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油价延续涨势 上升空间受制
2010国际油价形势分析展望
国家信息中心宏观政策动向课题组
2009年以来,国际油价呈现出见底企稳、逐级回升的走势,全年WTI原油期货均价约为每桶62美元。今年以来,国际油价持续上涨主要是受到全球刺激经济的超宽松货币政策所催生的流动性进入商品市场、美元不断走低、商品期货市场监管不力、欧佩克多次限产等因素的影响。展望2010年,全球经济将曲折缓慢复苏,石油需求恢复性增长,美元继续疲软,通货膨胀压力上升,以及投机炒作等因素使得国际油价将呈上行趋势,但全球经济难以强劲增长等因素制约国际油价上涨空间。初步预计,全年WTI原油期货均价约为每桶75美元左右。
一、2010年国际油价走势判断
(一)全球经济曲折缓慢复苏,石油需求恢复性增长
1、全球经济将出现温和复苏
在各国前所未有的公共干预政策作用下,制造业反弹以及库存周期出现转折,全球经济出现企稳回升趋势,尤其是亚洲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普遍走在了复苏的前列。初级商品价格反弹以及刺激政策使得中东、俄罗斯等资源国经济形势有所好转。2010年,随着消费者信心与投资者信心的逐步恢复,零售业销售有望逐步稳定,制造业逐步趋于活跃,全球经济将出现温和复苏。
2、全球经济复苏过程依然缓慢曲折
尽管全球经济出现企稳回升趋势,但是,在全球经济结构性失衡严重、内生性增长乏力、就业前景持续恶化、通胀压力骤增等因素的影响下,全球经济复苏的基础依旧脆弱,经济活动依然远远低于危机前水平。根据IMF10月份秋季报告,2010年世界经济将增长3.1%,其中,发达国家经济将微增1.3%,而发展中经济体GDP增长率有望恢复到5%以上。
3、全球石油需求出现恢复性增长
2010年,在全球经济缓慢增长,特别是发展中经济体复苏势头较为强劲的拉动下,全球石油需求有望出现恢复性增长。根据国际能源署《12月份石油市场月报》预计,2010年全球石油日需求量同比增加140万桶,增长1.6%。根据欧佩克《12月份石油市场月报》预计,2010年全球石油日需求量同比增加82万桶,增长1%。根据美国能源情报署《12月份短期能源展望》报告预计,2010年全球石油日需求量同比增加110万桶,增长1.3%;分类别来看,占有全球石油需求量约54%的OECD国家石油日需求量微弱增长,而非OECD国家石油日需求量增加101万桶,同比增长2.6%。
表1:全球石油需求(百万桶/天)变化预测表(附后)
(二)石油供给稳步增加、剩余产能和库存充裕
1、全球石油供给稳步增加
随着今年以来国际油价不断回升,2010年石油供给有望稳步改善。根据美国能源情报署《12月份短期能源展望》报告预计,2010年全球石油日供给量为8550万桶,较上年增加127万桶,同比增长1.5%。其中,欧佩克石油日供应量增加107万桶,同比增长3.1%,而非欧佩克国家石油日供应量则微增20万桶。
非欧佩克国家中保持增产的主要有巴西、哈萨克斯坦、阿塞拜疆,分别日增产19.1万桶、13.4万桶和12.5万桶;而资源趋于枯竭的墨西哥、英国、挪威等国减产最多,分别日减产25.9万桶、20.4万桶和10.7万桶。
2、欧佩克石油剩余产能超过过去十年平均水平
根据美国能源情报署预计,2010年欧佩克原油剩余产能预计约为424万桶/天,将大大超过1998-2008年平均约280万桶/天的水平,剩余产能的逐步恢复有助于稳定国际市场油价。
3、OECD商业石油库存高于过去五年平均水平
截至2009年11月末,经合组织国家商业石油库存达到27.38亿桶,高出上年同期5100万桶,可供满足OECD国家60天的石油需求,超过过去五年平均水平的上限。据美国能源情报署预计,2010年OECD国家商业石油库存仍将比较充裕,较高的库存将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油价上涨。
(三)美元仍可能维持弱势
首先,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得货币供应量大幅增加,将来必然面临严重的通货膨胀压力,美元币值的内在稳定性最终要受货币供给的冲击。其次,2009财年美国财政赤字高达1.42万亿美元,占GDP的比重达到10%,同时,根据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估计,政府净债务将由2008年的41%增加至2010年的65%。双双超过警戒线的巨额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务令美元承压。第三,全球“去美元化”趋势明显使美元受到严重挑战。新兴市场国家为了摆脱对美元的过度依赖,试图以区域货币取代美元的趋势则更为明显:在东亚,今年5月中日韩货币互换协议以及就总额达1200亿美元的区域外汇储备库出资份额达成协议;在中东,10月17日,波斯湾四国沙特、巴林、卡塔尔、科威特财长及中央银行总裁,重申对创立货币联盟及单一货币机制的承诺,并将该计划于2010年正式推动。此外,在拉美,拉丁美洲左翼联盟“玻利瓦尔美洲国家联盟”的九个成员国近期也同意创立地区货币“苏克雷”,作为区内贸易之用,从而逐渐减少使用美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报告表明,截至第二季度末美元在全球货币储备中所占比重,从上一季度65%降至62.8%。因此,总体来看,2010年美元仍将处于小幅渐进式贬值的态势。而美元与油价之间存在典型负相关关系,美元疲软将会支撑油价上涨。
(四)地缘政治风险始终困扰国际油市
针对石油设施的恐怖袭击、石油工人罢工、产油国政局动荡等地缘政治因素都会对国际油价带来冲击。目前,伊拉克恐怖袭击事件频发,石油设施经常遭受破坏。美国领导的阿富汗反恐活动“越反越恐”,阿富汗的局势不但至今未得到有效控制,反而不断升级,并逐步蔓延到巴基斯坦、伊朗等地。伊朗是世界重要的产油大国,在其核问题悬而未决,再加上“恐怖活动”添乱,国际原油的“恐怖溢价”也将日益高涨。
(五)商品期货市场监管不力导致投机炒作继续盛行
国际油价走势与石油期货市场上投机力量具有高度相关性,每当石油期货净多持仓量上升,油价随之大幅飙升,每当石油期货投机资金减仓乃至净空头,油价随之下跌。不可否认,投机资金是商品期货市场保持交易活跃性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当前商品期货市场已经失去了传统意义上的价格发现功能,而成为国际金融资本攫取暴利的工具,尤其是有关监管机构对此听之任之、麻木不仁等因素,成为商品期货市场混乱、价格巨幅震荡的重要根源。尽管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等机构对商品期货投机行为多次展开调查,但最终大都不了了之,并未下决心采取切实措施规范市场运作。此外,国际金融体系改革进程缓慢,随着全球经济形势逐步趋稳,特别是各国金融救助措施逐步见效之后,相关国家似乎“好了伤疤忘了痛”,任由游资兴风作浪。
(六)基本结论
综上所述,2010年,世界经济将曲折缓慢复苏,国际油价将呈稳步上行趋势,初步预计,全年纽约市场WTI原油期货平均油价约为每桶75美元左右。如果世界经济复苏前景好于预期,经济金融市场信心得到恢复,通货膨胀压力加大,美元继续大幅走软,那么,国际油价上行趋势将更加明显。如果爆发新的金融冲击,世界经济复苏遇阻,出现第二次经济衰退,为防止滞胀美元在政策主导下转为强势,那么,国际油价运行平台存在下移的可能。
随着国际油价出现逐级回升,国际机构已经多次上调对国际油价的预测。IMF《世界经济展望》秋季报告预计,2009、2010年世界油价(WTI、Brent、Dubai三个市场油价简单平均)分别为每桶61.5和76.5美元,同比上涨-36.6%和24.3%。11月10日世界银行报告预计,2010年石油均价为每桶75.29美元。美国能源情报署《12月份短期能源展望》预计,2009、2010年WTI油价分别为每桶61.87和78.67美元。11月底,路透社调查的28家国际机构预测显示,2010年WTI原油均价预估为75.4美元,这已是连续第七个月上调油价预测。
二、政策措施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汽车逐步进入普通百姓家庭,我国石油消费稳步增长,而国内资源储量有限,石油对外依存度已经超过50%并将继续上升。保障石油安全是我国能源安全乃至经济安全的核心任务。与此同时,近年来高油价对我国经济的冲击日益明显。因此,我国应积极采取措施应对石油安全和高油价带来的影响。
(一)抓紧战略石油储备和商业石油储备建设
战略石油储备的重点是针对战争、重大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造成的短期内石油供给中断等能源安全问题,因而不应受油价变化等因素干扰,必须有序推进战略石油储备库建设和储油进程。商业石油储备主要是应对季节性、区域性需求变化带来的石油供给紧张问题,我国东南部沿海地区多次出现油荒等问题,加快商业石油储备建设显得非常迫切。
(二)积极鼓励油企走出去加大资源对外合作
面对二战以来最严重的全球经济衰退,部分资源国能源领域面临资金短缺、运营困难,迫切需要吸收部分投资。而且目前石油供需相对宽松、石油资产相对较低。而我国拥有稳健的金融体系,具有加大对外投资实现互利共赢的基础。因此,国家应抓住机遇从政策上、资金上鼓励企业走出去,加大上游油气资源等领域的国际合作,保障国内石油安全供应。
(三)加大以市场换资源、贷款换资源的力度
以市场换资源,鼓励产油国带资源与我国企业合资建设炼油厂。这样可以获得稳定的原油供应渠道,还可减缓我国企业每年直接在现货市场上采购数量增长过大的压力。同时,近来,我国在贷款换资源方面做出了很好的尝试,对加强国际能源合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有助于我国能源供给方式多样化,应坚持互惠互利原则继续加大贷款换资源的合作力度。
(四)加快改革理顺机制保障石油安全供应
我国应尽快建立石油安全预警及应急机制,进一步完善成品油定价机制,理顺价格和利益关系,降低国内市场需求波动对国际油价的影响,同时减缓国际油价波动对国内经济社会生活的冲击。同时,我国更应加快石油行业管理体制改革,一方面加快完善石油市场体系建设,另一方面加快完善石油市场监管体系建设。通过改革推动石油行业健康发展,保障我国石油供给安全。
(五)顺应全球气候变化形势加大节油减排
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应对气候变化成为全人类的共识。气候变化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也是政治问题;气候变化问题不仅是每个国家的大事,也是每个老百姓身边的事。因此,应通过政府节能采购、合同能源管理、需求侧管理等方式,引导和促进节能向政府推动、市场主导方向转变,进一步提高燃油性能,节约用油,清洁用油。
(六)加强国际合作联合打击过度投机行为
目前,无论是生产国还是消费国均无法单独保障一国的能源安全,必须进行有效的国际合作。同时,国际油价的剧烈波动对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益处。因此,应加强与各国的政策协调,完善国际能源市场监测预警体系,规范国际商品期货市场监管体系,促进信息交流共享,将正确的需求信息传达给国际社会,减少对石油需求的非理性预期,避免国际商品期货市场的过度投机行为,保证国际油价的平稳运行。
(国家信息中心宏观政策动向课题组)
全球石油需求(百万桶/天)变化预测表
2009 2010 2008 2009 2010
Q1 Q2 Q3 Q4 Q1 Q2 Q3 Q4
OECD 46.42 44.33 45.07 45.97 46.24 44.62 45.21 46.06 47.58 45.44 45.53
美国 18.84 18.47 18.62 18.87 18.97 18.89 18.99 19.01 19.5 18.7 18.97
加拿大 2.2 2.06 2.18 2.24 2.23 2.09 2.2 2.25 2.26 2.17 2.19
欧洲 14.92 14.22 14.81 14.99 14.73 14.35 14.8 14.95 15.35 14.74 14.71
日本 4.72 4.03 3.91 4.26 4.49 3.71 3.74 4.09 4.78 4.23 4
其他OECD 5.47 5.28 5.28 5.34 5.55 5.31 5.22 5.5 5.41 5.34 5.39
非OECD 37.04 39.3 39.37 38.98 38.66 40.13 40.1 39.84 38.2 38.68 39.69
前苏联 4.09 4.19 4.24 4.3 4.08 4.13 4.28 4.24 4.35 4.21 4.18
欧洲 0.77 0.77 0.82 0.82 0.79 0.77 0.83 0.83 0.8 0.79 0.8
中国 7.62 8.44 8.33 8.45 8.33 8.75 8.63 8.75 7.83 8.21 8.61
其他亚洲 9.3 9.53 9.17 9.33 9.63 9.74 9.29 9.51 9.31 9.33 9.54
其他非OECD 15.25 16.38 16.82 16.09 15.84 16.74 17.08 16.53 15.91 16.14 16.55
世界总消费 83.46 83.63 84.45 84.95 84.9 84.75 85.31 85.91 85.78 84.12 85.22