,任何创新都需要勇气和韧性。
对“钱学森之问”再反思
当“钱学森之问”再度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反思时,有识之士慨然指出:中国没有培养杰出人才的土壤,即没有培养杰出人才的文化。认为中国文化是官场文化,讲究的是等级,扼杀的是平等和真理。这一点,从人们见面总是以“袁厅长”、“孙处长”、“牛股长”、“马经理”来相称就可知道,只要看校长、企业家也有行政级别即可知道。在这种文化下,人们“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唯独不畏真理,在这种文化下,人们只有盲从心理,没有科学精神;在这样的文化下,人们崇尚权力,崇拜金钱,唯独不崇拜知识,不崇拜真理。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又怎样产生杰出人才?
在笔者看来,正如其言,中国的“官本位”文化就像一个深不见底的黑洞,笼罩着中国大地。官本位衍生等级,等级决定利益,利益不可触动,触动者绝无好下场。和别人稍有不同,说出的话带点个性,即被视为另类和异端。这种氛围不但不利于创新,而且压制着创新,根本无法产生冒尖人才。可以说,在中国现行的体制下,绝大部分单位,除了民营企业外,哪怕是国有企业,都是等级分明、官僚主义及其严重的,创新总被视为异端。就连北大这样倡导“自由之精神,独立之思想”的大学,也存在严重的大学行政化主导倾向,和钱学森先生一生推崇的麻省理工学院的创新风气庭径甚远。几年前的一幕至今难忘,笔者03年在北大读书期间,亲眼看见一个清洁工因为抽烟的事竟敢在教师休息室大声呵斥一个德高望重的教授。当时笔者在想,教授若换成哪怕学校后勤处的一个小科长,这个清洁工还会这样吗?这也许只是一个偶然,但它暗示着一种风气:在这里,知识和教养远没有行政权力受到尊重。
但是,无论如何,我们不能仅停留于抱怨我们生活的土壤,诟病我们周围的文化氛围。改变这种根深蒂固的东西,是不能靠一个袁贵仁部长、靠哪个人完成的,每一个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的人都有义务为改变这种现状而努力。作为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我们不能奴性十足,不能紧盯着眼前那一点点利益,不能没有一点精神和理想,不能总是人云亦云,要堂堂正正地做国家和社会的主人。一声正义的呼吁,一个积极的行动,积累起来,都会形成强大的力量,社会就将会一点一点地向前改变,慢慢地,我们脚下的土壤就会变得新鲜而松软,创新的氛围将水到渠成,杰出人才才能脱颖而出。
所以,回答钱学森之问,不仅是教育界的事,不单是自动化行业的事,每个行业都有份,每个会思考的人都有份。每个人,从自身做起,答好属于自己的那份试卷。这应该是对逝去的钱学森大师最好的纪念。
“没有伟大人物的民族是可悲的,有了伟大人物而不知珍惜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钱学森作为一个闻名世界的伟大科学家,当他永远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上至国家领导,下至平民百姓,都在以独特的方式寄托对他的不尽哀思,鲜花如海,挽联如潮,缅怀他对中国及对世界的伟大贡献。中华民族永远是最有希望的民族!然而,作为一生淡泊名利、敏于思考、人格高尚的科学工作者,一个不懈的思想追求者,一个一生忧心于国家前途命运的大智慧者,其不朽的灵魂仍在关注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仍关注其生前未曾解决的重大问题。作为后人,我们在深刻解读钱学森思想的同时,以实际行动践行钱学森理想,也许是对他最好的纪念。
源自:《自动化博览》
让钱学森精神彻底融入他钟爱的这个国家和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